从“伏毒”探析慢性肝炎病因病机

2019-01-05 23:37刘磊甘淳
中医药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肝炎产物纤维化

刘磊,甘淳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慢性肝炎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对症支持治疗[1-2]。中医学将独特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思维运用在慢性肝炎防治中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慢性肝炎处于长期伏毒,即湿(浊、痰)、瘀、热、毒潜藏的状态,利用伏毒学说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从而为慢性肝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 伏毒新识渊源

中医的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是各种致病邪气及病理产物,是外毒与内毒的共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春不藏精,冬必温病”。可见伏毒[3]产生不仅与外邪侵入伏而不发有关,也与正气亏虚,无力抗邪,邪毒内伏,日久发病相关。《瘟疫论》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表明伏毒种类繁多[4]。说明伏毒产生与外感伏而不发,治疗不当等因素相关。《羊毛瘟论》谓:“夫天地之气,万物之源也;伏邪之气,疾病之源也”,伏毒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时病论》载:“温毒者,由于冬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发”,伏毒发病与再遇同种性质毒邪相关。《中医大辞典》载:“所谓伏邪者,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毒是指内外各种致病毒邪侵入人体,潜藏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5]。染伏邪时,多数人症状表现不明显 ,但伏毒日久,毒性久积 ,一旦发作往往病情较为危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与伏毒蓄发极为相似。

2 慢性肝炎危险因素与伏毒致病的关系

慢性肝炎的发生与感染、遗传、免疫、酗酒及化学药物等因素相关。自身免疫引起的肝炎及母婴垂直引起的遗传性肝炎与先天禀赋薄弱,遗传胎中相关。《订补名医指掌·虚损》云:“小儿之劳,得于母胎”。而感染性肝炎(寄生虫、细菌、病毒等肝炎),长期嗜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化学毒物、药物引起的肝炎主要感受后天伏毒。早期慢性肝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往往发现时已有明显肝损害,甚至肝硬化,这与伏毒伏而不觉和发时始显的特性相似。慢性肝炎的进展存在这许多危险因素,如嗜酒、高脂血症、药物存在,使肝脏负荷加重,致使脂毒、酒毒、药毒潜藏于里,使侵袭力增加;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消耗了人体正气,使得保护能力下降;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似于伏毒氤氲、暗耗的过程。慢性肝炎又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等,这与伏毒杂合性相似。现代医学发现慢性肝炎处于微炎症状态。慢性肝炎发生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症因子释放相关,由于这些因子过多或过少的释放使成纤维细胞的增多及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导致肝纤维化,最终使肝脏的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衰退。这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症因子也属于伏毒的范畴。而肝窦毛细血管硬化,肝纤维化似于伏毒羁留日久蕴结成微型癥积[3]的过程。慢性肝炎反复炎症反应、氧化反应,屡发屡中,这与伏毒致缠绵难愈相似,可见伏毒贯穿慢性肝炎病理发展的整个过程。

3 慢性肝炎理机制与伏毒的关系

在中医古籍书中,并无“慢性肝炎”病名或病症的记载。但根据该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可将其归属于“胁痛”“积聚”“鼓胀”“黄疸”“疫毒”和“肝瘟”等范畴。近年来,许多医家提出肝纤维化理论,进一步加深了对慢性肝炎病机的认识。笔者认为慢性肝炎伏毒的主要病理产物以“湿(浊、痰)、瘀、热、毒”为主,然“虚、湿(浊、痰)、瘀、热、毒”是在虚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产物。各种病理产物相互影响,互相夹杂。《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慢性肝炎病位在肝,肝为刚脏,主疏泄,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则会阻碍津液的输布代谢,进而在体内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严重者出现腹水的病症。湿邪内阻,蕴久生热,化为湿热,湿热熏蒸,出现黄疸等病症。湿(浊、痰)、热阻滞于肝脏,化变伏毒,导致气滞血瘀,加重病情;《临证指南医案·胁痛》云:“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气血瘀毒交阻于肝脏,气滞血停,瘀血阻滞,血脉不畅,反之又影响气机运行,致血瘀气滞;《张氏医通·杂门》指出:“有瘀血发黄,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湿(浊、痰)、瘀、热、毒等,蓄积体内,不得化解,化变为湿毒、瘀毒、热毒、痰毒、浊毒,伤害肝脏,导致肝脏损害。“湿(浊、痰)、瘀、热、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也属于伏毒范畴。其并不是单独致病,往往是相互夹杂,相互影响,潜伏肝脉,导致肝络微癥这与伏毒杂合、多变、蕴结性相似。

4 运用伏毒新识治疗慢性肝炎的思路

多种原因可导致肝炎的产生,迁延成为慢性肝炎。就乙型病毒性肝炎而言,乙肝病毒具有嗜肝性,多于人体免疫力低下、减退时侵入人体,进入肝脏,进而进入肝细胞质,在核心颗粒内反转录为HBV负链,再合成正链,形成双环化,使其难以从肝脏驱逐。病毒久藏于肝脏,阻碍肝脏气机运行,导致气机郁滞不畅,津液无法正常输布,聚而成湿,郁久化热,湿热交阻,从而产生湿(浊、痰)、瘀、热、毒等病理产物,故其治疗以益气活血、解毒除湿、攻补兼施为原则。

4.1 以益气活血为主

慢性肝炎可由感染性肝炎(寄生虫、病毒等肝炎),长期嗜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炎,化学毒物、药物引起的肝炎由多种病因导致,久病不愈,迁延发展而至。无论外感、内伤邪气侵犯机体,邪气停留,伏于脏腑组织必致其“虚”“久病多虚”,因虚致实,实中夹虚,使得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产生其他的病理产物,生产新的邪毒。多种邪毒交织,待正虚不足以抵抗邪气,随即发病。李晓良等研究表明,虚证的 HBeAg 阳性率及HBsAg、HBeAg和抗 HBc-IgM 三者同时阳性者其百分率明显高于实证(P<0.01),说明虚证患者 HBV 复制活跃[6]。慢性肝炎属于慢性疾病,久病必伤正,正虚是慢性肝炎的发生关键因素,也是伏毒产生的基础因素,治疗需要以益气扶正为主。然而慢性肝炎病位在肝胆,久病多虚,因虚致实,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久之形成瘀血[7]。故扶正同时兼顾行气活血、理气活血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如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血液加速流动,抗氧自由基,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抗肝纤维化作用,延缓慢性肝炎的进展[8-10]。

4.2 以解毒除湿为主

慢性肝炎的病机复杂,导致治疗较难。其致病常常累及多脏器,导致多脏腑虚损,脏腑见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治疗较难故及全面,而且“湿(浊、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皆可伤正,互为因果。除湿难,慢性肝炎的湿来源于肝脾功能失调导致,为内生之湿,正虚、血瘀、内毒均导致湿邪从内而蕴。伏毒潜伏人体,久病导致肝气郁滞,气机升降异常,脾胃功能减弱,引起中焦转运输布功能障碍,则形成“湿毒”犯脾胃之证;毒邪内泛于肝胆,致使肝气郁滞,出现胁肋胀痛、反酸、嗳气、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肝炎病毒标志阳性等一系列症状与指征;随着脏腑功能的衰退,肝脏排毒功能逐渐下降,加之湿浊、血瘀久积内蕴,又加重脏腑损伤,使得慢性肝炎伏毒的难以去除。随着现在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肥甘厚味不绝于口, 湿热也易从内而生,内外相合[11]。故可采用解毒除湿之法治疗。如垂盆草甘淡微寒,清热利湿退黄,解毒保肝降酶;有黄疸者可配合加用茵陈、溪黄草苦寒之药以解毒利湿退黄、凉血散瘀。现代药理发现垂盆草通过抑制肝纤维化进程,减轻脂肪堆积,抑制炎症和凋亡起到肝保护作用。同时垂盆草激活Sirt1-AMPK-LXR信号通路显著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诱导肝纤维化和活化的肝星状细胞[12]。其次垂盆草还具有抑制炎性渗出、减少细胞损伤的作用[13]。垂盆草中提取的三萜和黄酮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明显抗氧化作用[14],从而延缓慢性肝炎的进展。

4.3 攻补兼施去伏毒

肝脏自身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临床上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就诊时病情已拖延日久,出现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久病证候多夹杂,伏毒内藏,正气暗耗,五脏六腑失其濡养,多种病理产物互相影响,错综复杂,治疗上往往比较棘手。慢性肝炎毕竟以虚为本,在治疗过程中若一味扶正恐使伏毒潜藏,单纯攻邪又会使正气耗伤,所以经常要正邪兼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在临床中常常需从辨证的角度着手,依据慢性肝炎伏毒的性质,多角度、多途径、多靶点进行干预,运用通散结合、补消共用之法。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采用益气解毒方法。

5 结语

笔者将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思维运用在慢性肝炎防治中。认为正虚是慢性肝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湿(浊、痰)、瘀、热、毒是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的存在耗伤慢性肝炎的正气,加重正虚,加速慢性肝炎的进展[15]。结合伏毒理论,从另一方面重新认识了慢性肝炎伏毒形成的机制,同时也为中医防治慢性肝炎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伏毒新识作为治疗慢性肝炎的新型理论,在指导其临床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伏毒新识仍处于假说阶段,对其研究仍需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及进一步论证和检验。

猜你喜欢
肝炎产物纤维化
线粒体自噬在纤维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肝炎日》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氧化槐定碱体内体外通过AKT/mTOR通路调控自噬抑制HBV诱发肝纤维化
世界肝炎日
球形三氧化钼还原产物形貌
世界肝炎日
孤独是现代产物,了解其历史或有助抗疫克艰 精读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美联储加息的产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