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以来,在各地医联体数量、规模迅速扩增的同时,主管部门更加关注医联体运行质量,实现医联体由“联”到“合”、由“松”到“紧”的跨越势在必行。
目前,多数医联体采取的是一大带数小的“火车头”模式,将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照单全收”。只是“火车头”动力再强劲,也难凭一己之力带动参差不齐的全体成员无差别均速前行,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少量转诊业务外,深度互动较少。
同样是由于成员单位数量众多,牵头医院很难一对一征求意见,身处基层的成员单位也缺少独立表达诉求的渠道。基层单位被动“联”入城市大医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又没有更多互动。
其实,从松散型到紧密型医联体之间,可以存在一个“科联体”的过渡阶段。即双方具备业务合作基础,如设备、人员基本匹配,地理、交通条件适宜,彼此具有合作意愿等,把“指腹为婚”变成“自由结合”;双方面对面协商合作的内容、方式,通过频繁互动促进互惠合作,把机构联合变成业务融合;以科室为基本单位,先请基层单位“点菜”,提出自己的优势或弱势业务,对接上级医院相应科室,个性化订制“强强牵手”或“以强助弱”合作模式,帮助基层单位培育几项在当地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业务,把“撒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
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牵头组建全市中医医联体的实践为例,在全市各区(县)中,除去已经与其他三级中医医院组建医联体的单位,枣庄医院坚持机会均等原则,在每个区双向选择1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合作伙伴,根据当地需求和疾病谱,安排医院相应科室对口合作,分别派出针灸推拿、儿科、心血管、脾胃、呼吸、风湿、疼痛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定期坐诊带教、邀请会诊、双向转诊、免费进修等方式开展合作。
经历了先“亲”后“密”的磨合,双方就会及时根据合作情况协商调整合作内容。比如,枣庄医院依托区域内技术实力、业务规模、手术项目领先的眼科,与某中心卫生院“强强联合”开展眼科诊疗业务,就地为属地农民提供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下沉”人员、频次逐渐增加,节省了群众交通、照护成本,增加了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和影响力,也为当地培养储备实用型技术人才。考虑某区没有中医医院的情况,枣庄医院还依托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针灸科,采取“以强带弱”模式与该区妇幼保健院共建共管针灸科,选派科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与当地医护人员混合“编队”,共同开展针灸、康复等特色诊疗业务。
正是由于不贪多,保证了深耕细作的资源投入;不求全,以单项业务编织起链接纽带;不图快,由“亲”而“密”激发双向动力,基层合作伙伴的意愿得到充分尊重、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共同做大“蛋糕”而不是抢基层的“蛋糕”,获得了地方主管部门支持和群众认可,合作推进更默契,示范效应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