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勤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内科,江苏 赣榆 2221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等,久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常因过劳、暴怒、炎热等引起。笔者自拟清肺化痰汤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共52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56~67岁,平均(60.5±4.5)岁;病程5~19年,平均(7.50±0.45)年。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45~65岁,平均(59.8±5.2)岁;病程4~18年,平均(6.55±0.5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内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肺功能检查示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均有增高、残气量/肺总量大于40%,血气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压(aPCOZ)升高、动脉血氧分压(aPOZ)和pH降低,X线示肋骨平行、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胸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②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证[1],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③年龄45~70岁;④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肺癌,长期服用与本病治疗相关药物,出现鼓胀、惊厥、出血等症状,出现心慌、心悸、面唇紫绀及肢体浮肿。
两组均给予卧床、吸氧和平喘、化痰、抗感染、建立静脉通道、营养支持、维持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防止心肺功能衰竭等常规西医治疗。
实验加用清肺化痰汤(自拟)。药用麻黄15g,杏仁15g,瓜蒌20g,浙贝母10g,柴胡15g,黄芩10g,党参30g,法半夏15g,白术25g,茯苓25g,防风10g,枳壳20g,甘草5g,桔梗20g,枇杷叶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日服3次,于餐后30min内服用。
两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1],pH值、动脉血氧分压。
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X线示渗出病灶消失,肺功能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接近正常,X线示渗出病灶明显减少,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体温未恢复,X线示渗出病灶变化不大或增加,肺功能指标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痊愈19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痊愈11例、好转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5)。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s )
表1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6 4.26±0.19 0.95±0.43*△对照组 26 4.32±0.26 2.36±1.19*
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 ±s )
表2 两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 ±s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 pH值 PaO2(mmHg) PaCO2(mmHg)实验组 26 7.35±0.47 95.39±6.27△ 35.18±5.12△对照组 26 7.34±0.46 76.56±6.68 53.23±4.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因久病肺虚,致痰淤潴留所致。病程较长,时轻时重,逐渐损伤脾、肾、心。多属标实本虚。《丹溪心法》中指出“肺胀而咳”,表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根本原因在于痰液瘀滞,导致肺气不畅。治疗不仅要遵循祛邪宣肺、降气化痰的原则[1],还要加强补益脾气,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并适度增加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药,以提高临床疗效[2]。
清肺化痰汤方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枳壳理气化痰,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杏仁止咳平喘,瓜蒌清热宽胸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黄芩清热燥湿,党参补气,法半夏镇咳祛痰,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枳壳调节胃肠平滑肌,桔梗辛散苦泄、宣开肺气、祛痰止咳,枇杷叶降气清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发表宣肺、清热化痰、活气行血之功效[3],可解痉平喘,改善肺部微循环[4]。
清肺化痰汤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郁肺型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