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凤,黄双根,曾小虎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0;2.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200)
食用菌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酚类、核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1-4]营养物质,其中氨基酸的种类尤其多,且含有大量人体不能直接合成的氨基酸,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5-8], 如灵芝、桑黄[9-10],猴头菇在治疗人体胃炎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作用[11],樟芝在抗癌、解毒方面具有特殊功效[12]。
食用菌主要营养物质为蛋白质,猴头菇干品的蛋白质含量占子实体鲜重的24.35%[13]。灵芝子实体中含有灵芝多糖、灵芝萜类、灵芝多肽类等物质,具有抑制动脉硬化、阻止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糖尿病患病机率、预防人类疾病的作用[14]。对灵芝(Ganodermaspp.)、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 桑 黄(Pellinus igniarius)的栽培规模与栽培现状、药用价值研究现状、药用产品类型及药效现状分析、产品前景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综述,以促进药用真菌的发展。
目前全球被描述的真菌已超12 万种,约能形成子实体的种类已超过6 000 种,可食( 药 )用的约2 000 种,能大规模栽培的有40 个~50 个种类[15-16]。
目前食( 药 )用菌的栽培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逐渐增加,已经出现各地优势品种,云南野生食用菌驯化与栽培慢慢崛起, 如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15]、松 茸(Tricholoma matsutake)、 印 度 块 菌(Tuber indicum);福建地区的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我国食用菌栽培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食用菌栽培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5]。
灵芝目前栽培技术已非常成熟,在我国山东聊城、河南郑州等地,赤芝(Ganoderma lucidum)的栽培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西藏等地区也推出西藏白灵芝的栽培模式及相关白灵芝的产品。灵芝目前销售的主要方式是药厂制药销售、子实体盆景销售,以及制成灵芝破壁孢子粉、灵芝茶等产品进行销售。
灵芝属于木腐菌类,目前的栽培方式主要以菌袋栽培为主,椴木栽培为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加,灵芝的栽培模式也由传统的大棚栽培模式转变为林下栽培模式、仿野生栽培模式。
猴头菇栽培在中国最早起源于1959 年[16],直到近年来,猴头菇栽培才逐渐火热起来,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从刚开始使用固体菌种到如今大规模的使用液体发酵菌种。猴头菇的栽培规模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曾经珍稀食用菌正在逐渐的大众化、规模化地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17]。
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 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多孔菌纲(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薄孔菌属(Antrodia),因生长在枯死的樟树上而得名,因其具有解毒、抗肿瘤、保护肝脏等作用而被开发利用。
樟芝因为最早在台湾被发现,最先开始研究的起源在台湾省,台湾的众多大学也对樟芝的栽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8]。直到1997 年福建农科院才获得樟芝的纯培养菌丝,随后更多的科研者的加入,樟芝生物学特性开始被研究,包括樟芝生长的最适合pH、温度、培养基等[19-21]。由于樟芝主要生长在樟树上,在自然界中分布有限,导致樟芝资源缺乏、市场价值较高的现状。樟芝也寄生在较老的樟树上,近年很多科研者加入樟芝的栽培研究,但是至今尚未见到樟芝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报道[22]。
桑黄(Pellinus igniarius), 为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木层孔菌属(Pellinus)[23]。
桑黄生理特性尚未掌握,其生长在桑树上,寄生在桑树上,可与寄主桑树同时生长10 年以上,但桑树死亡后,桑黄的生长也逐渐减弱,这说明桑黄需要寄生在活的桑树上,这也是代料无法成功栽培桑黄的主要原因。桑黄起源于中国,后传入台湾、日本、韩国,由于二战期间,桑黄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日本女性患癌症的几率,因此引起了日本研究机构的重视,同时也引起了韩国的重视。
由于过去的研究人员和大众分不清楚桑黄与杨黄(Phellinus torulosus),因此出现国内栽培的所谓桑黄,是在全国分布广泛的杨黄,杨黄主要生长在杨树上,目前可生长于菌袋的是国内主要的栽培品种,加之杨黄具有一定的功效,所以市场销售就统称杨黄为桑黄[24]。
桑黄目前栽培技术较难,且生长周期较长,需要5 年~10 年。而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近年来开始对桑黄液体菌种发酵进行研究,以获得桑黄菌丝提取物[25]。
灵芝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灵芝多糖、有机酸、三萜,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Cu、Fe、K、Ca、Mg、Mn、Al、Ag、Na、Pb、Sn 等元素,除此之外,还含有17 种氨基酸[26-27]。灵芝产品已开始用于临床辅助治疗,灵芝酸具有抗过敏作用;灵芝多糖具有抑制小鼠肉瘤细胞扩散增长的作用;灵芝孢子可以辅助放射治疗癌症患者,减缓其体内白细胞凋亡的速度[28]。有研究证明,服用灵芝可以减缓人体血小板的凝固,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压作用[29]。
猴头菇在民间流传具有养胃的功效。据相关研究,猴头菇具有修复人体胃黏膜、调节免疫与抗肿瘤、降低血糖和血脂、抗氧化和抗衰老等功效[30]。猴头菇在治疗胃病方面具有明显的功效,包括对胃黏膜的损伤、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1],归功于猴头菇氨基酸、多糖提取物能修复人体的胃黏膜[32]。
樟芝子实体中含有多种化合物,包括苯酸类、三萜类、琥珀酸及其衍生物;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包括β-D 葡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樟芝具有降血脂,保护肝脏、抗癌抗过敏等功效[33]。
目前研究最多的为樟芝多糖。2018 年杨毅[34]证明樟芝多糖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结果显示樟芝多糖对体液免疫有着明显的增强作用。2007 年张迅捷[35]分离纯化了樟芝多糖,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
桑黄的开发利用已经有接近千年的历史,也有很多的研究证明桑黄的确具有一定功效。如齐欣[36]比较了桑树桑黄、松树桑黄、暴马桑黄等6 种桑黄子实体中的多糖、黄酮及三帖,结果表明桑树桑黄的有效成分比例均高于其它几种桑黄。吴声华[25]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桑黄进行对比发现,10 年生的桑黄具有最高的黄酮比例,并对ABTS 和DPPH 的清除能力也为最佳;不同的桑黄品种,其乙醇提取物对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效果也最为明显。
食用菌功能强大,现代医学表明食用菌具有增强人体抵抗力、改善人体亚健康、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香菇)、消化系统(猴头菇)、呼吸系统(金耳)等多种功能的食物。目前灵芝、猴头菇作为中国传统的食(药)用真菌被广泛开发利用,且开发的众多药物已经被国家药监局承认,桑黄、樟芝作为新兴研究开发的药用菌,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然未被国家认可。
灵芝作为中国传统的药用菌,已开发出多种产品,目前保健类产品主要包括灵芝酒、灵芝桂花酒、灵芝茶、灵芝片等,以灵芝作为主要成分开发出来的药物主要包括“生命力口服液”、“东方神草”、“天麻灵芝口服液”。同时灵芝的一些其他产品也在开发,包括灵芝咖啡、灵芝美容霜、沐浴液等用于保健的产品[37]。
猴头菇素来具有“胃肠明星”的称号,研发的产品包括保健酒系列产品枸杞猴头菇保健酒、食用菌保健酒、芦荟保健酒、菌三菇保健酒[38-41],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提神、抗疲劳[42]。饮料系列的产品系列包括猴头菇和葡萄汁保健饮料、猴头菇大豆复合饮料、猴头菇营养液[43-47]。秦美容[48]通过小鼠试验证明,猴头菇对胃溃疡小鼠的胃肠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猴头菇还具有很多保健产品,玫瑰花猴头菇保健酸奶、猴头菇茶、猴头菇罐头、猴头菇保健醋、猴头菇肉调剂品等[49]。猴头菇也被开发成一些药品,如胃乐新药物、猴头冲剂、猴头片、猴头膏、健胃灵、猴头口服液、猴头菇胃黏附片、猴头颗粒、猴头莫沙比利、猴头口服液和猴头铝碳酸镁等[50],对人体胃肠道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功效。
樟芝产量较低,稀少且珍贵,目前研究仅停留在试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试验,并且由于产量的限制,尚未有报道。
由于过去的桑黄,种类混淆比较严重,最近发表的研究论文使用的试验材料里含有的桑黄比例较少。桑黄在中国流传已超过了2 000 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的古典医学中均有记载,由于历史原因,桑黄出现了品种混乱,导致桑黄无法收到中国卫生部门的认可,不能开放为保健食品,但在日本、韩国、台湾省已被当地认可,并作为健康食品、药品进行开发流通。
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同的食用菌所具有的营养成份及功效也不尽相同,最近兴起的灵芝、猴头菇、樟芝、桑黄,都具有他们特有的功效,灵芝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人体睡眠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猴头菇在健胃、保护胃肠道,帮助消化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樟芝具有降血脂、保肝抗癌、抗过敏、抗氧化等功效;桑黄具有抗氧化、抗氧及免疫调节等功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绿色的产品的追求,更多的人加入到食用菌行业,食用菌产品的开发也来也多样化,食(药)用菌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