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青 周庆高 吕一鑫 孙中钦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江苏省盐城市 224236)
赤霉病是江苏省弶港农场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不仅会影响小麦产量,还会影响小麦品质,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化学防治目前仍是江苏省盐城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主要措施,近年来,弶港农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一直依赖以多菌灵为主的杀菌剂,而在连续多年使用多菌灵及其混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后,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逐渐增强,有些地方多菌灵甚至已经失效,故筛选替代多菌灵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或新配方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为了有效防止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不断上升,笔者选择6种药剂进行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设在弶港农场第二生产区7连北19号田内进行,供试田块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3”,于2017年10月30日播种,每667 m2基本苗数为18.4万苗。
供试药剂有40%多菌灵悬浮剂(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 、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悬浮剂(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6.5%茶黄素悬浮剂(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70亿孢子/mL谷氨丝菌(镇江市润宇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试验设处理(每667 m2用药量):(1)40%多菌灵125 mL,(2)40%咪铜·氟环唑50 mL,(3)25%氰烯菌酯125 mL,(4)430 g/L戊唑醇40 mL,(5)6.5%茶黄素100 mL,(6)70亿孢子/mL谷氨丝菌100 mL,(7)清水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33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用药时间均为2018年4月23日,药后7 d(4月30日)各处理每667 m2统一施40%多菌灵125 mL 1次。
分别于2018年5月15日(第2次用药后15 d)和5月24日(第2次用药后24 d)各调查1次田间防效,调查时每小区调查3个点,每点调查200个麦穗,第1次只调查病穗率,第2次调查病穗率和病情指数。
病穗的分级标准(以穗为标准):0级,无病;1级,病穗面积占全穗总面积的1/4以下;2级,病穗面积占全穗总面积的1/4~1/2;3级,病穗面积占全穗总面积的1/2~3/4;4级,病穗面积占全穗总面积的3/4以上。
计算公式:病穗率(%)=(小区样点中的病穗总数÷所有样点中的总穗数)×100,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相对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由表1可知,第2次用药后15 d, 处理(4)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最高,达100%;处理(1)和处理(3)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次之,均为80.56%;处理(2)和处理(5)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也较高,分别为75.00%和72.22%;处理(6)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最低,为63.89%。
由表2可知,第2次用药后24 d,各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均有所下降。其中,以处理(3)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最高,为82.17%;其次是处理(1),为75.33%;处理(5)和处理(6)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较低,分别仅为46.65%和47.21%,显著低于处理(3)和处理(1)。
由表2可知,第2次用药后24 d,处理(1)和处理(3)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81.81%和81.31%,其次是处理(4)和处理(2),且这4个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5)和处理(6)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相对较低,仅为52.04%和57.59%,显著低于处理(1)和处理(3)。
表1 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5月15日调查)
表2 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及病指防效(5月24日调查)
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667 m2施25%氰烯菌酯SC 125 mL、430 g/L戊唑醇SC 40 mL和40%多菌灵SC 125 mL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中,药后15 d,430 g/L戊唑醇SC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穗防效最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穗防效逐渐下降;药后24 d,25%氰烯菌酯SC、430 g/L戊唑醇SC、40%多菌灵SC对小麦赤霉病仍有较好的病指防效,且各处理间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多菌灵在弶港农场仍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但从江苏农垦多年来各垦区的小麦生产情况来看,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菌株比例逐年上升,故宜采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与40%多菌灵悬浮剂混用,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