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正明
心血管内科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构成科室,主要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难度大、风险高,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如果护理工作出现失误,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水平,帮助患者获得更优质、更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应重视提高急重症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对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科学的防范策略。
选取80例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的疾病类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年龄40~85岁,平均(63.7±2.9)岁。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完整收集并整理患者病历资料,统计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患者风险因素,总结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相关风险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防控举措。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定性资料以率(%)表示。
根据对80位患者住院期间风险事故发生率及风险因素的调查和记录,总结出风险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即医院因素、护理因素、患者因素,其占比依次为16.25%(13/80)、45.00%(36/80)、38.75%(31/80)。
首先,医院方面的因素。心血管内科具有较多的急重症患者,应该落实精心、规范化的护理服务,但有时医院人手不充足,一名护理人员可能需要同时照料多位患者,工作任务繁重而且辛苦,工作量较大[2]。不够科学合理的排班往往会导致护理人员长时间持续工作,造成护理人员疲劳现象凸显。忙碌与劳累是导致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如果就医的流程不畅通,可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从而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
其次,护理服务方面的因素。对于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而言,对护理者的要求较高,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专业素质水平,扎实掌握心血管系统知识、各种心血管系统仪器的操作方法等。如果护理人员仅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较低,工作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护理工作不严谨,不够细致,尤其是实习期以及工作时间较短的护理人员,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不清楚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正确地操作仪器设备,不了解护理工作的重点等,往往会忽略部分关键的护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很难满足急重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3-4]。另外,一些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还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工作方面缺乏责任感,医疗档案和文书记录不够认真。
最后,患者方面的因素。很多患者对自身的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大部分情况下对自身疾病和治疗、预后都比较悲观,甚至焦虑、抑郁、绝望、恐慌。患者的这些负面情绪,极易干扰治疗方案的实施,影响疗效的达成。同病房患者病情的恶化或者死亡,均可能给患者带来情绪上的影响,给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家属由于不了解医学知识,照顾患者期间,容易出现行为差错,或者不重视医护人员的叮嘱以及教导,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也导致诸多护理风险隐患问题的产生。
首先,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医院应该定期开展讲座,主要介绍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患者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护理的重点、仪器设备的操作、并发症的防控等等,提高服务质量,帮助工作繁忙的医护人员及时巩固和更新护理服务知识。同时,培养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护理人员可以胜任高强度和高压力的工作。另外,需要构建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积极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宣教以及心理指导。医护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告知疾病的重点知识,耐心讲解心理波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可能存在的影响,告知患者控制情绪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如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不佳,医护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安慰并鼓励患者,帮助其宣泄心中压力,改善负性的心理状态。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该落实对家属的健康宣教,增强家属对心血管疾病及其护理方法的认知,帮助家属为患者提供更科学的护理。
最后,医院方面,应该适当增加医护人员数量。放宽招收医护人员的条件,例如,招收护士时不再局限于本科学历,同时招收一部分专科学历护士,定期培训及考核,使其可以胜任自身的工作。合理增加医务人员工资以及福利,从整体上对医护人员科学分配,对于任务繁重的科室,多安排护理人员,增加夜班执勤人员数量,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另外,做好环境建设,优化就医流程,执行科学的院内管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治疗以及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风险问题较多,医院应该积极发掘引发各种护理风险的因素,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应对,提升护理质量。需要从医院、护理、患者三方面着手,加强防范护理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