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徐敏 杨建锋*
作者单位: 310000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学院(鲍徐敏)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杨建锋)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Mc Cune首次报道,经过50年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ERCP以其微创、恢复较快、费用低、住院时间短等一系列优点,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胆胰管疾病的治疗。然而ERCP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如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穿孔出血、胆道感染等,尤其是急性胰腺炎(PEP)[1],发生率大约在5%~7%,而在一些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发生率则高达25%,ERCP术后无症状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甚至高达70%[2-4]。PEP会引起胰腺坏死,严重者可引起全身脏器衰竭,甚至死亡[5]。因此,如何预防PEP发生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目前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目前,PEP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5-6]。引起PEP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ERCP手术过程中乳头插管所引起的乳头机械性损伤导致水肿及Oddi括约肌痉挛,故使胰液的引流受阻,胰内压升高,胰腺分泌物被迫进入胰腺实质,引起自身消化。胰管开口处的电凝治疗或胰腺深插管也可导致胰管和壶腹部的损伤。造影剂导致的胰腺组织损伤,以及胰管损伤均可引起胰腺的急性炎症反应[7],这些是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的主要原因[8]。另外,细菌所释放的毒素、特异性酶或其他细菌源性激活物可能使单核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故产生胰腺炎症。瀑布样级联反应以及致炎和抗炎因子的失衡也被认为是PEP发生的原因。同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也常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IL-6、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MIF等。NFKB的核迁移对炎症瀑布效应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并且NFKB核迁移及其作用在蛙皮素、胆管结扎、牛磺胆酸等诱导的各种急性胰腺炎模型中得到证实。
对于PEP危险因素的探讨目前已存在大量研究。LIN等[9]通过回顾性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患者PEP的患病率高于>60岁患者组(14.14%vs 5.03%,P=0.016);插管困难组PEP患病率高于无插管困难组患者(19.61%vs 5.73%,P=0.004);胰管发育组患者PEP的患病率高于无胰管发育患者组(50% vs 6.72%,P<0.001)。在多因素分析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中,其显示年龄<60岁(P=0.002)和胰管发育(P=0.004)是独立的PEP的危险因素。Zheng等[10]进行胆总管结石和胆道狭窄患者PEP危险因素的研究,其中695例(22.2%)仅有胆道狭窄,1893例(60.4%)仅有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组PEP发生率高于胆总管结石组(6.8%vs3.8%,P=0.001)。在与患者有关的因素中,胆道狭窄组中发现十二指肠狭窄(OR,2.74;95%CI,1.14~6.59)和肝门狭窄(OR,2.59;95%CI,1.41~4.77)与PEP独立相关。而胆总管结石组女性(OR,2.11,95%CI,1.20~3.73)和正常总胆红素(OR,1.93,95%CI,1.13~3.32)与 PEP 相关。在手术相关因素中,插管时间≥5min(OR,2.38,95%CI,1.06~5.33)和预先插管(OR,3.20,95%CI,1.35~7.59)分别是两组中PEP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Miyatani 等[11]通过60例可疑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行ERCP术,结果显示:整体PEP率为23.3%(n=1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PEP发生率与胰管导丝(PGW)技术和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相关。胰腺支架置入是单变量分析而不是多变量分析的风险。说明PGW技术和胆道型SOD的EST是PEP的重要危险因素。Phillip等[12]将3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最终PEP发生率为6.1%(21/344),且所有病例均为轻度胰腺炎。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只有年龄与PEP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相关性较弱(r=0.107)。插管困难,超过5次尝试,PEP风险增加(OR=2.2)。Lorgulescu等[13]通过研究发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与内镜技术有关的因素。常规插管失败,乳头状创伤过多,采用预切开的乳头切开术已被证明是PEP的重要危险因素(OR=3.84,95%CI2.55~4.75)。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是 PEP(OR=2.64)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重要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另一个显著的危险因素是胆总管结石取石的失败(OR 3.2,95%CI 1.47~6.93)。慢性胰腺炎和女性的性别作为PEP的中等程度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和1.7。
因此,年轻、女性、血清胆红素正常、慢性胰腺炎、Oddi 括约肌功能障碍者发生PEP的风险较高。此外,手术相关的内镜下插管困难、插管时间>5min、胰管注入造影剂、括约肌预切开术、胰管导丝(PGW)技术、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小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支架术等亦是PEP 发生的危险因素。
3.1 药物预防术后胰腺炎 目前,临床上通过药物研究来预防PEP的药物种类包括NSAIDs类药、生长抑素,但临床上并不广泛推荐,仅限于经过严格挑选的患者。蛋白酶抑制剂也可产生一定的效果[14],另外,一些可对 Oddi 括约肌压力产生影响的药物,如硝酸甘油,抗生素等[15],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Elmunzer等[16]报道了一项在5个学术机构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两种50mg吲哚美辛栓剂和2种相同的安慰剂栓剂。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吲哚美辛栓实验组将PEP率从16.9%降至9.2%。表明相对风险降低46%,绝对风险降低7.7%。中度至重度胰腺炎从8.8%降至4.4%。而不良反应的监测显示两个治疗组之间的消化道出血、肾衰竭、心肌梗塞、中风或病死率无差异。Patair等[17]将539例接受早期预切插管方案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直肠给予100mg吲哚美辛栓或安慰剂。最终在患者中,70.3%前5次无创伤行胆道插管成功,PEP发生率低,吲哚美辛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为7.4%,吲哚美辛组为5.2%,P=0.406)。在使用导丝插管的下一阶段,成功率增加至83.5%,PEP发生率升至8.7%,吲哚美辛的效果显著(11.9%vs5.4%,P=0.018)。早期的胆管插管预切成功率提高至98.1%,整体吲哚美辛栓使PEP的发生率从13.8%降至6.7%(P=0.007)。吲哚美辛的预防效果在具有确定的程序相关风险(28.3%vs13.8%,P=0.028)和确定的患者相关风险(16.3%vs7.0%,P=0.004)的患者中得到证实。Fernando 等[18]纳入研究组82例,安慰剂组84例患者,均至少有一个主要和/或两个次要危险因素发生ERCP后胰腺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7%(4/82),安慰剂组为20.23%(1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发生这些并发症的患者中有17例患者(80.9%)出现轻度胰腺炎,4例患者(19.1%)出现中度胰腺炎;而这4例患者中有3例属于安慰剂组(P=0.60)。根据这些结果,可知吲哚美辛栓使绝对风险降低0.15(15%),相对风险降低0.75(75%)。Sotoudehmaneshdeng等[19]将490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双盲随机试验,一半患者为实验组在即刻ERCP前接受含有吲哚美辛(100mg),另一半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惰性安慰剂的栓剂。在ERCP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淀粉酶水平测定和临床相关评估。其中22例患者发生胰腺炎;吲哚美辛组7例,安慰剂组15例(P=0.06)。对于接受胰胆管造影或无胆管造影的患者,吲哚美辛组的胰腺炎发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RRR=88%,ARR=0.16,NNT=6)。安慰剂组中重度胰腺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显示了ERCP前及时给予直肠吲哚美辛可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周世文等[20]通过回顾性分析 166例临床患者资料发现,吲哚美辛栓纳肛的病例94例,对照组72例,两组患者术前特征无明显差异,且术前血淀粉酶指标无统计学差异(78.0±6.9 vs 87.8±7.8,P>0.05),但实验组术后3 h血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5.6±67.7 vs438.6±77.4,P<0.01),同时24h血淀粉酶值也低于对照组(227.8±37.3 vs 239. 8±38.1,F=19. 93,P<0.01)。 实 验 组ERCP术后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 vs 5.6%,P<0.01),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实验组也低于对照组(7.4%vs 12.5%,P<0.01)。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可以显著降低PEP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并且NSAIDs是现今唯一临床指南明确有效的PEP预防用药[15]。但吲哚美辛栓降低PEP发生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曾有研究发现胰腺炎动物模型中发生急性胰腺炎时环氧合酶-2高表达,但当阻断环氧合酶通路后,急性胰腺炎得到缓解,另外也有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伴随环氧和酶-2升高,由此可知环氧和酶-2在胰腺炎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吲哚美辛属于NSAIDs 类药,可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磷脂酶A2、白介素、血小板活性因子等的释放,以减轻早期炎症反应,故可减少PEP的发生,并预防其发展。
3.2 胰管支架预防术后胰腺炎 Lee等[21]将101例难胆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3F 支架组(PS组,n=50)和非支架组(NS组,n=51)。3F PS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6%(48/50)。植入支架的长度分别为 4 cm(n=21),6 cm(n=15)和 8cm(n=12)。其中94%的患者(45/48)在7d内发生自发性支架脱出。支架组发生PEP的概率为12%(6/50:其中轻度5例,中度1例),对照的NS组为PEP发生率为29.4%(15/51:其中轻度12例,中度2例,重度1例)。在多因素分析中,预防性应用PS是PEP唯一的预防因素(OR=0.126,95%CI 0.025-0.632,P=0.012)。He-Kun等[22]将226例患者随机分配接受ERCP(实验组)和无支架置入(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PEP,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其它与ERCP相关的疾病。两组患者基线年龄、性别、CBD病因、伴随的内科/外科状况,插管困难和ERCP使用情况相当(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EP频率显著降低(7.7%比17.7%,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其他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0.05)。胰内支架可减少并发CBD病变的高危患者的PEPDE 发生,但不增加其他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Hwang等[23]也通过相应的研究发现:共有101例患者入选,50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切开组,51例分配至行胰管支架组。两组间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发现PEP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此外,虽然高风险患者的预防疗效没有差异,但是他们发现每种方法的费用均存在显著差异。B组总费用为1242.6美元,支架组总费用为1606.5美元,对照组为1242.6美元,支架组费用高了29.3%(P<0.0001)。王忠辉等[24]搜集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胰管支架组(66例)和对照组(65例),结果显示,在首次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腹痛评分实验组较对照组低;且术后3h和术后24h血淀粉酶值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另外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胰管支架预防术后胰腺炎效果较好,但费用相对较高。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ERCP术后胰腺炎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操作者因素,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胰管支架置入术可降低高危患者PEP和重度PEP发生率,是预防PEP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前述大多数研究均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2)每个研究中吲哚美辛栓给药时机及剂量也不相同,口服吲哚美辛是否有效,其他NASIDs药物是否同样有效。(3)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能否进一步降低PEP发生。有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