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巧妙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很少会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教师阅读课都是讲解课文、讲解试卷。这导致学生丧失了许多提升阅读水平的机会。所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排查线索、抓准重点”的方式为学生塑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情境,恰恰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062-02
阅读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目前,大部分学生都缺乏阅读技巧,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导致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譬如:有的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一遍,至于领悟了什么思想,几乎不去思考;有的学生不论读多少遍,都难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至于对于阅读能力产生质疑。这说明合理的阅读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且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着重点”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与以往阅读完全不同的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索文章段落,挖掘字词的“重点”
在以往的语文课中,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往往会耗费很长的时间。很多学生到最后也没能得到理想的答案,导致学习事倍功半。对此,我认为,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改变学生错误的阅读习惯,是重中之重。在具体实施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探索文章段落挖掘字词、字句中的重点(关键点)。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节省时间,还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窥探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对全文进行通读,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个自然段展开分析,尝试找出可以代表每个段落中心思想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在分析这一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杨梅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杨梅的口感如何?”,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找到“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平滑的小刺”“细腻且柔软”等重点描写句子。最后,整合上述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总结中心思想。这样一来,自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不同体裁的文章时,查找重点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有的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会出现一句总结全段的句子,这些部分恰恰是帮助学生探索文章中心思想的重中之重。此外,在阅读一些借物喻人的文章时,并非每个自然段都会有关键词句的出现。这时,学生要按照内容的描述划分大段落,然后从大段中查找关键信息。所以说,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查找文章段落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在学生遇到问题的同时给予指导,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析文章风格,挖掘手法的“重点”
阅读材料的重点不仅体现在字词、字句上面,也体现在写作的手法和行文的结构层面。因此,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及相关要素展开探索,帮助学生挖掘文章行文上的亮点,促进阅读效果的提升,并间接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秋天的雨》为例。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字,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有趣的比喻句、拟人句,不但赋予了文章完整的灵魂,也让其变得更有画面感。例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一句,作者采用拟人的方式赋予了秋天人格化,并给人一种非常俏皮的感觉。在阅读这些文字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特点。例如“作者为什么要把秋雨比喻成一把钥匙?”“应该如何理解秋雨趁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把秋天的大门打开?”随后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并通过相互交流摸索答案。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探索契机,也让阅读变得不同于以往。由于学生不同的理解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所以他们在交流互动期间会形成一定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恰恰是帮助学生点燃思维,促进个人思考的重中之重。可见,分析文章的行文风格、写作特点,能让阅读过程变得更有趣。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阅读文章期间,教师也需要带领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譬如,文章采用的是插叙还是倒叙等,然后延伸探索这些写作手法带给文章的优点等等。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间接扩展了他们的语文储备,从而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铺垫了经验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学生思维能力存在差异性,所以在设计个别问题期间,教师要适当引入分层机制,采取因人制宜的教育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指导更有兼顾性,继而确保全体学生共同成长。
三、观察文章观点,挖掘核心的“重点”
在以往的阅读中,学生的思考通常都是建立在现有文本之上的,至于文本以外的信息,他们很少会去思考,这导致他们浪费了诸多宝贵的资源。在分析文章字词字句和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的话外音,由此洞察文章的核心重点,即是中心思想。
在阅读《梅花魂》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创作主旨展开思考,并聯系话外之音,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细节、重点。譬如:此文重点描述了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那么为何要选择利用梅花来诠释这份情感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要对梅花的特征展开详细的分析,这便是探索话外音的一个过程。例如,自古梅花便有高风亮节的美誉,是骨气与情思的寄托。所以,利用梅花来表达思国思家的情怀,恰恰符合文章主题的要求。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如“梅花的特征与人的品性存在哪些相似的地方?”“梅花的哪些特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遥相呼应?”从而让学生在探索文章话外音的过程中快速把握核心思想。当然,若想成功摸索文章话外之音,对于初学的小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练习契机。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在长期接受教师指导的时候,容易对教师给出的方案形成依赖性,导致创新力的缺失。阅读的形式向来不是固定的,它是一种思想和认知上的升华,是一种心灵上的感悟。所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培养阅读习惯。例如,上文提到的摸索文章的话外之音的方法,学生在挖掘梅花特征的同时,不妨对那个年代、背景展开分析。透过历史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核心思想。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查找阅读材料重点的习惯和能力,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以后的备课中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为落实教学目标而努力。但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在操作期间,教师有必要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点拨,这样既能避免学生走入弯路,还能间接解除学生的困惑,从而让他们成功把握阅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黄昌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
[2]陈向华.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