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莉,周 淼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8)
反流是一种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的反流、胃的反流、胆及肠的反流等,是因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一种综合征。该病症状多种多样,常见有反酸、呃逆、腹胀、胸骨后灼热感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引起消化系统外症状,最常见的为咳嗽,即反流性咳嗽。目前反流性咳嗽的诊治并未取得理想疗效,症状多种多样,患者常反复发作。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将反流性咳嗽的中西医诊治经验介绍如下,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中西医诊治思路。
反流性咳嗽是反流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1],主症为咳嗽。由于反流的类型及反流物不同,咳嗽的伴随症状多种多样,特点各不相同。
反流物喷洒进入鼻腔、鼻泪管,引起黏膜炎症、水肿、黏液纤毛功能失调,最终导致鼻窦窦口阻塞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流清涕或脓涕、鼻后滴漏、鼻塞、喷嚏等[2]。
Poelmans等研究[3]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包括食管炎、胃食管酸碱度异常等,临床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反流物可引起耳部病变,或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通过迷走神经刺激引起耳部病变,常见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中耳炎等[4]。
反流物主要包括酸性胃内容物,或胆汁、消化酶等,均具有腐蚀特点。反流物长期刺激口腔,可引起口腔异味、口苦、顽固性口腔溃疡、口腔灼热感、急慢性牙龈炎等。
若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除咳嗽外,患者还可出现咽部异物感、灼热感或咽痛、声嘶、吞咽困难等症状;侵及声带,可出现声带结节、声带息肉、声带肉芽肿、声带麻痹、声带痉挛;还可并发或进展为喉炎,导致喉腔狭窄,甚至癌变等[5]。上述症状主要是由于反流物导致咽喉黏膜表面损伤而引起,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①反流物直接侵及咽喉部黏膜,刺激咳嗽反射的神经传入支,引起咳嗽;②反流物吸入或流入气道,刺激下呼吸道,引起咳嗽;③食管和支气管树均起源于相同的胚胎,二者均由迷走神经支配,若反流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远端,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支气管收缩痉挛,引起咳嗽、气喘[6]。
此类咳嗽多为顽固性咳嗽,无明显季节性和明确过敏源,可见哮喘样症状如气喘、胸闷等,甚至出现咳嗽性晕厥,遇冷空气、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加重,饮食后或饱餐后、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咳嗽或咳嗽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夜间咳嗽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夜间憋醒[7]。
反流性咳嗽症状多在感冒、受凉后加重或出现,呼吸道感染时由于病毒或细菌等侵袭机体而导致胃肠功能下降,多伴有腹胀、厌食等消化系统症状,因此,临床易误认为此类消化系统疾病是因呼吸道感染所致,用药侧重于呼吸系统的治疗,而忽略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8-10]。
诊断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的难度很大,原因在于大部分咳嗽患者缺乏典型反流性症状。目前主要的诊断方式有以下几个方法。①食管内24 h pH监测:能记录到食管内酸碱度<4的百分比和次数、酸碱度<4的最长持续时间等指标[11]。②电子胃食管镜检查:能够直观看到反流性食管炎等。③诊断性治疗:对于无法行上述检查者,可行诊断性治疗,经验性使用抑酸护胃等药物,若症状迅速缓解,可诊断为反流性咳嗽。
反流性咳嗽属中医学“内伤咳嗽”范畴。《素问·咳论篇》认为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指出咳嗽的根本原因在于肺胃功能失调,强调了咳嗽不离肺胃的观点。
肺、胃生理上经络相通,相互为用。肺属金,胃属土;肺主肃降而敷布津液,胃气和降故消食导滞。正如《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肺、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属金,脾胃属土,土生金,二者为母子关系,又肺、胃经脉相连,故临床上二者相互影响,通过经脉相互传变。受邪后,胃失和降,肺不布津,必导致水湿停滞,酿成痰饮,随上逆壅肺而生咳嗽,正如《素问·咳论篇》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由此可见,任何邪气引起胃失和降者都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严重者可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喘。
药物治疗为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由于反流的部位不同,反流物可见胃酸、胆汁或消化酶等。临证时应根据反流物的不同,分别选用抑酸药物、抑制胆汁分泌药物及中和消化酶的药物、胃肠动力药物等。虽然用药后多数症状可得到控制,但因该病复发率高,故需长期维持用药[12]。
如胃底折叠术、Stretta射频治疗等。胃底折叠术是通过手术在食管下段形成一抗反流瓣膜,实现控制或减少反流的目的。Stretta射频治疗是通过微创内镜技术,利用热能治疗增加食管括约肌厚度,收缩胶原组织,减弱迷走神经活性,达到减少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压力的目的,以防止胃食管反流发生[13]。
中医学认为:反流性咳嗽的治疗应以肺为标,以胃为本,重在治胃,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咳为法,正如《类证治裁》所言“咳呕并作,为肺胃俱病,先安胃气”。笔者根据多年经验,临床治疗该病除止咳外,同时兼顾清肺、利咽、健脾、和胃、理气、养阴等法,如益气健脾止咳、清肺养阴止咳、理气和胃止咳、清肺润燥止咳等。
4.3.1 肺脾气虚证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脾气虚,肺失健运,脾不运化,则见咳嗽、咳白黏痰或白色泡沫痰、口黏、腹胀、大便溏、舌淡、脉滑等。此时可重用培土生金之法以益气健脾止咳,使脾胃健运、五脏得养、气血充盈,则病势能缓。方药可选参苓白术散等加减。
4.3.2 肺阴亏虚证
肺为娇脏,性喜清肃。肺胃阴虚,虚火上炎,导致肺失清肃,出现咳嗽,常伴咳少量白黏痰、声嘶、咽干、口干、午后潮热、舌质暗红、苔少、脉细等症状。治宜益气养阴止咳,方药可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4.3.3 胃气上逆证
肺以肃降为顺,胃以通降为和,二者皆以降为主。肺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易引发咳嗽,可见呛咳、气急、腹胀、嗳气、腹部嘈杂、舌红、苔白腻、脉弦等症。治宜理气降逆和胃,方药可选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4.3.4 风燥伤肺证
燥邪犯肺,易耗伤津液,肺失清肃,可见干咳、口干、咽燥或咳少量黏痰、舌红、苔薄黄、脉数等症。治疗应以清肺润燥为主,方药可选用清燥救肺汤加减。
咳嗽后期,患者病势由下而上,病症多局限于咽部,以咽喉不利为主,可见咽干、咽痒等症。此时可选用利咽止咳类药物水煎代茶饮,如青果、罗汉果、胖大海、木蝴蝶等。临证用药还应从整体入手,或祛邪,或扶正,顺其变化,可重用具有和胃制酸功效的药物如海螵蛸、煅瓦楞子等,稍佐理气行气之药物如枳壳、莱菔子等,使疗效更佳。
反流性咳嗽是一种慢性病,除急性期治疗外,还应重视中医康复治疗,如辨证使用益肺灸、吴茱萸热奄包、体外膈肌起搏治疗等。
益肺灸(督灸)是在督脉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药灸来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此种方法汇督脉、益肺灸粉(麝香、半夏、胆南星等)、生姜泥和艾灸的治疗作用于一体,具有补益肺肾、填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咳嗽辨证属肺脾气虚者。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易出现呃逆、腹胀等症状,此时可采用吴茱萸、大青盐热奄包以缓解症状,同时按摩刺激腹部穴位,药穴合用,效用互助,阴阳相济,经气相会,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的作用,可达到更好的通气效果。
长期慢性咳嗽,气道阻力增加,使膈肌负荷加重,膈肌功能下降,极易产生疲劳,继而加重咳嗽,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通过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使脉冲电流刺激膈神经,能改善膈肌循环,增加膈肌的血液和能量,消除膈肌疲劳,增加膈肌收缩力,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肌紧张度,减轻咳嗽症状[14]。
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等其他治疗,均应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增加运动,减轻体质量,戒烟、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改变高脂饮食习惯及进食烫食、临睡前进食等不良习惯。
目前,中西医对于反流性咳嗽的研究逐步深入,治疗措施日趋完善,但患者复发率较高,故临床应从多方面探索新的诊治手段,使临床疗效提高,减少该病的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