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3.2%~48.3%,可导致患者视力急性或慢性减退,甚至失明[1-2]。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已占致盲原因的第一位或第二位[3],目前我国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也有不断增高的趋势,西医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未能阻断其病程,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提高其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视惑”“青盲”“暴盲”等范畴,近代医家为了更好的与其他疾病相区别,将其命名为“消渴目病”,是消渴病后期病理产物,正如《河间六书·宣明伦·消渴总论》篇说:“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4],因此消渴目病与消渴病病机密切相关,消渴病虽然病机复杂,大多古今中医学家认为:其病位在肺脾肾,病机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失升清)、阴阳两虚,瘀血伴随全程[5-6]。消渴患者阴阳、气血、津液、气机升降均失调,日久影响眼的生理功能,出现视物不清等症状,即消渴目病。因此消渴目病的病机辨识需要结合眼的生理与消渴的病机,具体论述如下。
消渴患者阴虚燥热,主要病位在肾,《龙树菩提眼论》指出:“黑花乱眼,肝肾俱劳,久视用精,须知气眼”[7]。《秘传眼科龙木论》在总论中指出:“眼虽属五脏,而五脏之中肾为最贵,乃出纳之司,精神之府,为水之源,为气之主,上应于眼,眼为水晶之宫,眼中之珠借水以养,水清则万物见,水浊则万物沉,通于命门,传于肾府,左眼为太阳之精魂,右眼为太阴之精魂,肾气和则五脏则安,肾气衰则五脏皆病,攻于眼目之病,其系首重”,又说“肾水为母,肝属木为子,子损则母虚。根枯则叶落,肾虚则肝衰,肝衰则眼病”[7]。《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说“视瞻昏渺,视瞻有色……,主要由于精液亏虚所致”[8],《一草亭目科全书·内障治法》对内障病变亦从水火立论,并强调补肾[9]。消渴患者阴虚燥热,以肾为主,日久出现视物模糊,因此消渴目病应注重从肾阴虚论治。
气与眼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已有论述,《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10],《灵枢·脉度》曰:“气不荣,则目不合”[10],《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10]。《中医眼科学全书》在论述气与眼科的关系时说,“凡能往来出入于眼之经络脉道,具有生养作用之气,特名之为真气,有别于体内一般之气,目之所以能视万物,别颜色,精明微巧”[7],真气濡养是重要条件之一,真气濡养必须具备3个条件:⑴是在脉道中循行,要调达和畅,⑵脾胃升清功能要正常,⑶真气本身要充盛,才能使二目神光外发[7]。消渴患者气阴两虚,脾气升清失司,易出现糖尿病眼底病变,故补气健脾是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一个重要思路。
阳气对耳听目视特别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天不足西北,故西北阴也,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与下,并与下则上盛而下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10]。此时的阳气是机体的清轻之气,是真气的上升外达”。虽加以“阳气”之名,但实属于气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家陈明举[11]认为,眼居高位,位于诸阳之会的头部,清阳入目才能有视功能,通气相求,以升散药上升外达,而达病所上清阳以明目,他主张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以蔓荆子、羌活、防风等轻清升阳之品,并认为李东垣的“益气升明汤”就是其代表方剂。消渴患者气阴两虚、脾失升清,导致眼睛视物不清,因此消渴目病的治疗要注重健脾升阳益气。
玄府是“汗孔的组成部分、是气出入升降的道路和门户,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能为之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若玄府闭塞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臭”[12]。如《证治准绳》中论述目昏花的病机时,引用刘河间的玄府学说,并认为云雾移睛、神光自现、青盲,皆因玄府闭塞。现代许多眼科名老中医予以同样的说法,如上海的姚和清[13]在《眼科证治经验》中指出:“高热、热甚伤阴……,以致玄府闭塞,脏腑精气不能上升”是引起青盲的主要原因,陈达夫[14]《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对玄府学说深表赞同。玄府闭塞的原因一般分为虚实2种情况,“一是由实所致,热气弗郁、肝气郁、热邪伤络、痰火阻滞而致脉道瘀塞,进而导致玄府闭塞;二是由虚所致,目主气血,气血盛而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气血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15]。消渴患者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失升清致瘀血痰浊阻络,可因虚而致玄府闭塞,亦可因瘀血痰浊致玄府闭塞而引发消渴目病,因此消渴目病的治疗要注重开玄府治疗。
瘀血与消渴的关系在《灵枢·五变篇》就有论述:“血清逆留,脆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10]。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论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故为血渴”[16]。然而近30年,瘀血才逐渐成为消渴目病的病机之一[17-19],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医家在认识眼科疾病时,对内眼疾病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而现代医家则可借助裂隙灯、眼底镜、眼底血管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对眼内组织的病变进行诊察,当视网膜出现血管瘤、渗出、血管闭塞、缺血、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牵拉等,这些都是血瘀证的直接证据。现代中医学家,对此病变采用活血化瘀法,多能取的明显效果[14-15,18]。久病入络,消渴患者日久才发目病,因此对消渴目病的治疗,应注重活血化瘀疗法。
综上所述,古代中医文献虽无论述消渴目病的专篇,但是其病因病机却散在中医学的各个角落。治病必求于本,消渴目病的病机,与眼睛的生理相关,与消渴的病机相关,因此对消渴目病的治疗必须结合眼病的生理与消渴的病理机制。虽然前文论述的津液学说、气阳学说、玄府闭塞、瘀血阻络都与消渴目病的病机相关,但中医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其病机各有侧重,仍需通过望闻问切来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