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9-01-04 03:42郭木春杨欣欣王佳美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下肢血栓

郭木春 樊 雪 杨欣欣 高 鑫 王佳美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心脏病最严重的一类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即心肌缺血性坏死,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急性心脏病,发病迅速,病情发展较快,发病的原因主要因为患者的心脏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才会引起局部心肌坏死[1]。如果护理是有效的、科学的,就能避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需护理工作人员加强学习有关深静脉血栓预防的重要知识,并对其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这样才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2]。现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研究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给予专业的干预护理,其取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男40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6.3±4.9)岁;患病时间为1~12h,平均(6.1±1.3)h;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干预护理,男45例,女15例,年龄44~75岁,平均(66.9±5.0)岁,患病时间为1~13h,平均(6.4±2.0)h;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经院方确认,均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院伦理委员会对此也予以批准,同时也满足了院研究的相关要求,两组的患者也都知晓具体情况。

符合标准:我院研究的两组患者其临床症状是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表现的,发生气短和心悸的情况也因人而异、程度不同,同时伴随着疲乏等症状,一小部分患者还有恶心呕吐等症状[3]。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心率失常,不愿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和沟通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如有特殊情况发生,需立即与医师进行有效沟通;其次需定期查房,对患者病情变化实时跟踪。要耐心告知患者正确用药,嘱咐患者其他注意事项,最后定期对患者组织健康宣传教育以及出院后的教育活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4]。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相关人员首先应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秉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地提高服务的质量,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按照患者机体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合的心理护理措施[5]。同时对患者以及家属做定期沟通,对其进行开导、教育,准确的回答患者的疑虑,并帮助患者释放压力,不断鼓励患者。提供视频讲座、分发健康宣传手册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健康知识,这样患者就会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6]。

另外,要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加强锻炼,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以及饮食要求,有针对性的配以合适的饮食方案,告诉患者在排便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避免用力过大,对心脏造成一定负荷[7]。安排科学的锻炼方案,治疗第1天,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尝试被动翻身,按摩上、下肢体,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肢体,仲屈上下肢,治疗第2、3天,患者处于坐位或、半卧,能够在床边静坐10min,每天保证3次,患者可以自行在床上洗漱、进餐;在第4、5天,患者可以站立保持5~10min,了解患者排便情况;治疗第6~8天,辅助患者可以在室内运动,步行洗漱和如厕;治疗第9、10天,患者可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步行;在13~14d后,患者可以进行上下楼梯相关的训练,不过所有的护理需要根据患者机体实际的情况,来定制不同的锻炼安排,使双下肢血液流通通畅,通过物理预防护理,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要利用间断性的充气加压设备、足底静脉泵等设备,使患者双下肢肌肉静脉回流,另外要对下肢血管进行有效保护[8]。

1.3 观察指标

对研究患者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率和护理满意度的情况进行统计。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机体一侧出现肢体突发性的肿胀情况,并伴有疼痛感,且行走较为困难。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胸痛、心律不齐等症状。研究者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的发生率为18.33%(11例),优于对照组的发生率6.67%(4例),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1,P < 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不良发生率的对比中,观察组的总发生率(5.00%)优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26.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发生率的对比情况[n(%)]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的对比中,观察组的总满意度(96.67%)优于对照组的总满意度(80.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情况[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会伴随溃疡、水肿等症状,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患者会出现突发性的下肢疼痛,并伴随无法直立行走等情况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血管壁受损、静脉回流受阻、血液黏度增强等发病情况有密切联系[9]。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象特别常见,应该重视预防护理干预工作。常规护理思想的核心是以疾病为导向,较多的护理工作人员仅仅是按照常规的工作要求,遵守医嘱进行护理干预,对护理的真正价值暂无明确的定位,不能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及时察觉到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护理工作做得不好,妨碍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这样会带来诱发危险的可能,一定要重视临床中预见性护理的重要性,特别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其护理核心思想是对潜在风险要有预见性,同步对其进行个性化的护理。从事预见性护理的工作人员要具有高职业素质,以及专业化的护理技术,掌握危险预见性的常识,化被动为主动服务提供给患者[11]。

综合护理干预工作重心是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强调人性化服务,护理工作人员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完善护理规定,实现以高质量护理患者及预后工作。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对健康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指导患者要有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使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更加顺利。对患者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可以帮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使患者可以积极地接受治疗,有信心和疾病抗战到底,可以获得极佳的治疗效果[12]。一定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对患者进行预防干预的时候,所采取的按摩、训练和辅助物理疗法都应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保证患者的双下肢静脉回流可以通畅进行[13]。必须注意的是,严禁对患者的下肢静脉采取穿刺输液,如果多次反复地采血,会使血小板示范凝血因子更加活跃,会对静脉瓣膜带来危害,形成血栓。护理工作人员要定期查房,了解患者双下肢血液流动状况,患者有没有疼痛、肿胀的症状,发现不正常现象,要立即解决、及时和医师沟通。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知道静脉血栓专业知识、物理预防的设备操作方法等,使患者降低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可能性[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过后,会有心力衰竭并发症,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现象,痰液若是粉红色泡沫状则为并发较为严重的现象。护理工作人员要检查患者血气情况、血氧饱和度,配吸氧管。患者处于端坐位,这样回心血量变少,减轻心脏负荷。发现患者呼吸困难,一定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其呼吸顺畅。本研究结果是,观察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性、出现不良反应总概率及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都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此可见,综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不良反应的现象,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值得广泛应用[15-17]。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