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绍文
(禹州市孙思邈国医馆,河南 禹州461670)
艾灸即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灸法的运用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艾灸能快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血流加速,情畅心舒,抛弃疑虑;可以提高人体温度,可防癌、抗癌;艾灸能补充人体元阳,最大程度减少疾病,尽享其自然寿命。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制和针刺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刺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所以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现将艾灸联合贴敷防癌治癌的探索总结如下。
《黄帝内经》云:“针所不及,炙之所宜。”《医学入门》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炙之。”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孔穴主对法第八》曰:“凡云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所以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他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有愈疾,兹为偶差,非医差也。”体现了孙思邈主张针药并施、综合治疗的理念。
孙思邈还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治疗,他说:“上医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需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疬瘟疟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在《千金翼方·卷十七中风条·下》曰:“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学人凡将欲疗病,先须灸前诸穴,莫问风与不风,皆先灸之。来预防中风和治疗已患中风者。”
宋朝窦材《扁鹊心书》记载:“须识扶阳,以消尽阴翳,炼就纯阳,方得转凡成圣,霞举飞升。”故“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为医者,要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保命之法中说:“灼艾第一,硫磺(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姜,桂,附)。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延年益寿;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命丹、延寿丹,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是否充足与人体的衰老和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养生贵在于保养阳气、强壮阳气。阳气强壮固密,营卫调和,就可以防御外邪;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肾阳充足,能够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五脏,强壮身体,使人之寿命延长。
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的功能紊乱,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通过中药燃烧产生一种特殊温度,让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来促进血液循环。毛细血管最适宜的温度是41~45 ℃,太高的温度反而将毛细血管烫萎缩,不利于血液循环,也容易烫伤肌肤。对于艾灸的温度以感觉不烫为好,如果温度太高,让人感觉到烫,那么患者就会不自觉的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局部紧张、毛孔闭合或者此处的卫气形成防御系统,使得艾灸的温度透不进来,影响效果;如果是温和的温度,局部感觉很舒适,就会像大门打开一样,艾灸的温度就能渗透到体内。这就是为什么艾灸温度过高时患者往往没有灸感、传热感,反而温度适中的时候,灸感就出现了。艾灸不只是简单的用艾条在穴位表面熏烤,还要注重通透、穿透的效果。艾条燃烧产生的独特红外短波能穿过皮肤、肌肉进入穴位、经络,具有超强的穿透性。临床中很多时候只有艾灸感觉烫,没有效果,都是因为没有发挥艾条的穿透性。
“灸之要,气至则有效”“得气才是关键”,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灸疗的重点是通过艾灸某一个敏感的地方,并且在这个地方发生了“感传”现象,传到了病所,就是针刺所谓的“得气”,如果发生了这种感觉,就算是“气至”就是有效的;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仅仅是皮肤表层感到了“烧灼、烫痛”,就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灸也有久的意思,指的是火候:一个是指艾灸需用陈艾,才能得到它温和敦厚之气;二是指艾灸需要时间,需要长久灸。艾灸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艾灸具有局部刺激、经络调节、提高免疫的作用,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泻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
主穴:涌泉、劳宫、会阴、百会。
人体主要以三大穴道与外界相通,即百会、涌泉及劳宫穴。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劳宫则是可由人体主控的出入气穴。百会为督脉之腧穴,位于巅顶中央,是人身最高的穴位,百会与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和督脉五条经脉相交会,故称三阳五会。
百会穴能针能灸,可补可泻,具有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效。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枢,百会穴处于脑的中央,故为治疗神经衰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的重要穴位;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起始穴,肾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心藏神、肝藏魂,肾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同源,两者相互资生。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乃肾之根本,能滋养肾阴,温补肾阳,有开窍醒神,交济水火的功效;劳宫穴为手少阴心包经的荥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包络者,心之外围,能代心受邪,失眠之人必心烦心悸,六神欠安,劳宫穴为心包经之荥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泻烦、安神定志、温补阳气、行气调血的功效,针之能治疗心烦、心悸、头晕失眠等症。百会为天上阳火、涌泉为地下阴水、劳宫为人中之火,此天、地、人三才之义也,三者水火相济,天地相交,阴阳平衡,故对治疗失眠有较好疗效。
六合灸是在灸五心穴的基础上加灸会阴穴。会阴穴,别名金门、海底,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阴经脉气交会之所,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六合灸从形态上说是将人体四肢末梢的劳宫穴、涌泉穴和躯干两端的百会穴、会阴穴以灸相合,通过热的作用,以穴为点,传感经脉,触动络脉,激发脏腑,调动体内细胞。
灸涌泉、劳宫目的是打通四肢末梢,手三阴经止于上肢指端,手三阳经始于上肢指端,足三阳经终于足趾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趾端,打通四肢末梢,方能促进经脉循环。灸会阴、百会,促进小周天循环,使脏腑相通,头面与身躯相通。
六部位相灸,热促血流,达到“经络相通、气血相融、水火相济、虚实相等、寒热相衡、阴阳相平”使之六合相宜。
主穴:神阙、关元、中脘、足三里、命门。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其有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功用。经常对神阙穴进行施灸,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人体原气所居之处;关元“能按脾脏真气, 治三十六种脾病”,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小肠吸收功能增加,既补气又补血,主诸虚百损。肾间之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灸关元以后天补先天的道理。只有持续灸关元,才能起到暖小腹、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
中腕穴,不论胃热胃寒都可以灸中脘。《扁鹊心书》记载:“中脘为胃募,可健运脾胃、生化气血。”《灸法直论》有记载,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待灸30 min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在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患者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接着再灸5~10 min巩固一下即可。
足三里穴,常灸足三里穴,能够防治20多种疾病,又无副作用,确实有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4横指、胫骨边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证明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命门穴位于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
对症灸就是对照身体病灶处施予艾灸,就是利用艾灸产生的热度来温热人体及人体内的全部血液,用热气血消灭各种肿瘤和癌症。无论是何种病症,在39~40 ℃温度时病菌、病毒将会得到控制。把人的体温从36.5 ℃温热到40 ℃以上,可消灭癌细胞,因为癌细胞属于冷性增殖体,冷血分子怕热。温度35 ℃时是癌细胞最佳生存温度,繁殖加快,每年冬季气温降到10~0 ℃时,癌症患者病情就会加重。如气温降到-10 ℃时,血液流速就会减慢,气血不循环,经络不畅通,人体温度自然就会下降,这时癌细胞快速繁殖,大量吞噬正常细胞,癌症患者将面临死亡。所以冬季给癌症患者保温非常重要。在艾灸过程中,注重温度,还要注重精油及中药衬托的功效,以热力加药力相互配合,温热癌症患者的身体和血液,从36.5 ℃温热到37℃度至40 ℃或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