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冲突与合作
——幼儿家庭照料类型探析

2019-01-03 06:30张杨波
学术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代际育儿冲突

张杨波

一、现象及问题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公报中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从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到现在已有3年,然而结果和政策预期效果有一定的差距[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人口出生数量来看,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从人口出生率来看,2017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则是12.95‰,出生数量和出生率同时出现了下滑[2]。二胎政策遇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原因是家庭幼儿养育成本高[3],特别是在当前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幼儿出生之后由谁抚育成为问题的关键。换言之,在当前我国幼儿照料服务体系尚未成型之前,祖辈与父辈参与的代际合作育儿在很长时间里将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家庭育儿的一种重要类型,这种合作育儿模式事实上是多种合力的结果。首先,育婴假作为一项保护母亲权利的制度在全国实施①《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可是由于单位性质、职业类型和职业特点的差异使它的实际效果有限[4];其次,父亲育婴假的缺位又在无形中将大部分育儿任务推给了母亲[5];再次,具有合法资质和专业技能的公共托幼机构的短缺使母亲很难将幼儿托付他人[6];最后,激烈的职场竞争、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和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心态使女性很难在家全职照料幼儿,而祖辈参与抚育幼儿的代际合作互助正好化解了上述矛盾。根据复旦大学研究团队的调查,1/3的80后夫妇需要依靠祖父母作为孩子2岁前的主要照顾者,2/3虽然由自己带,但是仍有80%的需要父母搭手[7]。无独有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2008年在五个城市的调研也发现有53.1%的父母或48.3%的配偶父母帮年轻父母带孩子[8]。可是,这种广泛存在的代际合作育儿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小心“隔代育儿”埋下“隔代隐患”》是这类现象的突出表现[9],不少育儿专家撰文为年轻父母支招[10]。

代际合作育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然而,它多数是在一个大家庭内完成,家庭成员共同养育幼儿和参加劳动,母亲在劳动和育儿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计划经济时期,妇女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生产劳动,单位为缓解女性在育儿和工作间的矛盾,出资建立了一批公共托幼机构。尽管这些托幼机构的人员和设施参差不齐,但是在特定时期内承担了抚育幼儿的重要职责[11]。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城市单位福利制度的瓦解,一批公共托幼机构退出了历史舞台;育婴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家庭再次成为幼儿抚育的重要场所;激烈的职场竞争加剧了母亲在育儿和工作之间平衡的张力。为化解这种冲突,母亲群体分化为三类:一部分母亲辞职在家全职照料幼儿,培养了亲子关系却退出了职场竞争[12],这属于自我照料类型;一部分母亲雇佣育婴师协助照料幼儿,却要想尽各种办法控制育婴劳动过程[13],这属于市场照料类型;还有一部分母亲会邀请老人前来帮忙[14],这属于合作照料类型。本文关注的正是第三类群体,即老人参与幼儿抚育的代际合作互助。

从文献发展脉络来看,代际互助研究有代际反哺和恩往下流两条线索:代际反哺脉络反映的是子女在成年后对双亲在金钱、感情和道德上的各种形式的反馈[15][16][17][18];恩往下流脉络展现的是父母在子女成年后仍然给予各种类型的帮助,例如两代人在购房过程中产生的协商式亲密关系[19]和父母为子女提供买房的非正式融资渠道[20]。代际合作育儿显然属于后者,不过与购房相比仍有其特殊性:其一,购房涉及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合作育儿却牵涉两代人如何养育第三代人;其二,购房意味着父母资源单向流向子女,合作育儿却是两代人为养育幼儿共同决定资源的流向和使用方式,这意味着两代人在养育过程中的代际差异要比购房明显得多。

代际差异并非只有在合作育儿时才出现,例如有研究就发现三代人对饮食文化持有不同的观念:祖辈认可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观念讲究阴阳和谐、冷热搭配和顺其自然;父辈认可的科学世界观支配下的饮食文化观念注重营养搭配和卫生健康;孙辈认可的市场与消费主义支配下的饮食观念强调以现代生活方式为追求目标[21]。除了呈现代际差异,还有研究归纳了差异之后的代际关系类型,指出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将呈现出控制、疏离与对话三种关系,分别对应听话的乖孩子类型、不安分的反叛者和独立的先行者类型[22]。既然有代际差异,那么合作育儿就将衍生出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依赖假说,两代人在代际之间维持一种事务上的互助和情感上的亲密连接[23];二是竞争假说,两代人由于在育儿理念和行为上的不同将会产生间隙、摩擦和冲突。两种假说都能在当前中国城市家庭的育儿类型中找到证据,问题是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当前中国城市家庭内部的幼儿照料呈现哪些特征?两代人在合作育儿过程中是否会产生间隙、矛盾和冲突?如果有,他们将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是从曼海姆关于代问题的讨论出发,揭示理想母亲角色对年轻母亲育儿观念的塑造,这是我们理解隔代抚育冲突的一个重要前提。其次是通过分析资料,全面呈现代际合作育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差异和差异产生的各种原因。随后是探讨两代人在面对这种代际差异和矛盾后采取的行动策略,笔者将这些策略概括为四种合作育儿类型。文章结尾将从群体内冲突、密集式母职和育儿的社会分担机制等议题对文章观点作进一步的拓展。

二、代际差异语境下的育儿实践:合作与冲突

代际合作育儿是老人(祖辈)与年轻父母(父辈)同处一个家庭共同抚育幼儿(孙辈)的过程。与其他代际互助略微不同,这种互助不仅是以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各自的育儿理念付诸育儿实践当中。

(一)代沟:从卡尔·曼海姆到玛格丽特·米德

卡尔·曼海姆在《代问题》中区分了现实代和代单位,指出“经历同一具体历史问题的青年可以被视为处于同一现实代;而同一现实代中的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共同的经验,因此构成了不同的代单位”[24],这种区分意味着不同群体即使处于同一代也可能存在群体差异。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晚辈和长辈向同辈人学习)和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三种类型,进而指出后喻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类型[25]。我们将上述观点嫁接到合作育儿议题上,就可以推导出三种育儿类型:前喻文化下的长辈为主,并喻文化下的同辈为主和后喻文化下的晚辈为主。此外,周晓虹提出文化反哺理论是对米德后喻文化的深化,指的是在急速文化变迁条件下,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广泛吸收文化的过程[26];后来他又作了进一步拓展,指出文化反哺已经成为与传统文化传承相对应的新型文化传承模式,包含价值观选择、生活态度认定、社会行为模式养成和对新器物的使用等方面[27]。以文化反哺为例,我们似乎可以认定以晚辈为主的育儿理念将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代际间隙、摩擦与冲突就不会发生或者说并没有那么明显。其实,上述讨论忽略了文化反哺的一个重要背景。育儿是一个新旧交织的话题,即使面对快速变动的社会,传统沿袭下来的育儿理念和行为并非一无是处,老一代在育儿话题上仍然具有发言权,况且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就是他们育儿经验成功的范例。因此,代际合作育儿展现的可能既有长辈为主的育儿前喻文化,也有两代人向同辈学习的育儿并喻文化,还有晚辈为主的育儿后喻文化,三种文化可能是并列也可能是取代还可能是相互竞争关系。

(二)幼儿家庭抚育:合作与冲突

肖索味提出的“严母慈祖”理论框架发现,在城市家庭育儿合作中,母亲主导儿童抚育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承担社会性抚育的职责;祖辈承担儿童生理性抚育和家庭照料工作,在家庭事务决策和话语权上处于边缘位置[28]。这个论点抓住了当代家庭代际合作育儿的关键,可是仍然有三点需要作进一步的澄清:其一,幼儿的生理性抚育和家庭照料并非完全由祖辈承担,它恰恰是母亲与老人冲突的主战场;其二,母亲不能完全否认祖辈的育儿经验,毕竟她顺利成长就是一个例证;其三,祖辈养育幼儿的艰辛和劳累具有很强的道德合法性。基于此,我们可以假定代际合作育儿可能会呈现出两条不同的脉络。代际冲突脉络认为两代人由于育儿理念不同会产生摩擦、矛盾与冲突。例如台湾妈妈会依据现代育儿理念来对抗传统育儿观念,20世纪的母亲对母职行动的反思是放在所属文化规范与价值上,而新世纪母亲则依据的是专家知识[29];还有北京妈妈在幼儿抚育过程中对“权威性孝道”的挑战[30]。流行育儿杂志对现代育儿理念的推广和对理想母亲形象的塑造[31][32]是我们认识当前年轻母亲育儿实践的重要背景,我们一般称这种实践为“科学育儿”,它与祖辈掌握的传统育儿经验形成强烈对比,这就为代际冲突埋下了隐患。当然,合作育儿呈现的也不完全是冲突的景象。例如母亲通过选择合适的“代理人”来照顾小孩,成为代理母亲,而母亲只具备法律监护人的身份;母亲把母职看作为团队工作,只需要花时间和照顾者沟通达成一致,子女的实际照顾者却成为“协同母亲”[33]。

综上,代际合作育儿既有协作也有冲突还有冲突后形成稳定的格局。本文在对母亲访谈基础上,提炼出一幅城市家庭代际合作育儿的完整图景。本研究采取的是目的抽样,选取被访者有三个标准。一是初为人母,第一次做母亲在育儿方面的感受会更强烈,代际合作育儿过程中两代人之间呈现的矛盾和冲突会更直观;二是将幼儿限制在三岁以内,因为在上幼儿园前的代际冲突会显得更频繁;三是没有限定学历和职业,这是为了让访谈对象更具有差异性,调查内容也显得更全面些。这种调查的局限是从妈妈的角度来获取资料,调查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但是从研究进展来看,这次调查议题对推进该领域的讨论有一定的贡献。本次调查最终收集32位母亲的访谈资料,学历有高中、大专及本科,职业有全职妈妈、企业职员、公务员和教师等。资料分析侧重呈现被访者的原话,其中一部分用语还被作为文章小标题使用。由于篇幅所限,访谈只摘取了关键词句。为保护被访者,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三、幼儿家庭照料:优势、差异与冲突

下文先介绍代际合作育儿的优点,随后呈现两代人在育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间隙、摩擦和冲突,最后归纳代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家庭照料:三方共赢

和其他育儿方式相比,代际合作育儿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它能有效缓减母亲在工作与育儿之间的冲突;其次,老人照料幼儿细心、耐心,最重要还有自己人带来的安全感;最后,照料幼儿能增进祖孙两代的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被访者艾梦说:“优点就是小孩在家有爷爷奶奶看管着比较放心,不会惹事,而且平时玩耍的过程中有老人看着也安全一些,对我自己而言就是上班的时候没有什么顾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老人帮忙还避免了雇佣育婴师带来的潜在风险①新闻媒体对一些不良育婴师虐待幼童的报道无形中放大了这种风险,为此不少专家指出要加大对育婴机构资质的审查和对育婴师的职业培训。一些母亲在既不能放弃工作又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最后选择育婴师时也会考虑在家中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董旖就说:“请个保姆吧,你也不放心,你也不知道会给你孩子喂什么,对你孩子干了什么,好多家不请了保姆,还得在家安摄像头。”上述三项优点被很多妈妈反复提到,这说明代际合作育儿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

(二)幼儿家庭照料:经验与科学的较量

年轻妈妈和祖辈在育儿过程中由于育儿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少间隙、摩擦和冲突,这些差异集中在幼儿的穿着、饮食、玩耍、睡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文章从理想类型的视角出发,将老人的做法称为“经验育儿”,将妈妈的做法称为“科学育儿”。

1.着装打扮:从有得穿到穿得好。妈妈希望把孩子打扮得更时尚些,所以会想尽各种办法为幼儿买新衣服,但是老人们则认为小孩长得快还不如找些旧衣服穿。艾梦说:“老人就觉得小孩长得比较快,没有必要买那么多,也没有必要买那么好,所以有时候就会接人家的旧衣服穿,但是我呢,就是年轻人不都是想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嘛,每次看到她们穿得很不讲究我也有点不开心,而且就是旧衣服卫生方面我也有点担心。”除了穿什么有分歧,穿多穿少也是争执焦点。妈妈害怕幼儿热建议少穿,老人则担心小孩冷要多穿。明莎莎就说:“比如在穿衣服的问题上,因为我一直听他们医生说的,‘春捂秋冻’,意思就是春天的话可以多穿点,但是秋天的话就应该稍微少穿点,那样可以让他(宝宝)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抗寒。但是我婆婆他们就觉得应该要给宝宝穿得很暖和。”老人怕幼儿冷建议多穿衣服几乎是每一位妈妈反对的做法。

2.饮食喂养:从吃饱为止到科学喂养。在饮食方面,两代人的差异更是针锋相对。第一,从幼儿食量来说,有吃饱为止和食量控制的差别。老人希望小孩多吃一些,包括晚上睡觉前吃东西也不为过;妈妈则是在尊重幼儿吃饭需求的同时严格控制食量。例如莫诚诚说:“就是奶奶主张放肆要多吃点饭,我主张是看她心情,她想吃好多就吃好多,这就是一个本质的区别,奶奶是强迫性的,我是比较尊重她的想法。”第二,在营养搭配方面,有随意和精贵的差别。妈妈们宁可浪费也不能食用过期的奶粉;而老人可能不会这么较真。董旖说:“宝宝这时候就是吸取养分的时候,奶粉里面的益生菌啊什么的,即使浪费点也得保证宝宝的营养。以前吧,养孩子还是比较随意简单点,现在每家都一个,看得都蛮金贵。”第三,除了吃饭,喝水也能引发冲突,有任意满足和严格规定的差别。妈妈对幼儿喝水有严格规定,而老人显得较随意。明莎莎说:“在喝水的问题上,他们(医生)说半岁之前有喂母乳的话就不用喝那么多水了,但是我婆婆还有包括我妈都说宝宝就是要多喝水……她们(宝宝的奶奶和外婆)要给宝宝喂一点汤喝,我是坚决不允许的。”第四,两代人在选择奶粉和母乳时也时有摩擦。老人在母乳不足时就建议喂幼儿加奶粉,“怕孩子饿着”“想让孩子赶紧吃赶紧吃饱”都是常用语;而妈妈则会坚持医嘱“母乳越吃越多”。第五,除了吃什么有矛盾,怎么吃也会产生争议。妈妈认为小孩从小要有独立的碗筷,除了能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能防止病菌侵害;老人们却出于疼爱孙子,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饭、喂饭。徐改说:“这个给她喂一口,那个给她喂一口,他们感觉就是对晚辈的亲切,心疼小孩儿。那这样的给我感觉首先就是一点都不卫生,根本看不下去。”由于孩子年幼,吃饭是头等大事,两代人围绕幼儿饮食而产生的各种争执和冲突自然在情理之中。

3.嬉戏玩耍:从成人中心到幼儿中心。由于孩子尚小,玩耍呈现的代际冲突并不是太多。一是要区分幼儿玩具和成人玩具,成人玩具一定不能出现。洪瑾芬说:“因为小孩那个时候才一岁半嘛,玩手机她趴在上面看,对眼睛不好,长期玩完全没有什么好处,后来就是慢慢沟通啊,老人家后来也认可我的那种教育方法了,就是不一定用手机来陪小孩,也可能陪她玩小孩也会很开心。”二是要考虑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老人疼爱孙辈经常在怀里摇晃,在妈妈看来就不行。丁梅说:“还有就是父母抱孩子喜欢摇一摇晃一晃,喜欢抖来抖去,她很自然地就会抱着孩子抖,和我们的观念就是不一样嘛。我们的观念就是听医生的,就是不要抖,这会对小孩的大脑造成一种伤害。”三是要懂得开发幼儿智力,尽量从幼儿角度出发。孟伟丽说:“有时候我妈妈抱着她不跟她讲话,我就跟我妈讲这样带不行,你要跟她讲话,逗她玩,开发她的智力,现在我妈妈都跟她讲话啊讲故事啊,然后她就笑。”尊重幼儿需求,将他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是妈妈的出发点。

4.作息睡眠:从任其发展到严格作息。幼儿作息也是两代人冲突的领域。老人的做法是“要放在车里”,“你醒着的时候就要关注他(幼儿)的头型”,“咱一般都是让小孩儿睡觉之前先喝一大杯奶,吃着睡”,“我妈妈也喜欢给孩子绑腿,因为害怕孩子得罗圈腿”,“还有一点就算老人家喜欢搂着孩子睡”,“带出去逛到很晚还不带孩子回来睡”。与此相反,妈妈们的做法是“最好是和妈妈爸爸,一起睡在床上”,“所以他会自己想怎么睡就怎么睡”,“推拿的人也说小孩儿睡觉前两个小时就不再让喂了”,“听上面的医生说不要绑腿,要让孩子自由生长,自由运动”,“但老人家的呼吸,就算她会呼出来二氧化碳嘛,对孩子的呼吸就会造成影响”,“让孩子按时吃,按时睡觉,吃多少,睡多久我都会控制一下”。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饮食和睡觉都很重要。围绕怎么睡,两代人的冲突一点都不亚于对孩子的饮食要求。

5.教养习惯:无端宠惯与严格管教。通过分析资料,文章归纳出三对代际矛盾。一是有无原则的宠惯,老人的无原则与妈妈的有原则形成鲜明对比。老人的态度是“太惯着她们了,什么事都依着她们两个,说什么就都答应她们”;而艾梦的做法是“我就怕一直这样惯着两个孩子以后习惯什么的都改不过来了”。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王芳是“我不会一哭闹就给他吃糖,就不会刻意讨好”;幼儿想要东西时,老人是“非常愿意刻意去满足她”,而“我觉得这样就是导致她性格不好的开始,所以说有些东西要适可而止,要开始跟她讲道理”。二是犯错之后是否受到惩罚,老人的不计较与妈妈的严格管教再次形成反差。“平时调皮捣蛋犯事了爷爷奶奶也很快就原谅她们”,而妈妈会马上责罚,但是会遭到老人阻拦,老人的说法是“小孩太小了,知道什么呀,你打他他又不懂,他知道什么呀”,结果是“现在我自己都怕了,包括我现在都很少对孩子发脾气”。三是礼貌教育,老人的随意与妈妈的从小做起又不一样。徐改说:“你像最起码的别人给小孩儿东西,小孩儿最起码要说‘谢谢’,见人要叫别人什么,这些他们都不给小孩儿教,反正不管是谁给的东西都要,给的吃的都吃……这样的教养方式真的是让人受不了,难以理解。”夏薇也说:“但是你讲话小孩都能听懂了,他什么不懂?什么都懂。”隔代亲在传统社会并不少见,然而在当代由于父母对子女的严格教育使它显得尤为突出。我们不否认代际差异的特殊性,这里主要是通过呈现共性来展示代际合作育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表1是笔者在访谈资料基础上归纳的一份清单。

两代人在合作育儿过程中产生的差异,除个人原因外,更多是由于不同成长环境下形成的不同育儿理念和实践。第一,幼儿要比以往显得更重要,受到多方关注和照料[34]。第二,幼儿抚育的多方参与,如果只有一方参与也不会有那么多差异。第三,核心家庭的年轻父母在抚育幼儿时的话语权与传统社会沿袭下来的尊老传统文化发生直接冲突。第四,年轻父母秉承的科学育儿理念和祖辈掌握的经验育儿理念有诸多差异,现代育儿理念的兴起、幼儿教育市场的发展、育儿的专业化与高消费化都使老人的经验操作脱离了实际需求[35]。科学育儿的合法性在面对经验育儿时也需要反复论证,比如年轻父母的健康成长就是老人们反复援引的成功例证,事实胜于雄辩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然而,代际间隙、摩擦到爆发冲突,除非一方不参与,否则双方都要寻找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表1 代际合作育儿:从经验育儿到科学育儿

四、幼儿家庭照料类型:对抗与协商

祖辈和妈妈在育儿过程中产生的间隙、差异和矛盾一旦爆发,双方有必要寻找一个新的相处方式,否则一方退出育儿实践,代际合作育儿就化为泡影。通过分析资料,我们发现按照两个维度(主动或被动)可以将代际合作育儿划分为协商式合作育儿、主导式合作育儿、对抗式合作育儿和退让式合作育儿四种育儿类型。

图1 代际合作育儿的四种类型

(一)协商式合作育儿:换位思考到彼此退让

协商式合作育儿指的是妈妈和老人不会各执一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换位思考,彼此退让,尝试用最适当的办法来养育幼儿,这里采取的是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尽量避免争吵不要彼此伤了和气。然而,毕竟是育儿冲突,不同的妈妈会采取不同的办法。(1)以幼儿为中心,从坦诚相对到直接沟通。妈妈会直接陈述问题,随后再慢慢沟通。谢芹琴说:“因为你如果不说出来,她就不能够理解你的意思,或者跟你想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嘛,就是只有你重新把这个问题讲出来,把问题摆出来,才能够好好地去沟通嘛,就是这样子。”既然是协商,就意味着不能只有一方改变,只要对幼儿有利不管是谁都要改变。孟伟丽说:“没有太多冲突吧,我妈妈带的时候,她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就跟她讲,她就改了,基本上没有太多什么因为观念发生冲突的……至于我的话,比如说我要是抱人的姿势有什么不对的话,我妈妈就提醒我,我就改了,也不会发生什么冲突啊。”(2)原则问题之外,从相互尊重到耐心沟通。把问题讲出来还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对长辈要耐心,必要情况下妈妈作出适度退让都是必不可少的。张洋君说:“只能说是相互让步了一些吧,呃,因为毕竟我也作了妥协嘛,会让他配着东西吃一些,但是他吃得还是不够量。”张福秀也说:“总体来说也还是互相尊重,耐心去沟通,不是特别突出的原则问题也就不说啦;但像吃糖、睡得晚这样的还是会提出来,就建议性地‘让阿福睡早一点’‘每天最多吃2颗糖’这样。”(3)先礼后兵,丑话说在前面。即使遇到原则问题,妈妈也不能立即反对长辈,而是要提前告知。梅玉说:“就是跟她爷爷奶奶商量在我管她的时候你不要去管,特别是我管娃子的时候,老年人特别喜欢去掺和知道吧,特别喜欢去哄娃子,这个时候都没得任何意义了。那我就会跟老人说,三次一说如果他们还是这样的话,那我肯定会发脾气的。”(4)同在屋檐下,维持表面和平。协商的结果就是大家不要因为育儿矛盾而伤了和气,毕竟都是一家人。唐敏磊说:“总结就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能不说破尽量不说破,维持表面和平。时间长了,也会逐渐习惯新的家庭。”

(二)对抗式合作育儿:互不相让到各执己见

对抗式合作育儿指的是双方既没有说服对方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这属于危险的情况,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一方退出育儿实践。通过分析资料,我们发现这种类型既有非赢即输的直接对抗也有暗地较劲的间接对抗。(1)直接对抗:非赢即输。艾燕是对抗式合作育儿比较典型的一个妈妈,她认为一旦争吵结果只能有一个。“那当然有了,我是新晋宝妈,育儿知识操作起来还是不明白,和老人一说,肯定会打辩(吵嘴),最后,不是老人妥协就是自己妥协。”(2)父亲调解:两边和解。对抗式育儿带来的是不欢而散,作为孩子的父亲需要调解双方,否则合作育儿将荡然无存。孟芳芳没有仔细讲述她家的育儿矛盾,但“通常是你姐夫在两边都说好话,相互理解”就暗含了生活当中激烈的育儿代际矛盾。(3)转移对象:化解矛盾。徐改放弃了说服老人,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幼儿身上,通过自己多带小孩来化解代际矛盾。“尽量避免嘛,自己和家里人沟通,让别的家人劝,如果再说不通的话就自己经常和小孩儿讲,给小孩儿讲道理,讲她比较容易懂得。通常都是我带的比较多。”(4)避免冲突:暗地较劲。除了直接对抗、父亲调解和转移对象外,选择背地里采取其他办法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例如艾青说:“观念冲突的话就以和为贵,因为毕竟每天都在一块儿嘛,要么是不吭声、沉默,要么就是她绑上去了,就出门儿偷偷地给他解开。”

(三)主导式合作育儿:援引权威与兼顾情理

与协商式合作育儿不同,主导式合作育儿强调妈妈的强势和主动,可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伤及祖辈的情面和违背了孝道理念,结果是赢得了育儿主动权却丢掉了一个好帮手。为了让这种育儿类型存在下去,妈妈在争取主动权的同时还是做了不少功课。(1)合作前提:从尊重老人到慢慢沟通。洪瑾芬反对奶奶给小孩玩手机,通过和老人慢慢沟通,不仅让“老人家后来也认可我的那种教育方法了,就是不一定用手机来陪小孩”,“现在有时间就带她出去逛一下玩一下,都比在家趴着玩手机要好”,这种沟通看似是协商但结果是以妈妈的育儿观念为主。(2)合作策略:以身作则展示育儿效果。洪瑾芬在遇到无法沟通的矛盾时,采取的是通过实际的育儿效果来证明自己正确。“首先可能是沉默,忍耐一段时间,有些事情真的当面很不好讲的,所以我更多的是比较倾向于,他们觉得这样做,我觉得应该那样做,那他们做不到的或者做得有问题的地方,我就自己做,让他们看到我做的事情,觉得这样对小孩是好的是对的,那他们也会去改。”(3)援引权威:将科学育儿作为辩护的依据。为了争取育儿主动权,适当援引权威是妈妈常用的办法。权威有书籍、网站还有专家。邓菡在面对冲突时就搬出了育儿专家崔玉涛,“我都有他的书,然后如果要真是有一些意见不一致,我就给书直接翻出来,你没办法,就那样,你怎样讲都不行”,巧妙援引,效果更佳。邓莉通过微信群就显得很隐蔽,“我呢就会把我婆婆、妈妈、爸爸和我公公全部拉到一个微信群里面,平时就会发一些小孩的视频给他们看,然后,比如说遇到一些小孩拍奶啊、打嗝啊之类的一些姿势,他们就会觉得怎么能这样做,我就发一些那个书上看到的一些图片文字。都发上去,让他们觉得我不是胡来,然后也有数据给我撑腰嘛”。除了育婴专家,其他人也可能扮演权威角色,例如秦聪慧就是通过一个按摩师说服了奶奶。(4)底线抗议:我的孩子我做主。除了沟通、自我示范和援引权威外,妈妈还会搬出自己是孩子第一监护人的说法。牛蓓说:“但是因为是我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争吵的时候,就说了一些,我的孩子我做主之类的话,然后就还是听我的。”

(四)退让式合作育儿:从无可奈何到观念认同

退让式合作育儿没有伤及老人情面但却会让妈妈左右为难。通过分析资料,我们发现这些妈妈采取消极式退让、积极式退让和合法化退让三种策略。(1)消极式退让:无可奈何与口头教育。艾梦在责打小孩时受到老人阻挠,三番两次之后连自己都没有了信心。“妈妈怎么凶你啊,奶奶来抱一下。感觉我就像个罪人一样,所以现在我自己都怕了。”夏薇妈妈采取的是不处理,不能因为小孩而与老人伤和气,“不处理呀,毕竟是你的长辈,你能怎么说呢?最多就是嘴头上说她两句算了。你也不能跟她起太大的冲突,你还能跟她吵架吗?为了一个小孩子”。(2)积极式退让:暂时隔离与别处用力。我们发现妈妈尽管没有直接纠正老人,但是会采取其他办法。如上面这个艾梦,她发脾气少了,但并非置之不理,而是静待时机,等孩子大一些两代人分开住后再来教育。“就是想以后把她们和爷爷奶奶分开住,房子也有,再大一点上学了就分开住……然后也要加强教育,到时候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她们也没有地方躲,不能老是惯着她们了。”明盼发现老人给小孩吃糖,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也在想办法解决。“你不能说了一遍还(继续)说吧,他们愿意改就改,不愿意改的话,自己再想办法从别的方面解决下。”(3)合法化退让:委曲求全和爱的名义。对老人做法的难以理解,有些妈妈反而将这种行为合法化,爱的名义是一种说法,“长辈他们爱的表达”是妈妈说服自己的理由。还有一种做法是认同这种行为,明莎莎就说:“并且老一辈的方法也都有他们的道理嘛,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话我们还是都可以接受。”

上述四种合作育儿类型只是为了分析需要而采取的一种理想类型的划分,现实生活中要复杂得多。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可能是某一种类型为主也可能是两种类型并存,甚至还存在两种类型的转换,从对抗式向协商式的转变。以主导式合作育儿为例,它展现的是“严母慈祖”的合作育儿格局,它的达成除了妈妈坚持主见之外还有老人的主动让渡权力,需要注意的是母亲在主导育儿实践过程中还要兼顾老人的情面,自我示范和巧妙援引权威都是一种生活智慧。在四种育儿类型中,协商式合作育儿可能是最理想的代际互助,但是这不仅要求双方有良好的沟通意识,而且对彼此的育儿观念有比较高的认同,要让老人改变观念或者说服年轻父母改变做法,对老人来说都显得过于苛刻。对抗式合作育儿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却真实存在,这是双方无法说服对方时的无奈之举,长此以往,这种育儿实践不仅会让幼儿无所适从,而且还会加剧两代人的紧张关系。退让式合作育儿看似由老人主导,事实上妈妈也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另寻时机寻找育儿主动权。此外,上述四种育儿实践在不同家庭内是动态变化的。“年轻的母亲并不拥有制度化的符号和道德资源来确保其在育儿中的主导地位及其育儿决策的权威性;家庭成员间存在较大的协商和博弈空间,不同成员可以运用各种策略以改变或维系稳定的权力格局。”[36]至于某一个家庭以哪一种合作育儿类型为主,取决于两代人在亲密关系中资源拥有的多寡,权力的此消彼长、对育儿话语合法性资源的有效动员和对人情面子关系的有效拿捏。

五、总结与讨论

笔者通过对32位妈妈的访谈调查,发现当前城市家庭的代际合作育儿呈现一幅多元的画面。它缓解了母亲在就业和育儿之间的冲突,老人的耐心、信心和自己人的安全感都是照料幼儿的优良品质,它还能增强代际情感。然而,这种合作育儿在幼儿饮食、穿着、睡觉、玩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代际差异,原因既有母亲伴随核心家庭而来的权力上升与传统尊老孝道的对撞,也有两代人育儿理念的冲突。由于合作育儿产生的各种冲突,两代人最终形成了协商式合作育儿、对抗式合作育儿、主导式合作育儿和退让式合作育儿四种类型。

其实,讨论育儿的代际冲突不能回避对母职角色的思考。本文重点不是探讨年轻妈妈如何去想象并实践理想母职,而是通过分析资料揭示代际差异背后理想母职对妈妈的实际影响,而这种母职背后牵涉的是以医生、科学为主导的科学育儿[37][38]。因而与其说是妈妈与老人的冲突,毋宁说是科学育儿和经验育儿的正面较量。科学育儿观念的推广与母亲教育程度有一定联系,正是这种理念潜移默化的塑造,才使母亲在面对与此冲突的经验育儿时显得格格不入。从这些案例来看,用后喻文化来取代前喻文化还为时过早,至少在某些领域还要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此外,代际合作育儿是代际互助在幼儿抚育领域的新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家庭的价值伦理关系。肖索味在“严母慈祖”分析框架中就曾指出这种权力格局的形成是以亲密关系作为前提条件,或者说母亲的主导地位是祖辈主动让渡的结果,说到底“一家人”的价值伦理范畴是消弭或化解大多数代际育儿冲突的现实环境。这意味着家庭内部冲突与通常所讲的群体内冲突略有不同,正因为如此,最可能让合作瓦解的对抗式合作育儿具备一定的弹性。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代际合作育儿是亲属社会网络在育儿领域的拓展。除了这种类型,还有自我照料的全职妈妈和市场化的雇佣育婴师两种类型。三种类型反映的是幼儿照料的不同供给方式:市场逻辑主导下的托幼机构,鉴于该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育婴机构和托幼机构的监管和核查,树立行业诚信和规范服务事项;社会网络逻辑影响下的代际合作育儿,是核心家庭网络化[39]的重要体现,背后牵涉的是亲密关系下的育儿实践如何在两代人之间顺利达成,本研究在这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政府逻辑主导下的育婴假及相关制度的制订与落实,比如说母职如何进入社会福利政策制订的范畴[40]。幼儿照料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仅是家庭责任事项,背后牵涉更多的是育儿责任的社会分担机制议题[41]。我国放开二胎政策是对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调整,这一转变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维持人口红利的战略举措。问题是,如果将这种育儿成本全部转移到家庭内部,那么育儿成本的急剧上升将减缓女性继续生育二胎的意愿,结果就会让政策产生意外后果。

猜你喜欢
代际育儿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偷偷摸摸育儿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育儿神器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