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自治”的故事

2019-01-03 06:55张静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停车位车位全域

张静

北京德胜街道某共享停车位

始建于1954年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面积4.14平方公里,下辖20个社区,是西城区住宅区和常住人口较多的街道之一。作为核心城区,德胜街道的停车难问题常年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德胜街道工委书记孙广俊算过一笔账:“地区停车位需求在2.6万个左右,全区域正规停车位2.2万个左右,4000多辆车没地儿停。”

缺口怎么补?

德胜街道2019年8月12日正式推出“全域停车自治”模式。在北京城六区存量机动车的居住停车位缺口总数高达85万个的背景下,德胜街道创新了社会治理方法,力图实现本区域“全域昼夜停车平衡”的总目标。

三个首创

近日,家住安德馨居小区的杜大爷自驾游后晚上10点回到小区,居然顺利找到了停车位。“这在实行‘停车自治之前是不可能的。”杜大爷对本刊记者说。

过去,每天下班后回到小区,德胜街道的上班族都要经历一次“车位大战”。安德馨居是老旧小区,无地下车库,地上虽有停车位但未划分归属权。“谁先占上算谁的,靠抢。”杜大爷说,“我最长一个月不动车,冬天车需要定期发动查看一下的时候就原地点火,不敢挪啊。”

过去,为了占小区里的车位,各家想尽了办法,水桶、砖头、自行车、破沙发……家里的“破烂儿”都堆在了车位上,有的家庭还派出老人“人肉占位”。社区环境因此变得脏乱差,居民之间剐蹭、怄气甚至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

德胜街道“全域停车自治”是目前国内首创的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模式,也是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北京市交通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21万辆(其中小客车519万辆),停车难题愈发突出。尤其是产权不清晰、物业不完备、基础设施等比较落后的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居民的个人烦恼,更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靠贴条甚至报警拖车,表面上看确实能抑制乱停车,但居民的停车需求在,矛盾就还在。

2018年5月,《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开始实施。条例规定,居住小区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可以成立停车自治组织,对小区内停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服务可以收取一定费用,用于停车自治成本费用、停车设施建设等,费用收取和使用情况应定期在小区内公示。

有了法律依据后,德胜街道从创新社会治理入手,由街道牵头,挖掘所有停车资源,推出全市首个“全域停车自治”管理模式,包括盘活公共资源的“全域路侧停车管理”、统筹小区资源的“全域小区收费停车管理”和共享社会资源的“全域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管理”三种手段。

“德胜街道‘全域停车自治模式有三个首创:一是整体工作按照全域的停车自治来考虑;二是技术首创,即通过地磁感应器来识别停靠车辆并完成收费;三是以房产为基础实现居民停车认证手续简化。”德胜街道办公室副主任李振波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

2019年年底前,该地区的2250个车位将实现“全域路侧停车自治管理”全覆盖;“全域小区收费停车管理”与“全域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管理”将持续推进,2021年前将实现全覆盖。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仲良说,德胜街道“全域停车自治”是目前国内首创的关于解决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模式,也是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8天摸清底數

实现“全域停车自治”的第一步是要摸清底数:德胜街道的20个社区,可用的停车位到底有多少?需要车位的车辆有多少?路面车位、固定车位分别有多少?有待盘活的驻区单位车位有多少?

2018年3月12日,为期8天的德胜地区停车状况摸底调查开始启动。

街道联合西城区城管委、交通支队等部门成立了工作组,并选出了从事过统计、调查工作的48名志愿者。大家在街道办公室集合,把一张“作战地图”——德胜街道地图——划分成7个片区。

随机清查、居民小区调查、道路停车调查和停车场(单位)调查4类调查方式相结合,保证了调查数据更精准。早10点到晚8点,8天时间,调查员在自己负责的路段进行了全天候数据监测。

调查员崔秀岐手绘了一张折线图,他要测出最佳的调查频率和时间。通过折线走势可以看出,每天上午10点,路面车位使用率达到顶峰,与之相对的晚间顶峰是晚8点。

巡查过程中,调查员经常被车主质问:“统计这些干什么?要罚款吗?”“是不是以后不让停车了?”有居民不理解,调查员就耐心解释:“正因为要解决问题,街道才让我们来统计辖区实际的停车需求,算清缺口。”

2019年10月23日,北京市德胜门东滨河路,工作人员展示地磁和停车卡设备

就这样,两个调查员一组,一个计数一个核查,足足记录了7本数据。当崔秀岐把小组调查结果摞起来时,高度超过了30厘米。

最后,需求数、存量车位数被一一数清,德胜街道“全域停车自治”数据库建了起来。

跨界协同,科技赋能

德胜街道意识到,停车问题不是单一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思路、方法、机制跨界,与多部门、多主体进行协商对话、协调互动、协力共治,共同提升治理能力。

街道发挥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作用,联合区交通支队、区城管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我们对计划安装的设备和设置的标牌都进行了登记,然后上报城管委进行备案,解决其合法性问题。”李振波介绍,“‘僵尸车、‘罩衣车协调交通部门进行清理。今后停车不入位,停在井盖上、转弯处、学校门口非划线位置或其他影响正常交通地点的,交通部门都可以进行处罚。”

2019年5月,小南庄社区停车管理自治委员会用盈余部分为811户居民每家购买了5升食用油,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都享受到了福利。

那么,如何让车位“流动”起来,实现随停随走随缴费?

在东滨河路西向东300多米的试点区域,本刊记者看到,每个车位都有“德胜街道自治停车位”标志,每个车位正中间都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圆形小坑,其中嵌入的就是“智能双基车位检测器”。认证过的居民车辆停放在车位里,系统自动计时收费,居民可用微信小程序查看停车及缴费记录,也可预存费用。社会车辆停放在车位中,感应器会通知手持终端机的停车管理员,由管理员告知车主收费标准并开始计费,车主通过扫描二维码缴费。收费标准为北京市统一标准,第一个小时10元,此后每小时15元。

“逃费的车再停在这里会被追缴停车费,逃费超过3次会被纳入黑名单,今后不得停在本地区车位内。”李振波介绍。

目前,德胜街道已经向居民发出了400余张“自治停车卡”,可以实现随停随缴。

在一卡一车的原则下,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尝试全区域路侧停车,街道放宽了申请条件——居民可以凭落户于德胜街道的房产证按户办卡。辖区内无车有房且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可给探亲子女办一张临时卡,享受每小时0.5元、每月最高收费360元的居民优惠政策。

“利用价格杠杆,解决了很多外来车辆长期占据路侧车位的问题。属地居民如果有两辆车,可以考虑申请一张卡,再找一个固定车位,搭配起来解决停车问题。”李振波说。

持居民停车卡的开车族,如果经常出现违章停放车辆、停车不入位、不服从管理员管理、外借外租停车卡等行为,将被列入黑名单,收回停车卡。

李振波说,区域内原本只有700个路侧正规停车位,现在扩展到了2250个,所有路侧停车位年底前都要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收费,“手机找就近车位”等新功能也在开发中。

以停车自治为抓手

回想起2019年初的那次居民议事会,安德路北社区书记亓永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路侧自治停车支持率100%。”

得知要解决百姓停车难、改善小区环境的消息后,教场口2号院的居民樊和香说:“乱停车导致路面塌陷,绿地被破坏,连消防通道都被私家车堵死了,安全隐患太严重。现在给我们解决停车问题,居民绝对支持,花点儿钱应该。”

针对教场口2号院小区的多项问题,安德路北社区通过党建引领的方式,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小区业主投票选出了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并通过了交物业费等事项。街道对小区内部公共空间、交通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分析、设计,实施地面铺设、墙面粉刷和绿化改造工程,还专门架设了居民花池。解决停车问题的同时,小区环境也变美了。

孙广俊介绍说:“街道正在探索城市治理+物业管理的新型模式,提高地区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同样以停车自治为抓手进行治理能力提升的,还有海淀区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

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小南庄社区是个典型的老旧社区。2018年3月,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在海淀停车协会的指导下,通过民主协商方式,小南庄社区停车管理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社区居民担当志愿者,承担起入户走访、车位规划、收费管理、建章立制等任務,小南庄社区也成为北京首个只运营、不营利的停车自治社区。

该社区根据自治规定收取的停车费用,除用于停车自治成本费用外,结余部分给所有居民定期分红。2019年5月,小南庄社区停车管理自治委员会用盈余部分为811户居民每家购买了5升食用油,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都享受到了福利。社区自治停车收支情况公开透明,定期向居民公示。

社区停车看起来是小事,但影响的是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对一个城市真切的生活感受。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影响城市交通的关键是“汽车使用”而非“汽车拥有”,随着我国汽车购买限制的放宽,接下来在车辆使用和停放特别是居住车辆停放等方面的限制可能会更严,需要逐步培养社区居民“停车有位”的理念。社区停车自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应用,正是形成这种理念的有效治理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停车位车位全域
联合全域作战:美军军力新引擎
为了车位我选择了环保出行
我自己找到一个
俄要为免费停车位“瘦身”
如此减肥
一个车位,只停一辆?
《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发布
正点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