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增加我的幸福感,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2019-01-03 07:42李建龙
现代苏州 2018年24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科教苏州市

○文 李建龙

在十岁那年,我翻阅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连环画,在那刻起,“教育的种子”便埋在了我的心中。

已从事三十余载教育工作的我,18岁便开始了教师生涯,所任教的第一所学校便是苏州古城区的升平中心小学。作为一名极为年轻的教师,我在那里受到了很多的照顾,像一颗小芽在春雨中如饥似渴地接受知识的洗礼,茁壮成长着。七年后,在初为人母的那一年,我来到了平直中心小学(现在的平直实验小学),在那儿的十年里,我从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年轻的小树,课堂教学经验逐渐丰富,对学生的理解也越渐深刻,使得我在这十年中载誉前行。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工建设,1997年园区第一所新城花园小学建成,很多古城区的老师都处于观望中,开发区的一切是那样未知,又那样吸引人。在2003年,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始了新校筹建,我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对这片热土的憧憬,带着丈夫、女儿以及一腔热血来到这所如同白纸一般的新校,描摹起自己对教育的崭新的愿景。

记忆中当时的湖东还是一片荒芜,非常偏僻。丈夫陪同我在学校宿舍一起生活,女儿则和新同学一起学习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心怀歉疚,丈夫和女儿为了我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放弃了原来的生活圈子,陪着我一起开拓和探索园区的教育。当时许许多多年轻的教师和我一样,全力以赴,拖家带口,共同推动湖东的教育兴起。

再后来,在园区城市化的进程中,乡镇小学纷纷要升级转型,我作为校长进入了斜塘实验小学,在斜塘实小的四年中,我带着教师们共同转变共同成长,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园区教育资源和实力的变化。

2009年文萃小学开始筹建,我有幸参与其中,文萃小学的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从泥土、砖瓦、钢筋、草树到办学思想、课程特色、师资生源……我带领着年轻的老师们在创新中不断积内涵淀底蕴。看着这些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看着他们的进步,让我感受到参与年轻人的成长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转眼间,八年过去了。在今年我来到了翰林小学——这一所以“高资高知”家长而闻名的学校,许多学生都是知识面广、探索欲强的“博士娃”。针对这个特性,我们融校园内外力量开展了“博士爸爸工作站”项目,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家庭”教育生态。目前翰林小学是“苏州市家庭教育项目先进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家庭教育基地学校”。

学校虽然建筑面积才12000多平方米,但是地处科教创新区,在大学城里,因此在办学中,无论是空间支持、学业支持,还是积极行为养成的建构上,我们都是立足在全球背景下,展开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为拓展学校课程资源,我们打开校门,开放办学,通过志愿者课堂、科教创新实践基地、博士爸爸工作站,为孩子们推开一扇扇门,打开一扇扇窗,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是一个探索点,点燃求知的火把,打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才能望得更远,走得更远。因此,依托科教创新区资源,我们可以把一所小学校做成一个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博物馆。

教育这件事,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它使人快乐,让我在育人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现在回忆起来,年轻时和先生恋爱的时候,很多次约会内容就是我上课,他做学生在下面听讲。很谢谢先生的陪伴和爱护,以及对我教育事业的支持,可以让我全心投身教育,为园区优质的教育添砖加瓦。

一个城市唯有教育资源好了,对人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吸引力,城市的本身还会成为人才的摇篮。重视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底气、实力、品质都会有提升,成为文明的地域。

在我眼中,园区就像一个睡着的巨人,伴随着开发建设,渐渐苏醒,给这个2500年的苏州带来活力。希望园区可以一直保持自己持续创新能力,永远不要停止探索的脚步,和世界接轨,给人新鲜感,个性张扬,充满朝气地成长。

【人物简介】

杨春芳,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十杰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工业园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主持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生积极品质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撰写的《以书香校园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报告获全国优秀研究报告一等奖。在教学改革研究中,以大语文教学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着眼于全面提高,力促学生个性发展,大小课堂齐抓共上,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科教苏州市
《科教导刊》征稿函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