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急性肝坏死、肾功能不全、DIC 1例

2019-01-04 22:47张绍刚邱景伟浦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动过速转氨酶胺碘酮

张绍刚,邱景伟,浦奎

胺碘酮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临床上有口服及静脉两种制剂,静脉制剂的负性肌力作用较弱,广泛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尤其是伴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心功能不全者[1,2]。胺碘酮口服及静脉制剂均可对人体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报道1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导致急性肝坏死、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例,分析发病机制,总结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病例

患者男性,57岁,主因“突发晕厥2 h”入院。患者入院前2 h无诱因出现心悸,胸闷,突然晕倒,浑身湿冷,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3 min后苏醒,诉心悸、胸闷、周身乏力、恐惧感,无心前区疼痛、头痛。急诊心电图示:宽QS心动过速,心室率210 次/min,检验:白细胞10.9×109/L,血红蛋白132 g/L,血小板76×109/L,钾3.9 mmol/L、肌酐84 mmol/L、尿素氮9.6 mmol/L、肌钙蛋白186 ng/L、谷丙转氨酶66 OU/L、谷草转氨酶52 OU/L、乳酸脱氢酶604 OU/L、总胆红素22.3 μmol/L、结合胆红素4.2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6.1 μmol/L,凝血功能正常。床旁超声显示左心房内径44 mm,左室舒末内径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25%,前室间隔,左室前壁、侧壁及心尖部变薄,活动僵硬,右房右室无扩大。既往前壁心肌梗死,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11年,未规律服药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肝病史。查体:体温36.5℃,脉搏210 次/min,呼吸24 次/min,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精神萎靡,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楚,双肺底闻及细湿罗音,心界叩诊向左扩大,心率210 次/min,律齐,心前区无隆起及异常搏动,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浮肿。初步诊断:①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②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家属拒绝电复律,给予胺碘酮150 mg缓慢静脉推注(10 min以上)后,继续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1 mg/min),治疗中患者反复诉恶心,胸闷,憋气,约4 h后转为窦性心律,心悸,胸闷,憋气好转,但仍诉恶心,12 h后查谷丙转氨酶473 OU/L,谷草转氨酶577 OU/L,谷氨酰转肽酶50 OU/L,乳酸脱氢酶4183 OU/L,肌酐127 mmol/L,尿素氮11 mmol/L,总胆红素84 μmol/L,结合胆红素27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57 μmol/L,凝血功能正常,考虑急性肝损害,立即停胺碘酮,给予对症保肝退黄治疗,查肝炎病毒系列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阴性,患者肝功能继续恶化至第5 d开始好转;第2 d巩膜黄染,尿少,颜色深黄,肌酐207 mmol/L,尿素氮13.5 mmol/L,考虑急性肾功能不全,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第4 d肾功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持续下降,最低26.4×109/L,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4 g/L,D-二聚体1.3 mg/L,凝血酶原、凝血酶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分别为24.5 s、21.4 s、50.2 s,3P试验阳性,考虑出现DIC,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第5 d血小板计数回升为28.2×109/L,纤维蛋白原1.5 g/L,D-二聚体0.7 mg/L,其他凝血功能恢复正常,后肝功能持续好转,第10 d谷丙转氨酶265 OU/L,谷草转氨酶67 OU/L,谷氨酰转肽酶103 OU/L,总胆红素69.7 μmol/L,结合胆红素40.9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28.8 μmol/L,血小板78.2×109/L,凝血功能正常,患者自动出院。2月后再次因心悸入院,无晕厥及大小便失禁,无胸痛及呼吸困难,心电图同前,实验室检测:肌酐92 mmol/L,尿素氮7.8 mmol/L,谷丙转氨酶26 OU/L,谷草转氨酶49 OU/L,谷氨酰转肽酶47 OU/L,乳酸脱氢酶614 OU/L,总胆红素48.7 μmol/L,结合胆红素19.8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28.9 μmol/L,血小板90.2×109/L,凝血功能正常。考虑既往静脉应用胺碘酮导致急性肝损害,给予同步电复律,电复律2次后仍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70~190次/min,给予美托洛尔5 mg缓慢静推,心率逐渐减慢至50次/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监护示反复出现短阵室速,继续口服胺碘酮,监测肝功能无明显改变,建议ICD植入,患者拒绝,出院后随访肝功能无明显改变,4个月后猝死。

2 讨论

由于在制剂学、药代动力学及电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胺碘酮口服与静脉制剂的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静脉制剂肝毒性发生率低,表现为急性肝损害,多在应用24 h~3 d后出现肝损害,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可快速进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3];而口服制剂多长期应用后出现慢性肝功能损害。目前认为聚山梨酯80(作为增溶剂改善药物吸收)是导致急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非胺碘酮药物本身[4],胺碘酮静脉制剂导致的急性肝损害与E-Ferol综合症的肝损害存在相似的组织学特征,后者是由维生素E静脉制剂中的助溶剂聚山梨醇酯80导致[5]。聚山梨醇酯80损害肝细胞的可能机制[6]:①抑制ATP酶活性,影响载体P糖蛋白对胺碘酮的结合和运输,还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镁P450同工酶CYP3A4,抑制胺碘酮在体内的代谢,损害肝细胞;②对细胞膜有液化能力,使细胞渗透性增加,转氨酶漏出;③具有降血压作用,导致肝脏灌注下降进一步损害肝功能。胺碘酮静脉制剂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患者如继续口服胺碘酮,并未见肝损害再次发生,支持急性肝损害与胺碘酮药物本身无关。

患者自身疾病状态影响对胺碘酮肝毒性的易感性。发生心功能不全,尤其是慢性全心衰竭和/或右心衰竭时,肝脏组织处于缺血缺氧及淤血状态,肝细胞各种代谢产物堆积,细胞膜稳定型和通透性受到影响,增加了机体对于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7];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尤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时,外周循环不足,肝脏灌注不足导致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增加[8]。

目前文献报道胺碘酮静脉制剂导致的急性肝损害有以下特点[9]:①男性居多,男女比例近2:1,男性肝毒性易感性更高;②心脏基础疾病以心力衰竭与各种心肌病最常见;③起病急,在用药后6 h内即可发生;④肝功能恶化发展迅速,常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⑤如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停药及常规肝脏辅助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快,继续口服,肝功能不受影响;⑥合并严重的凝血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时存在死亡风险,应给予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及早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清除炎性介质及毒素,阻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MODS的发生及发展;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甚至DIC时,除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还应给予及早抗凝,监测血小板,必要时给予补充血小板。本例患者因陈旧性心肌梗死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但其拒绝电复律,静脉应用胺碘酮符合适应症,但12 h内出现急性肝损害,虽及时停药,仍发展为重度肝损害,且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DIC,幸运的是经积极治疗后缓解,但患者及家属拒绝安装ICD,出院2月后再次出现相同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同步电复律及美托洛尔静推后恢复窦性心律,但仍反复出现短阵室速,仍拒绝安装ICD,给予口服胺碘酮,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系统、血小板均未受影响。考虑第一次急性肝损害是由于胺碘酮静脉制剂导致,但非胺碘酮药物本身导致;同时第一次肝损害也非心律失常及心衰造成,但二者导致患者对于静脉制剂的肝毒性易感性增加。

总之,合理使用胺碘酮静脉制剂,急性肝损害发生虽少见,但发生时间早,发展迅速,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不容忽视。多种因素共同促使胺碘酮静脉制剂产生急性肝损害,助溶剂聚山梨醇酯80是主要原因,疾病状态增加了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对于高危患者,尤其是年龄>60岁,基础疾病多尤其是合并心功能,肾功能不全者,应严格把握静脉应用胺碘酮的适应症[10],控制好输液速度及浓度,24 h内应注意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生急性肝损害,立即停用静脉制剂,并避免再次应用,必要时应用口服制剂,但应严密监测肝功能。

猜你喜欢
心动过速转氨酶胺碘酮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左侧旁路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思考心电图之169》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转氨酶高与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