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斯 黄思飞 王红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0)
本组病人106例,其中男52例,女54例;年龄在24—93岁;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肾衰61例,糖尿病肾病31例,高血压肾病14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维持性血透时间为18个月。
通过对106例病人的问卷调查,疾病因素占43%,经济因素占42%,社会支持占9%,自身形象占4%,治疗因素占8%。由此可见疾病因素和经济因素是此类患者最重要的问题,同时社会支持、自身形象、治疗因素等因素也会干扰患者的心理。
结论在此类患者的多种因素中,疾病因素与经济因素是透析患者透析质量下降,死亡率上升的两个重要因素。
2.1 疾病因素
由于目前传统采用西医治疗,患者一旦肌酐高被告知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血液净化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患者的体内环境往往会存在内分泌紊乱,电解质紊乱的状态,而这些机体内环境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其他症状,例如高血钾,甲状旁腺素升高等现象。使患者会产生焦虑的心理。
2.2 经济因素
血液透析费用是加重血透患者的心理负担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现有医保政策根据地域不同,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强有力的医保政策虽然能够给予慢性肾脏病需要血液透析病人重要经济支持,但报销完仍需要个人承担一部分费用,这一部分费用仍是困扰透析患者的首要问题。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及合并症的困扰,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通过对106例患者的问卷调查,有36例为退休职工,52例职业农民,9例个体户,5例学生,4例自由职业。80%以上患者经济来源不稳定。
2.3 社会支持
社会和家庭支持,对血透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个别家庭因无力承受经济负担而减少透析次数、减少透析相关用药及检查,随着治疗年限的增加,患者出现透析并发症较难以控制时,家属产生疲倦护理情绪,采取不积极的治疗态度。
2.4 自身形象
长期血液透析的一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身体双下肢水肿,或胸腔积液,腹水。大部分患者存在皮肤干燥、皮肤分泌尿素霜造成的脱屑骚痒、身体内毒素侵害致使的皮肤色素沉着,大量脱发,甲状旁腺素过高内分泌紊乱等自身形象发生改变,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变化。
2.5 治疗因素
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前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根据内瘘使用位置的穿刺法要求需要穿刺2针,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能产生惧怕的心理,另外使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的患者,动静脉导管不畅致血液透析不充分也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的状态。另外,贫血、血压、因治疗因素导致头痛、机体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也会使患者心理产生焦虑和抑郁
2.6 心理改变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改变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明显不同。两者都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才能够维持生存,但急性肾衰竭病人肾功能有恢复的可能性,因此病人的情绪是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并较为急切关心肾功能衰竭会持续多少时间以及透析治疗需要持续多少时间。
维持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必须学会面对疾病,他们将终生依赖肾脏替代治疗,或者做肾移植手术。治疗开始时有些病人仍然会拒绝承认肾功能衰竭的事实,并拒绝接受治疗。另一些病人在度过了一段心理应激期后,慢慢接受这个现实,由不配合转为配合治疗。这一时期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使他们了解所患的疾病以及建立相应的治疗计划,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1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除非换肾,否则需维持血液透析至终身,护患关系密不可分
医护人员亲和力的强弱对患者情绪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提高个人素质和沟通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注重工作和生活的细节,真正把病人当亲人。
3.2 增强医护人员的亲和力,优化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人才结构,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去感染患者,增进其信任感,消除患者的不合作心理。同时开展健康宣教及透析知识,使患者认识到忧虑只能加重疾病,导致并发症增多。对于某些有不良情绪、不合作的患者,护士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和想法,通过了解患者的家庭、社会关系及工作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除患者的顾虑。
3.3 责任护士需掌握所分管病人七知道。细心观察患者出现的异常反应和行为,利用可适用的条件,从病人的需求入手做有针对性的沟通。
4.1 技术护理的水平直接作用于透析患者的心理
熟悉正在使用的各种血透设备的性能特点,严格按照血液透析的基本操作规程进行治疗活动。
4.1.1 血液净化是通过具有体外循环装置的透析机,微机程序化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清除体内过多的代谢废物或血液中的毒素,从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达到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目的。所以,护理人员要掌握不同型号的机器设备,遇到意外事件和透析中的急性并发症时,要立即告知值班医师并及时处置。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应急预案[2]。通过对机器设备及患者病情的全面熟悉及动态掌握,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预测,制定预案,随时作好必要的抢救准备工作,对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实施穿刺手术要准备约束肢体绷带或镇静药品等,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启动应急预案。
4.1.2 学习手臂解剖知识。有效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目前主要推荐的血管通路,患者透析充分性较好,颈内静脉留置永久性双腔导管使用安全,但存在血栓堵塞、容易感染等因素,血液循环率较高,但优点是可避免患者一周三次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疼痛的心理负担。
5.1 血透患者的精神压力以及对机器的依附程度多超过了其他疾病,出现不合作行为等
多数患者开始时对血液透析较紧张,有恐惧心理,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介绍有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识。
了解患者身体机能整体情况。在透析过程中要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正确引导。
在护理工作中,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并正确对待疾病。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会增加人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也会感染病友与家人,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及家庭支持,进一步提高对治疗计划的依从性[3]。
心理因素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患者心理障碍问题往往影响患者的康复。所以对于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康复不应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康复,应包括充分透析,消除患者尿毒症症状及透析并发症,使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并具有从事工作和一些活动的体力等。还要使者的心理康复,在心理上不存在疾病的压力,不认为自己是残疾人,具有活动、社交能力、参与社会工作能力。一个患者的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发病前的个性、家庭以及朋友们的照顾程度,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以及社会的关心。所以,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较多而且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与长期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