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麓耕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2019-01-04 08:00胡艳波张弓乔王宏翔李录林惠刚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全钾油松全氮

万 盼 ,胡艳波 ,张弓乔 ,王宏翔 ,李录林 ,王 鹏 ,惠刚盈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a.林业研究所;b.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20)

土壤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参与植物群落的各种生态过程,其性质状况是衡量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1-2]。人类利用土地进行的各种生产活动影响着土壤性质的变化[3-4]。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的管理措施,可以导致土壤生物化学循环的方向、变化速率以及物质再分配过程的改变,从而影响土壤的水、热、气、肥等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而对土壤质量产生重要影响[5-6]。这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Liu等[7]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改变土壤C、N、P的比例,进而引起土壤生态的变化;王雪梅等[8]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导致土壤质量发生变化;黄茹等[9]的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干扰了土壤环境,影响了土壤养分含量;崔东等[10]的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与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带,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大面积人工林在当地推广,以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特有树种,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近年来在小陇山发展迅速[11-12]。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作为一种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长期被农民耕种在小陇山自然保护区,而现在大面积的柴胡地普遍被改为培育油松苗。耕地变林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相应地土壤性质也将发生变化。曹裕松等[13]发现,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格局;冀晴等[14]研究了不同人工植被类型,结果表明人工林的栽植容易导致土壤养分结构不协调。在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对油松育苗栽培与造林技术[15]、林分生长模型[16]、林分更新及其林分空间结构[17]等方面研究较多,而有关人工油松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人工油松苗的栽植对耕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对此,应及时深入探究耕地上栽植油松苗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而了解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这对当地实现合理的植被管理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陇山典型的油松人工苗地为研究对象,并以柴胡地(耕地)作对照,采用对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常见的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特征及养分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当地进行人工油松苗的种植、经营及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33°30′~34°49′N,104°22′~ 105°43′E),地处秦岭西段,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兼有我国南北气候特点,大多数地域属暖温湿润—中温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18]。该区年平均气温为7~12 ℃,极端最高气温为39.2 ℃,极端最低气温为-23.2 ℃,年降水量为600~900 mm,主要集中于7、8、9月,年蒸发量为989~1 658 mm,相对湿度为68%~78%,年日照时长为1 520~2 313 h,无霜期130~220 d,区内秦岭以北的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以南为黄褐土,垂直分布比较明显[19]。

1.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土壤采集于2016年5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松苗地和柴胡种植地样地面积为20 mh20 m各3块,且各样地之间环境条件相似,距离较近;样地海拔基本相等(1 365~1 379 m),每个植被类型的3个样地分布在不同坡位,分别在上、中和下,坡度为4°~12°,坡向为西南。柴胡作为一种药用植物,在当地被作为经济作物长期种植;油松是移栽至种植柴胡的耕地上,生长期为3 a ,其地径、苗高和冠幅分别约为2.91 cm、96.80 cm和73.85 cm。柴胡和油松苗的管理方式相似:柴胡于每年6月人工施肥1次,7ü8月人工除草1次;油松苗移栽至耕地,于每年开春、土壤解冻后施肥1次,分别在6、8和10月进行3次人工除草。在样地内采用“S”型,采集5个点取样,先除去表层凋落物,用土钻分别采集0~10、10~20和20~30 cm 3层土壤,5个点取土样然后混合,去除土壤杂质,装入布袋中(约为300 g土样),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后过筛,用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3 土壤养分的测定

将所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定。有机质含量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含量采用酸熔-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定;碱解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含量采用盐酸-氟化铵提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以上测定方法参见《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0]。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Excel2010整理后,进行作图对比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测定的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出其中贡献量最大的成分作为主要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土壤养分的综合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特征

2.1.1 有机质含量特征

如图1所示,柴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均高于油松地,且在10~20和20~30 cm土层中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36和0.001<0.05)。2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层中也存在差异,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油松地20~30 cm土层与0~10、10~2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00和0.000<0.05),而0~10 cm与10~2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7>0.05);柴胡地10~20 cm土层与0~10、20~3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1和0.288>0.05),而0~10 cm和20~3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却达到了显著水平(P=0.012<0.05)。

图1 2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Fig.1 Cont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oil samples under two plant types

2.1.2 全量养分含量特征

由图2可知,柴胡地土壤全氮含量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均高于油松地,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355、0.307和0.07>0.05)。2种植被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壤层中也存在差异,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油松地3个土层之间的全氮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14、0.000和0.000<0.05);柴胡地20~30 cm土层与0~10、10~20 cm土层之间的全氮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08和0.007<0.05),而0~10 cm与10~2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324>0.05)。

与全氮相似,柴胡地土壤全磷含量在3个土层中均高于油松地,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0、0.002和0.001<0.05)(见图2)。2种植被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在3个土壤层中也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油松地20~30 cm土层与0~10、10~20 cm土层之间的全磷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38和0.021<0.05),而0~10 cm和10~2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843>0.05);柴胡地0~10 cm土层与10~20、20~30 cm土层之间的全氮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00和0.000<0.05),而10~20 cm和20~3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681>0.05)(见图2)。

图2 2种植被下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Fig.2 Contents of soil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in soil samples under two plant types

同样,柴胡地土壤全钾含量在3个土层中均显著高于油松地(P=0.041、0.040和0.022<0.05)(见图2Ⅴ)。与全氮和全磷相反,2种植被下的土壤全钾含量在3个土壤层中均表现为20~30 cm>10~20 cm>0~10 cm,但经分析,2种植被下不同层之间的土壤全钾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1.3 有效养分含量特征

由图3可以看出,柴胡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高于油松地,而在0~10 cm土层中却低于油松地,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72、0.382和0.973>0.05)。图3可知,2种植被下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在不同土壤层中也存在差异,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油松地0~10 cm土层与10~20、20~30 cm土层之间的碱解氮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37和0.002<0.05),而10~20 cm和20~30 cm土层之间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100>0.05);柴胡地20~30 cm土层与0~10、10~20 cm土层之间的碱解氮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30和0.015<0.05),而0~10 cm和10~2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693>0.05)(见图3)。

如图3所示,柴胡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0~10 cm和20~30 cm土层中高于油松地,而在10~20 cm土层中低于油松地,仅在20~30 cm土层中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5<0.05)。2种植被下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不同土壤层中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油松地3个土层之间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3、0.000和0.048<0.05);柴胡地0~10 cm土层与10~20、20~30 cm土层之间的有效磷含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45和0.042<0.05),但10~20 cm和20~30 cm土层之间的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698>0.05)(见图3)。

图3 2 种植被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Fig.3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N,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in soil samples under two plant types

对于速效钾含量来说,油松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3个土层中均显著高于柴胡地(P=0.035、0.030和0.063<0.05)(见图3)。同样,2种植被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在3个土壤层中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30 cm,与全钾含量相似,2种植被下不同层之间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见图3)。

2.2 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综合效应评价

由于土壤各养分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互相影响和联系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效应评价。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X1)、全氮(X2)、全磷(X3)、全钾(X4)、碱解氮(X5)、有效磷(X6)、速效钾(X7)共7个指标测定值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土壤质量进行排序评价。首先,对3个土层原始数据进行加权求平均值,然后再进行数据分析。由表1可知,2种植被类型土壤主成分前2项(t1和t2)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4.612%和99.929%,均已包含了绝大部分信息,且前2项特征根均大于1,因此,选取前2个主成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各评价指标所包含的综合信息,根据表2,其数学模型分别为:

根据各性状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见表1)可以研究本研究区土壤养分效应评价函数,2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前2项主分量特征值分别为4.068和2.555、4.620和 2.375,由此计算出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661和0.339、0.615和0.385。由此得出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F)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表1 主成分初始特征值Table 1 Initial eigenvalue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通过主成分方程式计算得出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综合判断值和排名,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油松苗地中X1、X4、X5、X6和X7对第1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第1主成分可以看作是这些指标的综合因子,速效钾的特征向量在第1主成分中值最大,说明速效钾对油松苗地土壤质量起着主要作用;X2、X3和X4对第2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全磷的特征向量在第2主成分中值最大,说明全磷对油松苗地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由表2可知,在柴胡地中,X1、X2、X4、X5和X6对第1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全氮的特征向量在第1主成分中值最大,说明全氮对柴胡地土壤质量起着主要作用;X3和X5对第2主成分的影响比较大,全磷的特征向量在第2主成分中值最大,说明全磷对柴胡地土壤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表2 2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的主成分特征向量和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Table 2 Principal component eigenvector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soil nutrients under two plant types

因此,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

表3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Table 3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results

3 结论与讨论

养分是土壤生产力的基础,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质量度量的指标,它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21]。有机质是土壤中核心部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密切关系,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22];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以固定和速效两种形式存在,也是土壤肥力的指标[23]。本研究是在小陇山退耕还林的背景下,以人工油松苗为研究对象,并以柴胡(耕地)作对照,对常见的2种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进行分析,以期了解人工油松苗的栽植对当地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为人工油松苗的种植、经营及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油松苗地3个土壤层(0~10、10~20和20~30 cm)的有机质、全磷和全钾含量均小于柴胡地,速效钾含量却大于柴胡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20~30 cm土层油松林地小于柴胡地,而油松地和柴胡地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3个土层间均无明显差异。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植物对土壤养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4]。有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的根系活动范围不同,对土壤养分吸收的深度和强度不同,同时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具有选择作用,从而导致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有所差异[25]。由于油松属于深根树种,根系发达且穿透能力强,因此它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强度比较大;而柴胡根系比较小且浅,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强度相对比较弱。这是油松苗地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和全钾含量低于柴胡地的主要原因。但2个植被类型下土壤的全氮和碱解氮无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油松苗和柴胡的凋落物能够向土壤返还氮素,从而导致两者土壤的氮素差异不明显。

针对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本研究得出,油松和柴胡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表聚现象”,即养分含量从表层向下层呈递减趋势,这与其他[9,26]研究结果一致。主要是由于上层土壤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大部分凋落物集中在土壤上层,经过微生物作用转化为养分聚集在上层土壤,然后再往下层迁移,因此土壤从上往下各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中氮素受植物群落及生长状况影响比较大,但全磷和全钾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及动植物残体的影响[27]。2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全钾含量均在上层和下层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区域内土壤磷素含量主要受母质的影响,而其他生物作用对其影响不大。

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共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和全磷是影响油松苗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而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柴胡地土壤质量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这与林文树等[28]和吴金卓等[29]关于土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结果相近。土壤养分综合得分表现为油松地(1.467)<柴胡地(1.504)。土壤养分与土壤酶、微生物群落均有相关性[30-31]。土壤养分含量仅反映了土壤肥力,应进一步探究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特征,从多方面、深层次反映2种植被下土壤质量状况。

综上所述,油松苗明显降低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长期种植将会导致土壤养分水平低下,降低土壤质量,说明油松苗的栽植在一定程度干扰了土壤性质。因此,建议在油松苗种植过程中,采用施肥管理,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尤其需要及时补充土壤有机磷肥。该研究结果可为当地进行人工油松苗的种植、经营及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全钾油松全氮
试析油松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
油松松梢螟防治技术
油松栽培和管理技术
微波消解-火焰光度法测定植物中全钾
辽西地区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土壤全磷全钾同时测定方法研究
西藏主要农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黄河三角洲土壤钾对植物群落的响应研究
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颗粒分形的空间分异特征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分布格局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