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容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202)
中国是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则属于“白色农业”。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达3 597万吨,出口食(药) 用菌类产品54.79万吨(干鲜混合计算),仅占我国食用菌总产量的1.5%,国产食用菌产品仍以内销为主[1]。据中国海关统计,我国出口食用菌主要以新鲜、冷冻、干货为主,只通过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早在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就指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一荤一素一菇”,其中的“一菇”即是食用菌[2]。著名的健康教育专家洪绍光教授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食用菌的保健作用。食用菌是一种健康食品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3]。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4]。因此,要借“一带一路”,让健康食品食用菌更多地走出国门。其中食用菌文化的深度发掘,是目前食用菌产业文化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必要进行文化方面的深度挖掘。
1.1.1 灵芝文化
中国人食用灵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有神农尝百草、采食灵芝的传说。《神农本草经》对灵芝的功效予以高度评价。屈原的《九歌·山鬼》篇里有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之句,“三秀”就是灵芝草,因为灵芝一年开三次花,故名之。这是目前已知的描写蕈菌的最早诗篇。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道教组织,民间服食芝草追求长生的思想逐渐形成,其中以对灵芝药用功效尤为推崇。如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二箱,主人眼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又黑,延年寿命长”。又如《古乐府词》:“经历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乔,奉药一丸”。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曹”之一的曹植在多篇作品里提到灵芝,如《洛神赋》中的“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恰。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提到了洛神采灵芝,再如其《平陵东行》中的“阎阖开,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飞龙。乘飞龙,与僊期,东上蓬莱采灵芝。灵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无终极”,也提到了灵芝。“灵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滨。荣华相晃耀,光采晔若神”。这首《灵芝篇》出自《陈思王集》卷二,陈思王即是曹植,这篇作品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记载,灵芝因其药效的独特,在早期作品里多是和神仙联系在一起。
1.1.2 其他菌类的食疗文化
古人对灵芝侧重其保健功效,其他食用菌品种则是侧重其味道的鲜美可口,姑且概括为食疗文化。如《吕氏春秋》的第14卷《本味》篇提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照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这里的“越骆之菌”据考证就是平菇。这是最早描写用于饮食的食用菌。比如,唐代孟浩然曾写过一首《寄天台道士》“海上求仙客,三山望几时。焚香宿华顶,裛露采灵芝。屡践莓苔滑,将寻汗漫期。倘因松子去,长与世人辞。”唐代李商隐的《送阿龟归华》“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此处的茯苓,又称云苓、松苓、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宋代采食食用菌的诗文就更多了。如写木耳的诗句有“木耳有才持紫橐,楮皮无计换青趺。”(《秋宵有感》宋·华岳) “足我穷中八珍味,竹萌木耳更求旃。”(《和食蕨三首》宋·廖行之) “劳君敬枯木耳,恐汝见湿灰焉。”(《题请息斋六言》宋·范成大)写黄耳的诗句有“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宋·苏轼) 宋代方岳《山墅》的“候樵分玉蕈,熏穴得香貍。”中的“玉蕈”即是真姬菇。因其外形美观,质地脆嫩,具有海蟹味,在日本称之为蟹味菇、海鲜菇。宋代的施枢还以《玉蕈》为题写了一首诗:“幸从腐木出,敢被齿牙和。真有山林味,难教世俗知。香痕浮玉叶,生意满琼枝。饕腹何多幸,相酬独有诗。”朱熹《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其三《紫蕈》“谁将紫芝苗,种此搓上土。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羜。”朱熹的另一首诗《白蕈》“闻说阆凤苑,琼田产玉芝;不收云表露,烹瀹讵相宜。”此诗中的玉芝,即为白芝。经现代药理、形态、气味、显微结构等特征综合考证为香栓菌。南宋文学家朱弁曾写过《谢崔致君饷天花》一诗,“三年北馔饱荤,佳蔬颇忆南州味,地菜方为九夏珍,天花忽从五台至。”这首诗里的“天花”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记载,又名天花蘑菇(摩姑)、天花菌、天花蕈、天花菜等,五台山、雁门和庐山等地为主要产区。南宋杨万里《蕈子》“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松暖都渗人,蒸出蕈花团戢戢。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褚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乃堪贮盈笈。”这首诗影响颇深,以至明代的史迁还和了一首《菌子诗追和杨廷秀韵》:“松花冈头雷雨急,坡陀流膏渍香汁。新泥日蒸气深人,穿苔破藓钉戢戢。如盖如芝万玉立,紫黄百余红间十;燕支微匀滑更湿,顶筐盛之行且拾。夭随杞菊漫苦涩,采旧笔之脱巾笠。桑蛾楮鸡皆不及,嫫菇天花当拱揖。盐豉作羹炊玉粒。先生饱饭踏晓日,更遣樵青竹负芨,……”可见,宋代人食用的食用菌种类已越来越多。在元明清时期,还可看到其他菌类入诗,如竹荪,“檐卜乘栀子,筼筜长竹荪。”(《泉南孙氏园亭》元·马祖常) “树肥草街子,土暖竹生荪。”(《隐者山居》明·张羽)如鸡枞菌,有明代杨升庵的《沐五华送鸡枞》“海外天风吹玉芝,樵童熟睡不曾知。仙翁近住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清代赵翼的《路南食鸡枞》“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
从上述资料来看,中国食用灵芝、野生蕈菌的历史悠久,并且具有深厚的食疗、保健文化,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食用菌尤其是以灵芝为代表的“芝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天安门华表上的灵芝图案,神农灵芝雕像,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的灵芝图案,汉代画像石(砖)上的灵芝图案等。
1.2.1 象征修身克己、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
如《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芝兰,比喻君子;告诫交友要慎重。又《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告诫要有慎独之德,独处时要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
1.2.2 象征起死回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神力
如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派方士出海“求芝奇药仙者”,方士出海寻不到灵芝仙药,引发秦始皇坑埋儒生和方士徐福出海不回留居日本称王两大事件。《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酷信神仙方术,多次派方士上山入海“求神怪采芝药”。汉武帝求仙不遇营造灵芝仙境以偿夙愿,其象征海外三仙山的“一池+三山+灵芝”景观成为后世皇家园林的范式。汉代刘向编写的《列仙传》记载了71位仙家的成仙之道,其中服食灵芝成仙的有吕尚(姜子牙)、彭祖、江妃二女、鹿皮公五位。
1.2.3 象征富贵、吉祥、如意、美好
比如古代在帛画上绘制的灵芝图案,古代绘画、艺术品中出现的灵芝形象,雕刻在华表上的灵芝,灵芝造型的玉如意、大插屏等。“如意”一词的由来,即是因为宋代把挠痒扒的末端改造为灵芝形状,寓意“吉祥如意”。在当代灵芝仍是表达美好愿望的标志性象征,如人们在取名时对“芝”字的喜爱等。
中国是开始食用菌人工栽培最早的国家,据《古田县志》记载,隋大业五年(609年),有浙江杨氏抵古田大桥石步坑种植香菇。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食用菌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从目前的食用菌文化传播的整体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中国食用菌产业分布在全国的14个省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快速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我国食用菌和药用菌的栽培种类已达70多种,形成了山东六产区、河南八产区、福建两大产区、江苏两大产区、黑龙江两条产业带等。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2017年、2018年我国共出口各类食(药)用菌产品分别为54.79万吨(干鲜混计)、63.08万吨(干鲜混计)、70.31万吨(干鲜混计),2017年、2018年的出口金额分别为38.4亿美元、44.54亿美元,2018年较2017年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47%和15.85%[5]。在现有36个食用菌海关商品代码中,前五位的仍是干香菇、干木耳、小白蘑菇罐头、其他制作或保藏的蘑菇及块菌和其他蘑菇罐头,出口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最高的仍是干香菇,达到22.68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13.74%,占所有商品代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6]。就具体品种而言,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创汇品种仍是香菇、木耳、银耳、松茸、牛肝菌和双孢蘑菇[7]。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国食用菌产业稳中有升,出口数量和金额保持了稳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创汇的品种仍有很大的局限,3年来未取得突破,2017年至2018年,出口量增长近7万吨[8]。而目前中国的食用菌类商品约有50多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种以上[9]。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我国产量排前七的食用菌种类为:香菇、黑木耳、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毛木耳和杏鲍菇,对比中国的食用菌产品和出口实绩2份数据,中国食用菌产量高的不一定出口量就高,并且2017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达3 600万吨,2017年食用菌出口量仅为63.08万吨(干鲜混计),出口量占不到产量的2%,可见我国所生产的食用菌绝大部分仍用于国内消费[10]。这说明我国食用菌产品和食用菌文化对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再看国内,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目前至少有3.5亿家庭,假定一个家庭每天消费食用菌类300 g,那一年消费量就多达3 832.5万吨,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因此需要加强对食用菌食疗、保健文化方面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饮食结构,提升食用菌现有消费水平。
如前所述,我国的食用菌历史实际上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但可惜这些文化资源未被充分挖掘并将其发扬光大。为了弘扬食用菌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四川通江、福建古田等地设立了食用菌博物馆。但可惜这些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足,对食用菌文化艺术价值的挖掘也不够,还未成为当地一个地标性存在。比如福建古田食用菌博物馆,许多古田本地人甚至还不知道具体在哪里。其他如食用菌主题园、食用菌生态园的开发、建设都还不足[11]。目前市面上出版发行的菌文化图书、画册等也较少。大中型的有影响力或局部影响力的以食用菌类为主题的节会活动很少。如何挖掘食用菌文化,是食用菌产业协会、食用菌产业的管理、决策层需要去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比如作为“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城区建设方面也仅见到城西街道主干道处的街心岛上,有一个巨型不锈钢镂空蘑菇造型颇有特色,其他城镇规划建设、广场园林设计等方面并未能充分体现其“食用菌之都”的特点。
灵芝的文化艺术价值挖掘充分,已形成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其他食用菌固然没有灵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那么丰富的寓意,但是还是有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只是未得到大力宣传。比如银耳具有“菌中之冠”的美称,具有抗肿瘤、瘦身、润肺、美容护肤等功效,并具有纯洁、健康、美的象征意义;蘑菇被赋予童话、可爱、鲜美的象征意义等,如何挖掘并突出其他食用菌类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人们提到食用菌能联想到其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这是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现在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平台(含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宣传渠道和途径。但目前食用菌文化建设上,能看到的此类网络宣传形式的比例还很低。应鼓励食用菌产区、食用菌产量大省、县、市结合“最美乡村”、“最美乡镇”、“金牌旅游村”、食用菌特色小镇、旅游节、美食节等文化活动形式,提高人们对食用菌文化的兴趣[12]。可以拍摄以食用菌为主题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宣传片,比如福建古田2006年拍摄了“魅力菌都”系列节目,分别为《菌业发展话菌都》、《“三代人”的银耳情怀》、《机械制造与菌业发展》、《“草根”创造的力量》、《精深加工的发展之路》、《一支销售大军的崛起与蜕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福建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不过时间已经过去12年了,已经鲜少会有人再去看这类宣传片了。拍摄侧重展示古田食用菌过去或未来的某一个点的宣传短片。以适应当下新媒体、自媒体、网络等的传播新特点新趋势。
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举行过后,中国就没有再举办过此类大型的国际食用菌会议,也没有对此类国际大会进行跟踪报道。国际食用菌大会是国际食用菌行业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产业大会,每3年至5年主办一届。2012年国际食用菌大会是首次在中国主办,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标志着中国从食用菌生产大国正式迈入了世界食用菌产业强国行列,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但此后百度及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官网上都查不到第十九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及后续国际食用菌大会的信息。这是中国食用菌行业的缺憾,缺少了与国际食用菌行业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新时代弘扬中国食用菌文化,需要构建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立体化的宣传体系是指充分利用食用菌大会、网络新媒体、食用菌文化园、食用菌文化博物馆、食用菌期刊等媒体,大力宣传食用菌食文化。考虑到新媒体对现代人社交的重要影响,可建立食用菌文化公众号,通过科普食用菌文化知识,推荐食用菌食疗保健等方式,传播食用菌文化的观赏和寓意,推动食用菌文化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为加强食用菌文化的宣传力度,尤其是促进中国食用菌文化走出过去,走向世界,我国有必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机遇,大力开展食用菌文化博览会,积极培养博览会人才和食用菌文化翻译人才,建构中国食用菌文化品牌,推动品牌走出去。第一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福建省食用菌学会主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及制品分会、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协会承办。此次食用菌大会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食用菌行业的专家学者,食用菌行业知名企业代表,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县代表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等700多人参加,对中国食用菌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第二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于2019年5月6日~7日在古田县举办。这说明第一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的召开是成功且有必要的,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说明有关政府部门和食用菌产业协会已意识到了宣传的重要性。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若能坚持定期举办下去,扩大其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相信会对中国食用菌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食用菌栽培的地理条件,与旅游业结合,开发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已建成的食用菌博物馆等资源的作用,打破原先孤立的景点局限,打造当地颇具吸引力的周边游、短期游旅游项目,使之形成一个旅游文化圈。另外充分挖掘食用菌其自身携带的天然优势,比如每一种食用菌的外形都具有独特性,除了人们常见的蘑菇,新鲜银耳的菌朵呈纯白至乳白色,直径大约5 cm~10 cm,完整的新鲜银耳像菊花或鸡冠花,相当具有可观赏性,有“菌中之冠”的美称。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优秀的视觉形象的素材[13],在城市、乡镇的公共设施形象设计等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的,比如公交站台、街边宣传栏、街道指示牌等都可考虑加入食用菌元素。
食用菌已被营养学家证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难得的既有荤食又有素食优势的食品,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作用,所以“一荤一素一菇”是最合理的膳食结构,人们简称这种膳食结构为“菌衡营养”。随着这种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食用菌作为人类菜品,可保健又有药用价值,发展前景相当乐观。比如银耳,据研究,银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矿物质。比如银耳每100 g,含硒1.95 mg、钙643.0 mg、铁30.4 mg,还含有其他微量元素[14]。这使得它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还能增强肿瘤患者进行放疗、化疗过程中的耐受力;对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肺原性心脏病等也有一定疗效。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银耳富有天然真菌类胶质,对皮肤有良好保护作用,长期服用可以润肤,淡化脸部雀斑、黄褐斑;银耳的粗纤维含量为2.4%~2.75%,多食可以帮助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15]。经常食用白木耳,还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能起到保肝的作用。另外由于银耳水分含量15.2%~18.76%,具有吸水后体积膨大数倍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通便作用[16]。从中医角度来说,银耳还是一味滋补良药,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安眠健胃、补脑、养阴清热、润燥之功,对阴虚火旺不受参茸等温热滋补的病人是一种良好的补品。
食用菌产业在做文化挖掘时,一方面可以展示食用菌文化的深厚历史,比如四川通江银耳,就可以打这个历史牌,突出通江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17],其品质的上乘与历史的悠久是四川通江银耳得天独厚的优势,通江银耳在20世纪初就畅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所以在1995年,通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2004年,通江银耳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论坛上,“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高达32.32亿元。其品牌价值之所以这么高,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有很大的相关性,是对其价值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应当充分挖掘食用菌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如挖掘食用菌文化的生态环境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前不少地方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强调食用菌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但是与食用菌文化的融合力度不强,使得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文化底蕴。如福建古田银耳,古田县地理环境和气候成为驻留暖湿气流的“聚宝盆”,再加上2个大水库散发出来的大量水分,形成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为银耳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银耳的人工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进行人工栽培银耳。经过20多年栽培实践,古田银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4年6月,原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古田银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打造了“古田银耳”这个食用菌产业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福建古田食用菌产业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生产大众化;二是生产基地化;三是生产的周年化;四是产品结构多样化;五是生产技术专业化;六是产品市场国际化。正是由于有以上六大特点,2003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中国·福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2007年福建古田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都”[17]。福建古田还建成了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古田县食用菌电子商务创业园,成立了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渤海商品交易所银耳和猴头菇交收运营中心,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成立了福建农林大学(古田) 菌业研究院等,目前已建成了集科技研发、市场交易、产品加工、文化交流、检验检测及标准化建设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
但像四川通江银耳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可供宣传的的食用菌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如何在历史文化内涵上进行深度挖掘,帮助食用菌产业进行转型,是摆在食用菌产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食用菌产业如何利用好“一荤一素一菇”的“菌衡饮食”文化,如何宣传食用菌的医疗和保健功效,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样一种饮食文化,认可食用菌文化,是摆在食用菌产业面前一个亟待推进的问题。但是在当代如何刺激人们对食用菌的消费,就需要考虑食用菌产品的其他功能,比如福建古田的聚珍堂食品有限公司对银耳的市场定位进行了创新,对公司产品做出了“快销休闲食品”的市场定位,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菌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了第四代“古田银耳”——有机营养罐活鲜银耳,这一以“创意农业+电子商务整合营销+可追溯平台”三位一体的项目,就是一种有开创意义的转型探索,赋予了食用菌以农副产品,也就是用来食用以外的价值和意义,是以文化促食用菌产业进行转型探索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从目前食用菌消费形式来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出口,绝大部分的消费形式仍是粗加工,即制作成干货,以便于运输和存放。中国食用菌的深加工衍生产品有干粉、脆片、饮料、菇精、菇盐等多类产品,横跨农业、医药、保健等产业领域。但从市场的推广度、消费者的认可度来看,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为止,除了上述的猴头菇饼干、有机营养罐活鲜银耳外,还没有出现其他引起同样市场热度的食用菌深加工衍生产品[18]。可见食用菌企业除了提高生产规模外,开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也是一个增长点。另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食用菌企业找到了向外的增长点。我国食用菌企业趁此要打好历史文化牌、产业发展牌,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一边大胆创新,在局部大胆进行转型探索,一边尝试“走出去”,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