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灵芝意象考证*

2020-01-15 03:20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全唐诗灵芝意象

曹 波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全唐诗》中,灵芝被赋予了宗教色彩,其韵味与内涵均较为丰富。通过探索《全唐诗》知识,可以发现中灵芝自身富有文化意境,通过研究灵芝的意象,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于唐诗的领悟与了解,更好的去明确创作心态,为我国的优质文化传承和优化作品涵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1 巫术中富含的灵芝符号

关于灵芝的记录,自古以来不胜枚举。随着文物出土工作的不断进行,唐代文物中出现灵芝符号的频率最大。此外,唐代文人墨客对于灵芝的描述也非常丰富。比如:诗仙李白曾在《感兴六首》中对楚王艳遇进行了传神的描述,“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宵梦,无心向楚君。”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将巫山神女和帝女瑶姬看成了同一个人,通过探寻瑶姬神女的遗香来追寻自己内心的神往,并对朝云与楚王凄美的爱情更加细致、独特的展现。《离思》一诗由唐代元稹所著,著名语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便是从此诗中流传而出。唐代大历三年,诗圣杜甫在游览蜀国时途径巫峡,当通过巫山之巅时,其内心关于神女峰的向往之情不由言表,《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有诗凡四十韵》一诗便由此诞生。“叠壁排霜剑,奔泉溅水珠。杳冥藤上下,浓澹树荣枯。”是其中最为经典的语句[2]。《将进酒》一诗由晚唐著名诗人陈陶所著,对于灵芝的描述则为“金尊莫倚青春健,龌龊浮生如走电。琴瑟盘倾从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灵芝九折楚莲醉,翾风一叹梁庭秋。”在其诗句描述中,大量瑰奇奇妙的神话故事交叉其中,诸如灵璧、东皇、麻古、骊龙等意象产生,越来越多新奇的事物出现在当时人们的视野里。除此之外,“灵芝九折楚莲醉,翾风一叹梁庭秋。”一句为本文的结尾,其中将楚王与朝云的两人传神、美妙的爱情进行引申与暗喻,野生灵芝外观见图1。

图1 野生灵芝图片Fig.1 Picture of wild Ganoderma lucidum

2 “商山四皓”中的“灵芝”诗词

灵芝文化,兴起于秦汉之际,繁盛与唐代,并在此阶段走向了巅峰。商山四皓兴起较早,唐代诗人们通过研究与探索,不断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并将其中的隐世与典雅展现在了诗歌中,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通过翻阅古籍,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唐代诗歌中已经存在紫芝谣紫芝调和紫芝客等内容,其隽永的情怀展露无疑,高尚的情结跃然纸上。

在吟咏灵芝的过程中,唐代王维、武平一和武元衡等文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王维在一篇游览日记《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中这样描述的,“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灵芝三秀紫,陈粟万箱红。”“玄圃灵芝秀,华池瑞液浓。谬因沾舜渥,长愿奉尧封。”是武平一《奉和幸白鹿观应制》中关于灵芝描述的诗句,其中关于灵芝神往之情可见一斑。武元衡在自己一篇游记《和杨三舍人晚秋与崔二舍人张秘监苗考功…因以继和》中是这样对灵芝进行描述的:“九重青琐闭,三秀紫芝新。化药秦方士,偷桃汉侍臣。”

当商山四皓流传于唐代的时候,其中的情怀逐渐变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特征,敬仰之情有所升华。唐人许浑在《题四皓》一诗中提到,“桂香松暖庙门开,独泻椒浆奠一杯。秦法欲兴鸿已去,汉储将废凤还来。”将四皓比喻成世间的凤凰,其高贵的品质被神化。李商隐在自己的作品《四皓庙》中提到,“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通过肯定四皓的贡献来衬托其爱国之情,认为四皓兼具勇气与智慧,可以与韩信相提并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唐代文学作品中已经初见端倪,相应的例证不断涌现。李德裕在自己的寄诗中说道“未谢留侯疾,常怀仲蔚园。闲谣紫芝曲,归梦赤松村”,在仰望这一片星河大地的过程中寄托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与此同时,紫芝翁、紫芝客等形象逐渐出现在唐代诗人的诗句中,并将其统一指代为商山四皓,借此来升华自己心中的情感。就隐逸情怀而言,刘禹锡的呈令一词中“自有园公紫芝侣,仍追少傅赤松游”语句深深体现出了自己对于商山四皓的敬仰之情,希望自己可以向四位老前辈学习,用豁达的处事原则与宽阔的心胸来生活与奋斗,与现代归去仍是少年的情怀相类似。白居易的一首送辞“好去商山紫芝伴,珊瑚鞭动马头高”中通过寻找紫芝来寻找自己的内心,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切实提升自身的境界[3]。

3 唐人诗歌作品中的“芝田”意境

因为在唐代芝田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中,所以可以大胆推测灵芝具体的生产与栽培已经在唐代初现模型。在早期的芝田一词中,其内涵丰富,释义多样性明显,最多的指代的是道家神草。与此同时,芝田同样可以指代肥沃的土壤,并且这一释义广泛的出现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陆龟蒙在其代表作《新沙》中说道:“渤懈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芝草的形象出现在纸上,通过借代财富与富裕来优化灵芝的形象,使其意境美更加直观且全面的体现在纸上。因为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存在税灵芝和种紫芝一词,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淆与内容不清,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唐代便已经成型了栽培技术与生产模式。通过翻阅古籍,我们可以发现芝田真实的内容为炼丹与炼药之处,并且与丹灶、香母和羽鹤等内容并驾齐驱,属于同一类吉祥的象征。吕岩在其七言中是这样写的,“华阳山里多芝田,华阳山雯复延年”。与之类似的是章孝标在游记中描述道“黄鹤不归丹灶,白云自养芝田”,其中的芝田形象跃然纸上,并且与各类富有吉祥韵味的事物进行联系与对比,突出了自身的价值。良田与圣物是灵芝的具体象征,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之前,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但最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曹植在其作品《洛神赋》中说道“尔乃税驾乎,在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盼乎洛川。”曹植希望国家建设能够以民生作为基础,通过减税与优化政策来真正做到良田万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昌盛繁荣。紫芝与白芝同样出现在了唐代文学作品中,《寿州安丰县孝门铭》一诗由柳宗元所著,“孝诚幽达,神为见异,庐上产紫芝白芝二本,各长一寸,庐中醴泉涌出,奇形异状,应验图记。”是作者柳宗元对于“灵芝”这一意象的尝试。就唐代文人写作风格而言,因为注重辞藻,所以大量的芝田出现,并且有着较强的引申意味。芝田在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沃土良田代言词,通过描述静谧、优雅的田园风景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居图,盎然的春意与美好的希冀同行,读者陶醉其中流连忘返[4]。

“芝田”一词起源于唐代,主要被用来进行赞美农耕时期的沃土良田,其中, “野桥通竹径,流水入芝田。琴月相亲夜,更深恋不眠。”一句来自孟贯的诗文《寄张山人》。诗句形象并且生动的体现出了作者内心的静谧与悠然,并将这些生活图景进行构思与描绘,最后形成了一副完整的山居隐逸图。《首春》是由李世民所著, “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 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一词将田园时光进行细致的描绘,阐释出了一副冬去春来、芝田飞雁和青梅青竹的初春图景。《洛潭送人觐省》是唐代文人储光羲的一首送别之诗,诗中的“清洛带芝田,东流入大川。舟轻水复急,别望杳如仙。”通过描述沃野芝田和清川春岸来侧面烘托出对故人远去的无限留恋,并营造出了一副韵味无穷的送别画卷。文章开始时“芝田”这一意象被引用,并将其加工成为一种洗尽铅华、摒绝怪诞的意象,加强了静谧与清幽的效果。其中,文章的“芝田”同样隐喻出了一种无限生机与希冀的意象,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营造出了一种难以割舍之情。

4 结论

灵芝,寄托着美好的愿景与希冀,其文化韵味十足,象征意义广泛,是中华文化的优质瑰宝。虽然,诗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占据较小的地位,但是灵芝的符号却永远留存,作为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其典雅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并且被广为传唱。当我们翻开《全唐诗》,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优雅与古典美,封存的记忆会被再次打开,心中的希冀与眷恋随着诗歌的欣赏逐渐拓展与深化,神草灵芝的形象跃然纸上。作为吉祥与祥和的文化标志,灵芝一直鼓舞着每一位社会参与者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并共同为建设优质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全唐诗灵芝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春天来了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意象、形神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