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期间机体免疫系统变化的研究进展

2019-01-04 06:22张巧妮吉冰洋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凝血酶补体抗炎

张巧妮,吉冰洋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项为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短期生命支持的技术,能部分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肺的氧合功能,等待器官功能恢复,或提供桥接治疗[1]。近年来,ECMO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传统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及呼吸衰竭外,还拓展至体外心肺复苏、肺移植和心脏移植等领域[2-3]。 虽然,全球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 ELSO)数据显示,ECMO的存活率呈上升趋势,但肾损伤、感染、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不容忽视[4]。ECMO相关并发症很大程度上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特别是新生儿与儿童更容易出现免疫功能异常[5]。本文旨在对ECMO期间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化作一综述。

1 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与免疫调节,但也可介导免疫病理损伤。补体系统共有三条激活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6],其是发生固有免疫的起始阶段。补体系统激活后会产生过敏毒素与攻膜复合物(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TCC),二者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增强趋化作用、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一系列的炎性反应[7]。

ECMO期间,血液与生物材料接触后即可激活补体系统。有研究检测ECMO患者血液标本,发现ECMO开始后1 h左右,补体激活标志物C3a、Bb、Sc5b-9、TCC 等即可达到峰值[8]。 动物研究也发现,ECMO中补体激活,影响肠屏障功能,致肠道内细菌移位,引起ECMO相关炎症反应综合征[9]。有体外研究也证实,血液与生物材料接触后,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白细胞等都被激活,血中补体激活产物明显增加[10]。相比于非肝素涂层管路,ECMO系统中应用肝素涂层管路,会增强补体激活途径的关键调控因子(如H因子)的抑制作用,可以明显抑制补体系统活化[11]。

2 细胞因子

ECMO期间发生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二者之间失去平衡,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与器官功能衰竭。目前,众多研究试图通过检测ECMO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变化,发现能够独立预测临床结局的生物学标志物。

2.1 白介素(interleukin, IL)-6 体内 IL-6 主要发挥着促炎作用。其能够诱导T细胞的表达与活化、B细胞的分化、其他细胞因子(如IL-2)的表达[12]。有研究表明,ECMO期间IL-6持续性上升,提示其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5,13]。Risnes等共纳入22名ECMO患者,发现IL-6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存在差异:存活组IL-6能迅速(2 d之内)下降至正常,但死亡组IL-6始终保持在高水平直至死亡(P<0.05)。 因此,ECMO辅助2~3 d后,早期检测IL-6水平可能作为一项临床结局预测标志物[14]。

2.2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TNF-α是一种促炎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内皮性白细胞的直接作用,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如激活中性粒细胞、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增加凝血酶生成等[15]。于坤等纳入42例成人ECMO患者,观察到存活组患者体内TNF-α水平在ECMO建立24 h后开始逐步下降,至撤机前明显低于死亡组(两组比较P<0.05)。这提示可能与患者心功能恢复或有效的临床抗炎治疗有关。此研究认为,若出现持续高水平的炎性因子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16]。

2.3 IL-8 IL-8是一种主要的促炎因子。其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也是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细胞的趋化物。两项ECMO动物实验研究证实,ECMO开始2 h内,体内IL-8迅速升高,且24 h内保持在较高水平[5,17]。 但尚未有研究证明 IL-8可以作为一项ECMO患者的临床结局标志物。

2.4 IL-10 IL-10是一种抗炎因子。 体内 IL-10最主要的来源是单核巨噬细胞和T辅助细胞,其能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且能增加抗炎性因子释放。一项纳入23名ECMO患者的研究发现,IL-10可以作为判断ECMO预后相关的标志物,其准确度为91.3%。ECMO起始时,低水平的IL-10与不良预后有关[18]。但是在另外两项研究中,并未观察到IL-10等抗炎介质水平明显升高,因此有学者分析,这是因为抗炎因子的作用机制相当复杂,不同情形下可能会发生抗炎与促炎作用的转变[16,19]。

3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ECMO期间中性粒细胞激活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中性粒细胞一旦激活会发生脱颗粒现象,释放细胞毒性酶,如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及溶菌酶等,并且其还能通过“呼吸爆发”机制,释放细胞毒性活性氧,经血液循环迁移至组织,引起ECMO 期间的器官损伤[20]。

有实验室研究通过检测L-selectin(CD62L)、CD18整合素、中性粒细胞来源弹性蛋白酶等,发现ECMO长时间与合成材料接触导致吞噬细胞激活,进而发生炎症反应。但激活的吞噬细胞并不黏附于体外管道系统,可能多黏附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或聚集于组织内[21]。另一项关于ECMO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测定吞噬指数等指标表明,ECMO辅助5 d后,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和细胞内杀伤作用并未受到影响[22]。

4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虽未与管道直接接触,但在ECMO免疫炎性反应中仍发挥着关键作用。血液在ECMO系统中循环产生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等]、补体激活产物等,能够使大量内皮细胞激活,导致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从而引起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毒性酶与氧自由基,增加活化中性粒细胞的募集、黏附、移行,最终造成ECMO相关的终末器官损伤[23]。

5 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发生有三条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途径[24]。除了在凝血机制中的作用,凝血酶还在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凝血酶对多形核白细胞与单核细胞具有直接趋化作用,并且它是肥大细胞的有效激活剂。凝血酶还能够激活内皮细胞,增加其表达P选择素,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黏附与活化。此外,凝血酶能够直接激活中性粒细胞表达炎性细胞因子[25]。

有研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Ⅲ等,结果都表明在ECMO过程中,无论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还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均被激活,凝血因子(如Ⅴ因子、Ⅱ因子、Ⅸ因子等)水平降低,抗凝血酶Ⅲ水平上升,凝血时间延长,并且纠正效果较缓慢,甚至有的因子(如V因子)在 24 h 后仍然处于低水平[26-27]。

凝血酶、补体激活物等能够激活血小板,释放其颗粒性内容物,包括趋化因子、蛋白酶、黏附因子、生长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28]。ECMO期间除了血小板计数下降,血小板的黏附和集聚功能也会出现衰退[29]。另外有研究结果显示,血浆 β-TG水平在ECMO开始72 h后明显下降,GMP-140水平在ECMO开始12 h后明显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出β-TG和GMP-140可以作为ECMO期间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27,30]。

凝血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①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与血小板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相互激活,在血栓形成中发挥潜在作用。活化的血小板还能促进白细胞聚集(主要是单核细胞),导致白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22]。因此有学者试图通过白细胞靶向药物的管理以减少血栓形成。②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也会发生相互作用:Ⅻa因子和激肽释放酶能够裂解C1s,从而启动补体经典途径。凝血酶能激活C3、C5、C6、B因子,激肽释放酶能裂解C5和B因子,Ⅻa能裂解C3。凝血酶对C3、C5的作用也许能够解释血浆中C3a和C5a高水平的原因[31]。

6 接触系统

接触系统由一些血浆蛋白组成,包括Ⅻ因子、Ⅺ因子、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等。其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血液与体外管道接触后导致Ⅻ因子裂解成Ⅻa因子和Ⅻf因子。Ⅻa因子使PK转变成活化的激肽释放酶,HMWK转变成缓激肽。激肽释放酶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缓激肽能够刺激一氧化氮、TNF-α、IL-10 的释放[32]。

7 总 结

综上,ECMO期间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相当复杂,此过程包含补体系统激活、大量促炎性因子产生、吞噬细胞激活、细胞毒性产物释放、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产生相互作用等。免疫反应除引起组织或脏器损伤,但也是机体通过内在机制来对抗外源性伤害的自我保护过程,所以难以定论ECMO中的免疫反应究竟是有害或有益。目前,成人ECMO期间免疫功能改变的前瞻性研究仍然较少,且尚无明确的能够独立预测ECMO结局的生物学指标,这是未来亟待研究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凝血酶补体抗炎
IL-17、IL-35联合补体C3、C4在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IBDV感染SPF鸡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不同疾病活动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肌酐、白蛋白、补体C3及补体C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