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凤,倪 青
2017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公布了第8 版糖尿病地图[1],资料显示,在20~79 岁人群,全球糖尿病病人约有4.25亿人,患病率约为8.8%,其中50%未予诊断。糖尿病病人50%以上死于心血管疾病; 2001 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全球60 岁以下成人死因近一半关乎糖尿病,足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以及伴发疾病的诊治都十分重要。胰岛素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种常用药物,与注射装置、注射技术一起共同构筑成注射治疗的三大基石。临床中,注射药物治疗人群相对于口服药物人群有其特殊的情志问题,情志与治疗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情志调整是基础,辅以纠正注射细节,可以改善疗效。本研究从中医情志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中的心身医学部分,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溯源古中医之消渴,虽也包含尿崩、神经性口渴等有类似症状诸病,但主指糖尿病,其多有脏弱阴虚等禀赋不足,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精虚肾亏等因素,临床可有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表现[3],病理病机虽广涉脏腑气血阴阳,但一般主责肝、脾、肾[3-5]。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程度提高、环境变迁、寿命延长等因素,加上紧张压力、饮食变化、身逸心劳等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糖尿病等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病人数量骤增,我国糖尿病病人已达1.144 亿人[1],居世界首位,但国情是人均医务人员拥有率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科普宣教亟待提高、民众健康知识水平有限,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均低。
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注射药物。从健康教育者和病人两个角度,全球问卷调查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现状,结果显示,胰岛素不规范注射普遍存在,而以我国尤甚,导致疗效不理想,其中也包括低血糖等问题。2011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就注射装置、技术等方面给出指导; 2016 年进行修订,新版的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心身医学部分的篇幅[2],更加强调心理因素和注射技术对疗效的影响[2-6]。
规范教育、规范就诊,指导病人治疗达标,同时,也帮助病人走出误区、消除恐惧、正确治疗。这些指导与推荐会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并最终降低治疗成本。新版指南将循证医学结果与实践操作标准结合起来,呼吁广大医务人员提高心身医学和规范注射意识,纠正细节问题,提高疗效以使病人更多获益。
心身医学对应于中医的情志理论,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其核心组成是七情五志与五神,七情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五志指怒、喜、思、悲、恐,五神指魂、神、意、魄、志。七情中“忧”与“惊”可以并到其相似中去,以对应五脏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7],五脏化五气主五神,五气五神生七情五志,其以五脏化生之精气为物质基础,以五脏所主之五神为神志基础[7-8],本研究情志问题主要讨论七情五志部分,其简称为“情志”。
诊疗注射操作等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传递给五脏,五脏精气运动变化,内主脏腑功能,外主情志活动。对于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人群,久病及脏,五脏精气在病理情形下易产生病理情志,而病理情志反过来又会影响脏腑,形成非良性循环。正常的情志波动所消耗之精气可通过补养与调整而得以恢复; 但是,过激过久不当的情志,当其所耗超过了机体的调整能力和范围时,失衡为病,称 “七情内伤”。本研究主要从情志与五脏精气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人群在情志相胜、养心养德、动静兼修、食疗药膳、方药、针灸推拿等几方面的情志调养问题。
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治疗人群,病理病机一般广泛涉及脏腑气血阴阳,而情志又是以脏之精气为物质基础,一方面,脏病常伴情志病; 另一方面,情志病亦可致脏病。《黄帝内经》以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言情志之变所致气机逆乱,而伤及脏腑。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以“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讲述七情内伤致病,以“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5]论情志太过而致病,并有运用五行生克情志相胜法,拨乱反正,调养情志,养生治病,此堪称中医独到之妙也。
纪立农教授在新版注射指南的序中指出,在我国,即使是医务人员,关于注射技术对血糖影响的认识也是有限的[2]; 事实上,关于情志对血糖影响的认识则更加有限; 新版指南更加重视这二者对疗效的影响。应用卡片、图片、幻灯、场景模拟、真实操作等具象资料,把专业知识技能与情志对治融入于互动式情境教育[9],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教学相长,夯实基本功,针对各方面知识盲点,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建立良好情志的知识支持系统; 必要时及时推荐给专业人员协助解决,建立专家支持系统; 使用恰当的语言模式询问、解释,及时识别情志问题,对症管理,以期心安神宁。
重视情志问题,切实将指南中指导的情志照护转化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积极宣导合理的治疗方案与良好的血糖管理预期带来的种种短期、长期临床获益,如提高生活质量等。正确言传身教,规范教习,将正确认识、良好愿景与积极心态传递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易遗忘的老人,杜绝责备,努力帮助其养成核对用药并记录日记的习惯,尽最大可能避免漏用或重复用药。及早识别失智病人,尽早应用多种医疗手段干预治疗,以逆转、延缓失智的进展。关注失能老人的情志调治,定期辅以心理疏导,及时识别负面情绪,鼓励树立信心,建立积极心态,关注其心理健康。
从安全注射的角度解读指南,既要满足病人的安全医疗,又要落实医务人员、公众及环境的安全问题。使用后的注射针头属于医疗污染锐器,处理不当会伤及他人、污染环境。广泛宣导污染锐器针刺伤可能引发血源性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艾滋病病毒( HIV) 及梅毒等]感染,且这种风险可能通过不当弃置的针头传递给下游人员,包括环卫人员、拾荒者、甚至家属等普通人群。注射完成后,应立即将针头从注射器上取下来,置入专用的废弃锐器收集桶。如果没有,可用有盖的硬壳瓶罐替代,安全保存,待收集到足够数量后交给医务人员,再移送到专用废弃锐器收集桶,集中销毁。这种仁者爱人的博爱心、公德心,亦是养生护生。《内经》曰: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恬淡寡欲,读古圣贤书,听圣贤教诲,恭敬践行。养生,实乃养心养德也。
带着不良的情绪、不安的心神修习内家功,无益;平和自然的心态,心安神宁方可内调气血。病理情志时,可选择散步、跆拳道等,以健脾疏肝解郁。《内经》曰“形劳而不倦”,按时节适度劳逸以养生护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起居有常”,符“四时五藏阴阳”; 《灵枢·本神》云: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之阴阳与自然之阴阳相应,天人合一乃养生之道也。老子有“静为躁君”之哲言,坐忘以静养心神,心静则神安。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互寓,形神兼养。
一般来讲,五脏和则情志易和,五脏病则情志易病。四诊合参,评估五脏精气充足与否及运化状态,调治脏腑,以从根本上调治情志,无疑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比如,肝肾阴虚,焦虑发怒,可治以滋水涵木、滋阴柔肝之法; 脾肺气虚,瘀滞不通,肝郁化火,过度焦虑,可酌用培土生金之法; 肝郁气滞,抑郁恼怒,可治以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之逍遥丸,苔黄加丹栀以清火; 脾虚之便细或溏,舌胖齿痕,忧思心重,可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归脾丸等,辨证施治。
望闻问切,辨证、辨病、辨经络,施以按摩、推拿、针灸等措施,比如,取少阳厥阴,以和阴阳、疏肝解郁,通调一身之气机与代谢; 取阳明太阴,以顾护肠胃肺脾,活血化瘀,通调气血,补养后天,以滋先天; 取太阳少阴,以分清别浊、固护藩篱卫表,养肾固本,调水火以成既济之象。
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而后医其未病。诸多疾病,除先天因素,多有情志因素掺杂。情志伤,则郁火痰湿饮毒内生外客,百病皆至,诸如,包括糖尿病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等证纷呈。据临床证候、经络诊察等四诊信息,恰当运用生克制化情志相胜诸法,调整心态,辨脏腑辨经络、施以针药等调治脏腑以化情志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