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

2019-01-03 02:00李娟杨文静
科技风 2019年35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全媒体

李娟 杨文静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使命,是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的教育宣传集散地。全媒体时代中,新型媒体的兴起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宣传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对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范畴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全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面临的挑战,最终提出了宣传与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

一、绪论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1]。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使命,是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关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关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网络潮流的席卷及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的层出不穷,带给人们便捷获取信息生活的同时,各种思潮、观点、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民众。据《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成为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互联网已重构了大学生整个知识学习以及认知知识的方式和过程。综上,在互联网带来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教育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新的挑战,研究如何利用在“互联网+”媒体思维的全媒体平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

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及全媒体时代的理解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是传播的内容,全媒体则是传播内容的载体。从微观层面看,意识形态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从宏观层面看,意识形态构成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高校作为国家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重要使命,其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作为重要培养内容,探索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工作规律,把握师生思想意识动态,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的传播早已不仅在传统电视广播和纸质宣传媒介上进行,更多的信息传播在手机电脑端以微博、微信、QQ、抖音、知乎等新兴媒体上进行。“全媒体”一词成为涵盖更广泛的媒体概念逐渐被人们提出。全媒体传播就是对传播形式的重新架构,将信息内容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多渠道、多媒体、多平台上发布,根据不同媒介渠道特征,进行信息内容采编的重新结构,以满足不同阅读和收视习惯的受众。

三、全媒体时代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带来挑战

全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新传播提升了受众群体的体验感、参与感;以微图片、微视频为主的信息呈现方式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学习时间;社交平台传播及各类新媒体的留言设置功能让阅读者之间形成了互动舆论氛围,使信息的发酵更深更广。全媒体的特征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带了新的挑战。

(一)全媒体多元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带来挑战

1.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带来挑战

提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人们往往觉得抽象,其传播常常显得生硬和单调,脑海中呈现的可能就是某张报纸或宣传栏中口号式的标语,虽然醒目但不能入心入脑,离受众的距离较远。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受众能够从各种传播渠道获得信息,信息的呈现方式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尤其是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传播,信息内容更加丰富。现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中,除了主流媒体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布,大量的思想、事例解读通过新媒体如微信、微博、各类新闻客户端等媒介以短视频或微图等方式呈现。我们还发现新闻联播的播报片段也会被做成短视频发布到如抖音这样的及时分享平台以求影响更多的人。综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内容单调、抽象已无法跟上全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

2.信息内容甄别难度增加带来挑战

移动客户端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工具,国家的大事小情,社会的娱乐花边随时随地的通过各种手机APP主动推送给用户。其信息量之大,真假难以甄别。尤其是青年学子社会阅历有限,政治辨识能力不强,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社会矛盾恶意炒作事件听之信之。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网络操纵意识形态话语权,宣扬所谓的西方民主、普世价值,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宗教渗透等方式进行错误的思想舆论引导,以期激化社会矛盾,动摇社会安定。加之网络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更加剧了这一现状,民众话语舆论与政府话语舆论出现分歧或互斥,无趣的、绝对正确的主流信息内容被边缘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遭受严峻挑战[2]。

(二)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控制力受到挑战

1.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带来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空间、时间、内容的界限,高校师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任何形态的信息交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开放、立体的空间和时间特性为信息传播的自发性提供无阻的环境,从而减弱了宣传的控制力。

2.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带来挑战

以往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即一方传播另一方接收。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看法评论,形成了更开放的媒体环境,可以更积极发挥个人能动性。高校大学生对新兴媒体无疑是更容易接受的,所以他们在各个新媒体下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不难发现很多网络平台,如直播、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所有的信息载体平台都有留言、反馈的功能,高校学生更多会通过这种形式抒发内心想法。这种留言是一种观念、思想的释放,往往引发读者之间的共鸣或互嘲,“从众心理”引发了“悠悠众口”的叠加效应的舆论氛围,而这种舆论氛围的导向将难以掌控。

3.信息传播的不可撤回性带来挑战

高校学生即时分享视频、图片、文字,第一时间记录和传递自己的所看所想,但这种信息的发布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或者受其它负面宣传所影响,很难做到事实真相的还原,极易形成负能量的传播。这种负能量信息在网络上可能形成弥散式的扩散,不管信息的真伪,一旦扩散,其信息产生的影响、网络痕迹都将不可撤回。

(三)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碎片化信息使主流意识话语体系认同感面临挑战

层出不穷的网络用语影响着大学生话语表述,如虾米(什么)、表(不要)、稀饭(喜欢),相比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学生更感兴趣于此。加之学生获取信息碎片化,不能系统的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对其话语体系产生边缘和漠视。加之高校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辨识力,极易被虚拟的网络媒体环境中煽动性的不良舆论影响。在这种媒体环境下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难度。

四、全媒体时代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視频化的趋势,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同时,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3]。综上,高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集散地,更要进一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开拓新媒体话语阵地,积极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内容,引导传播正能量的全媒体舆论环境。

(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接地气”“易接受”

全媒体时代下,信息更多以视频、图片等方式来传播,让原本乏味单调的表现形式更生动有趣,这无疑让高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也可以根据不同媒介特性进行采编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例如,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爱国教育中,一条短视频“中国军人不畏严寒坚守祖国边疆”,一组图“车站执勤武警偶遇父母却动不得,只能咬牙看着妈妈流泪”,寥寥数字描述,但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传递着舍小家保国家的爱国情怀。抖音平台发布“特靠谱的发言人”获高阅读量,通过抖音短视频媒介将外交部发言人有关国际问题回应和发声精华部分剪辑发布,刷粉无数。所以,要精准提炼主流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内容和事件,为青年学子提供更为通俗化、接地气、更具吸引力、易接受的信息内容。

(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平台“多元化”“全覆盖”

构筑多元化、立体化、全覆盖的主流意识形态全媒体宣传平台。一方面,要不断创新高校传统宣传渠道内容。从建校初期至今,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在高校师生中长期积淀下来了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理论、主流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冲击了报校校刊的传播作用。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彻底放弃校报校刊生产,要保持纸质媒介的存储价值。建议要加强互动话题设置,推出更多学生喜看、爱看、乐看的优秀文章,通过色彩、纸品、排版提升纸质媒介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度。另一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构筑意识形态全媒体宣传新平台。不难发现,微信和微博已成为高校宣传工作的标配。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通过重组搭建了全媒体中心、新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组织相融合的宣传组织。这些组织负责在各种新媒体APP上注册开通并运营。

(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载体“创新性”“丰富化”

新媒体拓展了师生知识获得的路径,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新媒体工具推动宣传载体创新十分必要。思政课堂是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载体,也是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体系重要场地。但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却不佳,传统的一言堂或死记硬背式的教育传播方式已不被“00”后学生所接受。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趋势。燕京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堂延伸出“朗读经典名著·建设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接力朗读指定的经典著作,自制录音上传至喜马拉雅听书平台进行发布。该项课堂延伸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性,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文字并录音发布,提升了学习者自身的体验感又能分享更多人。

丰富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文化活动的组织要有深度、有内涵、有意义,学生爱参与、愿分享,这样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才有效果。例如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燕京理工学院十年支教支农活动事迹在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四)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可视化”“有效性”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要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没人听,听了传不开”的现象,既要体现教育引导的目的,又要遵循全媒体时代传播的规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4]。“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效果的可视化量化指标。如在微博话题中高阅读量又能自动上“热搜”排行,自动推送给每个阅读者。同时,高阅读量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转发。燕京理工学院推出的2018级军训纪录片《00:00》,选取5名最具特色的新生,从海外求学梦、双胞姐妹花、当兵梦角度出发记录他们在军训过程中心路历程与在燕理的成长,最终展现全体新生军训成果。结尾曲选用学校雷锋连改编歌曲燕理海棠,朗朗上口寄托爱校荣校的美好情感。

综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必须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规律,通过编发“接地气、易接受”的内容,以生活化、交流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注重在提高阅读量上下功夫,利用全媒体平台广泛发布,影响更多高校学子关注。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增强认同感,达到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8821.

[2]张远见.浅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形势与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8(6).

[3]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201549.

[4]黄君录.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作者简介:李娟(1985),女,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党政办公室宣传部长,主要研究方向:民办高等教育、高校宣传;杨文静(1985),女,河北邢台人,讲师,燕京理工学院学生处、机关第一党总支第四党支部宣传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全媒体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