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张小虎
(1,甘肃省临潭县羊沙乡畜牧兽医站 747500;2,甘肃省岷县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748400)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血清型致病性沙门氏菌菌株感染引发的仔猪的一类高热性传染病。该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慢性病例表现为坏死性肠炎。
2018年9月10日,临潭县羊沙乡羊沙村养猪专业户李继发来兽医站报告,他家养的猪发病,请我们出诊,我们立即前往诊疗。据调查,李月平家原先养猪13头,新从市场购进约2月龄仔猪3头,共存栏猪16头。新购进的1头仔猪首先发病,其他猪陆续发病,现共发病6头,其中1头死亡,发病率37.5%,死亡率6.25%。
病初,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6℃,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口热涎少而黏,口舌鲜红,鼻镜无汗,眼结膜赤红,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部分病猪上下眼睑被黏住,猪先便秘后腹泻,拉水样粪便,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大便稀而量少,里急后重,泻而不畅,无血液或黏液,常喜饮水。随着病程发展,有时拉带血或黏液的粪便。病猪头低弓背,寒战,喜钻垫草,堆叠一起,2头角膜发生浑浊,1头继而发展为溃疡。2头在病的中后期出现弥漫性湿疹,腹部皮肤比较严重,1头耳根、胸前、腹下出现紫红色斑点。
后期精神倦怠,肛门不断流出混牵丝不断的红白色胶冻样粪便,气味腥臭,排便时表现痛苦呻吟,腹部卷缩,卧地难起,不愿行走,回头顾腹,口鼻气冷,口、耳、鼻,四肢逐渐冰凉,很快消瘦,迅速衰竭而死。
脾肿大,色暗带蓝,切面蓝红色,坚硬如橡皮,脾髓质不软化,肝、肾不同程度肿大,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肝脏又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地溃疡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有不同程度增大,软而红,有大理石样变或干酪样病变;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有可见性卡他性炎症。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特征,初步诊断为猪感染疑似沙门氏菌病(亦称仔猪副伤寒)。
猪沙门氏菌病、猪瘟、猪痢疾临床症状相似,容易混淆,边远山区基层兽医无检验化验条件,在兽医临床诊断时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变化特征进行慎重鉴别诊断。
主要发病于4月龄以下仔猪,急性剖检病理变化主要为败血症,亚急性主要为坏死性肠炎。肝脾肿大,实质器官和淋巴结有出血和坏死,小肠内可发现黏膜病变,肠道深在性溃疡。
猪瘟:不同年龄的猪都发病,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更高。急性和亚急性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皮肤常有小的出血点,剖检时肝脾不肿大,但脾有出血性梗死。回盲口附近有扣状溃疡(或称轮层状溃疡),无坏死灶。同时,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有可见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
病变仅局限于大肠,大肠表层黏膜有弥漫性坏死、出血或有黏液,不出现像沙门氏菌病的深层坏死;病猪持续下痢,粪便经常带血和黏液,呈棕色、红色或黑色。猪腺瘤病病变主要见于小肠;还应注意与猪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鞭虫病等其他胃肠出血与下痢病的区别。
9月10日出诊时, (1)用强效阿莫西林45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d; (2)诺氟沙星0.1~0.2mil/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d。盐酸山莨菪碱1~2mil/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d。
辅助治疗:在饮水中添加适量补液盐水、葡萄糖。
9月13日复诊时拉稀基本停止,体温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继续按原方用药3d。
9月17日复诊时病猪已全部痊愈,西药停止使用,改用以下中药方剂,继续用药3d,以巩固疗效。
白头翁10g、金银花10g、地榆炭10g、板蓝根6g、百草霜6g、苍术6g;煎水,拌入精料中喂服,每日早晚各1次。
9月23日回访,猪已全部恢复健康,长势良好,畜主非常满意。
(1)将病猪单独饲养,隔离治疗。给病猪喂给米汤等易消化的精料,以补充营养,饲喂清洁的饲料和饮水,给健康猪在饲料中按0.1%拌入氯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猪舍进行清扫消毒,圈舍中加铺新鲜垫草。
(2)病猪处理后猪舍进行全面彻底清理、消毒,空舍2~3个月,再引进健康猪,以防传染。引进生猪必须先隔离饲养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再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