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旦平通调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2019-01-05 22:20上海市北站医院上海200070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香附气滞经期

上海市北站医院(上海,200070) 指 导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的小腹痉挛性疼痛、坠胀,甚至连带腰酸痛不适,严重者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甚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厥等危象。[1]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周期性的腹痛及伴随症状。[2]

陈旦平医师运用通调结合法治疗“经行腹痛”疗效良好,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景岳全书·妇人规》言:“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血虚,有因气虚……,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3]陈师非常认同张景岳的观点,认为此病虚实夹杂,需标本兼治。蔡氏妇科强调“天人合一”,提倡周期疗法,结合西医基础体温的测量,治疗时遵循女性生理周期规律。陈师宗蔡氏妇科学术思想,根据经前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四期不同的生理特点,提出运用一调一通法来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一调调其本,调补肝肾;一通消其标,通调气血,以恢复其“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经行腹痛发生前3~5天至疼痛结束后1天服用自拟的“调经消痛方”(柴胡10g,延胡10g,赤芍10g,白芍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细辛6g,艾叶10g,乳香6g,没药6g,香附6g,青皮6g,陈皮6g)。全方寒温并用,气血同治,共奏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临证加减:腹痛甚加台乌药,寒甚加小茴香、炮姜、肉桂;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吴茱萸;腹中灼热、口苦口干,加栀子、黄芩、牡丹皮;腰骶酸痛明显加杜仲、续断;精血不足加巴戟天、淫羊藿;气血不足、声低懒言、面舌淡白者重用党参、黄芪、女贞子。

陈师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理实质多为气血不畅,冲任不通,故调经消痛方中采用柴胡、延胡、赤芍、白芍为君药,生蒲黄、五灵脂、细辛、艾叶、乳香、没药为臣药,香附、青皮、陈皮为佐药,再临证化裁。柴胡、延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擅治一身诸痛,于气滞血瘀之痛经效佳。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二芍合用,凉血柔肝,一走一守,一补一泻,共奏养血化瘀,柔肝敛阴止痛之功效。柴胡、白芍二者合用敛阴疏肝、调和气血。蒲黄、五灵脂名“失笑散”,祛瘀止痛。蒲黄善活血祛瘀治疗诸痛之功,五灵脂擅消瘀散结,活血利脉。对瘀血块较多者效佳。细辛散寒止痛通窍,归肾经。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归肝脾肾经。两者合用温经散寒通络,尤温肾阳,尤适合于痛经腹冷者。乳香活血兼行气,没药长于化瘀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之气、流通经络之要药……又擅止妇人之行经腹痛。”两者合用行气活血,气血兼顾,为经典药对。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为妇科常用理气药。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二药合用取艾附暖宫丸之意,用于痛经腹胀腹寒者效果明显。青皮疏肝破瘀力强,陈皮理气健脾,《本草汇言》称其“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其气温平,善于通达”,两者合用可肝脾同调,理气止痛。

在经期后调补阴阳,调和气血,予补肾益精的“补肾方”(茯苓15g,公丁香6g,熟地10g,生地10g,仙茅15g,仙灵脾15g,女贞子30g,石楠叶15g,丹参10g,牡丹皮10g,制鳖甲10g,制香附10g,当归10g)补肾通络,滋养肾气,或“温肾方”(当归15g,熟地10g,生地10g,仙茅30g,仙灵脾15g,女贞子30g,石楠叶15g,鹿角霜10g,丹参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制香附10g)育肾培元,温煦胞宫,改善机体体质和生殖系统生理病理环境,从根本上祛除痛经发生的根源。

典型案例

刘某,女,22岁,2016年3月10日初诊。经行腹痛10年。患者12岁初潮起出现行经第一二天小腹剧烈胀痛。月经史:5天/30天,末次月经(LMP):2月27日,色黯,量中,有血块,经前乳胀,行经第一二天小腹剧烈胀痛,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得温稍减,需服止痛药。白带色量正常。未婚,生育史:0- 0- 0- 0。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平素性格较为内向。2015年7月3日外院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为经行腹痛。证属寒凝气滞,肝郁肾虚,冲任不调。治法:育肾培元,活血化瘀。仙茅15g,仙灵脾15g,石楠叶15g,枸杞子15g,当归10g,生地10g,熟地10g,丹参10g,丹皮10g,鳖甲10g,香附10g,女贞子30g,红花10g,7帖。一日两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6年3月17日):服药后手足冰冷稍好转,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脉同上。继服上方7帖。

三诊(2016年3月24日):经将近,乳房胀痛,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脉同上。予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方药:柴胡10g,玄胡20g,生蒲黄(包)10g,五灵脂10g,细辛6g,艾叶15g,没药6g,乌药10g,香附10g,枳壳10g,7剂,嘱经前及经期服。续以上方法调理,3个疗程后,患者诉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好转。

按:肾为一身阴阳之根,肾阳有温养脏腑,温煦胞宫的作用,肾阴有滋润机体,濡养胞宫的作用。该患者病程缠绵,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冲任胞脉气血运行不畅则易生瘀血,从而出现和加重痛经。故经后期予育肾培元基础上加红花活血化瘀。肝主疏泄情志,且为气血调节之枢。肝疏泄功能失常,情志郁结,日久则可致气机不畅,且气为血之帅,故可见气血失和,冲任不能相资而生诸病。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女子脏腑,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7]患者平素内向,肝气不舒,气血不畅,故经行腹痛,经色黯沉,经期予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基础上加乌药散寒开郁,枳壳理气消滞。一调一通,疗效颇佳。

治疗精要

1.审病求因,尤重问诊

历代医家关于痛经的辨证,大体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不通则痛又有气滞、寒凝、血瘀等证型;不荣则痛又有气、血、阴、阳虚衰之不同[4]。

陈师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常常涉及肝、肾等脏。病因有多种:多由于素性抑郁或者易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 瘀阻子宫、冲任;或经期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致子宫、冲任气血凝滞;或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或由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失血过多后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子宫、冲任;或者禀赋素弱,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有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最终导致冲任不通,气滞血瘀是其本质。实证多因六淫七情导致气滞血瘀,虚证则因脏腑亏损,久病入络,虚、滞、瘀成为基本特点。本病迁延不愈,多为本虚标实,故陈师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理实质为气血不畅,冲任不调,日久则肝肾不足,肾精不足亦可加重痛经的程度。

陈师认为治疗痛经“求因为主,止痛为辅”[5]。求因首重问诊:一问月经状况,需问患者初潮年龄,月经的量、色、周期,末次月经的时间;二问疼痛时间,需问经期疼痛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三问疼痛部位,需问清具体疼痛位置,单侧或双侧,有无肛门坠胀等;四问疼痛性质,需辨清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五问疼痛程度,为剧痛还是隐痛,是否需用止痛药,使用后效果如何;六问缓解方法,需问是否得温则减、休息得减;七问伴随症状,需问有无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甚至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八问既往治疗,需问有无自行或就医治疗,具体用药,效果如何,以及与现病有关的其他病症及其治疗经过或手术情况等;九问婚产家族,了解疼痛与婚否、流产、剖宫产的关系及母亲姐妹有无家族遗传史;十问其他情况,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个人嗜好、卫生习惯、工作性质等。之后辨证施治,精准处方。

2.固本培元,动变“调肾”

陈师治疗此病,崇尚“人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一“调”一“通”,调其本,调补肝肾,消其标,通调气血,以恢复其“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之功。陈师宗蔡氏妇科学术思想,提出运用调经消痛法来治疗原发性痛经。蔡氏妇科强调“天人合一”,提倡周期疗法,结合西医基础体温的测量,治疗时遵循女性生理周期规律。根据四期不同的生理特点,制定原发性痛经的周期调经消痛法,临床疗效显著。月经周期分四期,以其虚实阴阳变化概而言之:行经期,子宫血海由满而溢,泻而不藏,排出经血,是新周期之始,呈现出重阳转阴的特征;经后期,血海空虚渐复,子宫藏而不泻,呈现阴长乃至重阴的状态;经间期,为重阴转阳,阴盛阳动的氤氲之时,正是种子时期;经前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之期,若受孕,则精血下聚养胎,若未受孕,阳盛则开,去旧生新,月经复来[6]。陈师根据以上周期特性制定治疗方案。他非常赞同《黄帝内经》中的一段文字:“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故也。”所谓“有余于气”,主要指女子最易为情志所伤,而致肝气郁滞。所谓“不足于血”,指女子在经、带、胎、产中最易耗血失血,盖女子以血为体,以血为用,经、带、胎、产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女子“以血为体,以血为用”,而常表现为“不足于血”。肝为藏血之脏,故女子经、带、胎、产之种种疾病,无不直接累及于肝。可见,女子病理特点,一为情志病,二为血病,而此二病与肝肾的关系,较之他脏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清代名医陈良夫说:“欲养其肝,必滋其肾,俾使其肾阳得充,则肝阴自不枯涸。”肝属乙水,肾属癸水,水能生木,肝肾相关,故肝肾同源,需肝肾同调。再者本病病性黏滞,迁延不愈,易反复发作,导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日久易损及肝肾。故在经前期和行经期注重“通”经,通过行气活血使月经通畅而下,“通则不痛”。经后期和经间期注重“调”经,使肾气充盈,肝气平和,气血充盛,胞宫得养,经有所物,“荣则不痛”二者交替结合治疗,突出一个动变的“调肾”观点,疗效颇佳。在测量基础体温的基础上,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经行腹痛发生前3~5天至疼痛结束后1天服用自拟的“调经消痛方”,在经期后服用补肾益精的“补肾方”或“温肾方”,疗效更佳。

猜你喜欢
香附气滞经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nalysis of Cang Fu Dao Tan Formul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