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微探究”是指在教学中,甄选某个“微”知识点或“微”问题而进行的探究,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亦可合作探究。微问题设计的优劣是微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关乎整节课的成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一般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的阶段,深谙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各阶段起承转合的联系。我们可以在一个大的探究过程中镶嵌一些“微探究”活动,成为化解重难点的利器,成为深度学习的可靠途径,成为整节课璀璨的亮点,让学生记忆犹新、言犹在耳,让探究有落脚点、着力点和突破点,以小见大、以小促大。本文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予以说明。
微探究1:如何设计实验,测得小车的加速度?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获得实验数据是开展实验的基础、是必备条件,这种看似寻常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探究价值呢?殊不知,“于无疑处有疑”才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才能设计出好的“微问题”,才能让重点内容的学习有深度。
按照课本设计的实验,小车的加速度是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获得的,能够通过处理纸带求加速度是基本要求,必须熟练掌握。以此出发,类比发散,给学生以启示,立足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像频闪照片、光电门、传感器等都可成为学生探究的工具。
微探究2:力F指的是哪个力?
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需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小车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那F究竟是拉力,还是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呢?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学生说F是摩擦力。学生就会探讨:如果是拉力会怎样?如果是合力会怎样?最终得到F是合力的结论。
微探究3:如何测量力F?
然而,只是鹦鹉学舌的记住结论是远远不够的,并不是遇到所有问题只要照搬结论就可以解决,关键还是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乐于探究和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这个实验中,稍作改进,在车前连上力传感器,可以直接得到小车所受拉力。而不再需要拉力近似等于重物的重力,当然也就不需要满足M≫m,又如,把长木板换成气垫导轨,此时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所受摩擦力可忽略,自然也就不存在平衡摩擦力之说。学生不假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把导轨一端抬高,反而造成错误操作。
微探究4:如何直观得出a与M成反比的结论?
实验中,在控制M一定时,发现a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于是猜想a∝F、a∝F2、a∝F3……,然后逐一验证。可是,当控制F不变时,a会随着M的增大而减小,于是,我们可以猜想a与M成反比、a与M2成反比、a与M3成反比……,可是验证起来就非常困难。思维的品质体现在思考问题时能否灵活变化角度,如此不行,那就换个角度。a与M成反比就是a与1/M成正比,直线的验证要比曲线更容易、直观。
微探究5:在作a-F图像时,发现当F较大时,图像会弯曲,为什么?
图1
微探究6:在作a-1/M图像时,图像会弯吗?
图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能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微探究教学正是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探究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关于微探究内容的选择,以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原则。微探究的频率不宜过高,一节课可以选择两到三个重点内容展开探究,这样既可以确保时间充裕,也可让探究全面展开,探究的内容也更有深度,同时也可以让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微探究内容的选择深度要适宜,过简单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进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使得微探究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过难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微探究教学是生本观的鲜明体现,微问题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设计以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出发点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坚持“跳一跳,够得着”的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