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远党 陈英子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站 315600)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为“三品一标”。“三品一标”认证是我国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施品牌引领战略的重要体现,是改善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主要抓手,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满足当前社会消费安全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平稳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的战略思想,加大“三品一标”项目扶持力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现将宁海县“三品一标”认证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依此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全面提高宁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截至2018年12月底,宁海县共有认证有效期内的农林畜无公害农产品127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4个,产量2.31×105t,面积25 093.33 hm2;有绿色食品18个,产量1.32×104t,面积1 840 hm2;有有机农产品5个,产量200 t,面积180 hm2;合计“三品一标”认证面积为27 113.33 hm2,占全县主要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0.86%。
在“三品一标”认证过程中,宁海县除存在农业规模化程度小、农业科技支撑力量不足、认证工作机构队伍不稳定、市场对“三品一标”农产品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外,还主要存在认证农产品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现有农业从业人员文化和技术水平低等问题。
宁海县已认证的农产品(如白枇杷、杨梅、西甜瓜、蓝莓、水蜜桃、葡萄等)均存在价格低迷的现象,未能实现认证农产品优质优价。分析其原因:(1)非认证农产品具有提前入市(小户、散户生产的上市时间早)、价格低(认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非认证农产品)、购买方便(小户、散户多在街头路边、市场门口、公园或小区附近销售农产品)等优势,导致认证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增产不增收。(2)认证农产品的上市时间相对集中,且产品货架期短、不耐贮运,以近途消费市场鲜销为主,导致销售利润低。(3)认证农产品生产大多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4)认证农产品的产销体系不健全,专业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互联网+农业”的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宁海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般分为传统农业和工商资本进入的现代特色农业两种。其中,传统农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偏低等现象,且对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的接受速度较慢;而工商资本进入的现代特色农业,一般以投资休闲农业为主,虽兼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宁海县农业生产中投入品购买使用的档案不全、记录不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宁海县“三品一标”的发展。
(1)通过实施主导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做优做强养殖、茶叶、柑橘、西甜瓜、香榧、白枇杷等产业,走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优质安全的绿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求以大项目搭建大平台、以大平台发展大产业,以大产业打造大品牌、以大品牌占领大市场。(2)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等方式,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努力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同时,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编制并实施县域公用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和农产品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品牌整合、保护与宣传,健全品牌使用准入和退出机制。此外,巩固、扩大“望海茶”“振宁土鸡”“由良柑橘”“双峰香榧”“泉丰西瓜”“长街蛏子”等现有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岔路黑猪”“圣猴”果蔬等品牌的影响力,并做好“望海茶”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3)借助淘宝等平台进行农产品网上交易,引导农村电子商务向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并积极鼓励农超对接。
(1)通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积极引导职业农民、返乡青年、大学生等“农创客”“新农人”创办种养业家庭农场、共享农庄,并牵头组建或成立农民合作社和联合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涉农经济组织,为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2)积极引导和鼓励通过土地流转服务组织,采取委托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整村、整组、整畈连片集中长期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管理。(3)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对接,延伸农业产业链。(4)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引导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