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随后,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率团访华,积极响应邓小平的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
1993年,李光耀来到苏州考察,决定将中新合作的工业园区落子城东,苏州工业园区由此开始酝酿建设。也就在那一年,47岁的萧宜美从苏州市计委副主任的岗位上被抽调到苏州工业园区,开启了另一番人生征程。
熟悉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对萧宜美名字都不会陌生:他是园区开发建设“元老”,先后担任园区筹委会委员、经发局局长、管委会副主任。他将退休前的十四年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经历了其从初创到成功的所有历程,并用自己最擅长的诗歌将园区从筹备到正式启动再到开放建设的每一阶段都记录了下来。
1993年,萧宜美和省、市几个单位抽调来的骨干一起,开始了在园区的艰苦创业。
“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虫蚊卷柱跟人转,一夜飞蛾扫半框。”初进园区时,一直喜欢写诗的诗人萧宜美,就写下了这首诗。28个字,完完全全写出了第一批开发建设人员,是在何种艰苦环境里坚持下来的。
萧宜美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筹委会的办公地点离市区差不多4公里,在临近金鸡湖北岸的一座度假村里。说是度假村,也只是个名字而已,那里没有考究的装修和优美的环境,有的只是简陋。“有一次晚上,离开办公室时我们忘记把窗户关起来了,第二天开门一看,地上密密麻麻全是蚊虫‘尸体’。”
环境的艰苦是其次,更让萧宜美和其他同事烦恼的是“心中无数”。“筹备之初,中新双方尚在紧张谈判过程中,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作为园区筹委会的成员之一,萧宜美参与了中新合作的多次重要谈判,双方谈判之激烈,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在这样的数次谈判之后,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才初显雏形。
“宏论纵横皆认真,一言九鼎定乾坤。”1994年1月,国务院举行会议讨论园区合作事宜,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主持会议,萧宜美等作为工作人员列席会议,亲眼见证了中央高瞻远瞩的决策过程。此后二十天,萧宜美和潘云官、廖建三人在省领导的指导下,参与上级文件的起草工作。
“九号批文暖古城,中央厚望寄春风”,2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函(1994)九号文件,以支持和推动园区项目,这也是指导园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机遇难求偏降逢,春风已度古城东。”再次回忆起当年激情创业的日子,萧宜美依旧感慨万千。“有将近一年时间,我们几乎每晚都要一两点才能下班,每周都要去一次北京。至今,大家一心一意只想把园区发展好的无私精神,还是历历在目。”
1994年5月12日,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终于奠基启动。与之前国内大部分开发区采用的“滚动开发”方式不同,园区斥巨资特意请来国外优秀专业团队,再加上中国自己的专家,量身定制了一套整体规划,这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此外,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项目和高效益项目为招商重点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相当高,“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等,后来也几乎成了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现在回头看是宝贵的经验,但对于当时的开发建设者们来说,一切的探索都是如履薄冰。因为是打基础阶段,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刀阔斧建设了很久的园区,没看到一条宽阔的马路,没见着一幢拔地而起的高楼。”
是啊!那几年正是“深圳速度”被全国津津乐道的日子,园区呢?这速度,不免会惹来争议。
“曾迎风雨挑沉默,无限湖天偏纵横。”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园区的开发建设者们,只能默默无闻地用行动去化解压力。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发展的百年大计,也成为日后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一大优势。
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经济发展工作被摆上了重要的日程。
“远赴星洲上课堂,真经如数话亲商。”1995年,时任园区经发局局长的萧宜美率领着一个26人的团队前往新加坡,接受短期经济管理培训。“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亲商’这个概念”,萧宜美说,曾经有人问过他一个问题,政府和企业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自从了解到了“亲商”理念后,他有了很好的答案。
“来园区前,我在原市计委工作,当时是计划经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就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很多政府和官员有优越感。而我到园区工作后,特别是在‘亲商’理念指导下,我觉得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变了。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办事是应该的,而且要努力办好。”所以萧宜美认为必须灌输亲商理念,制订亲商政策,同时,他还把招商和亲商并列作为经发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实际工作中抓出了令人自豪的成绩。
如今,从新加坡借鉴而来的“亲商”理念,不仅影响着园区的开发建设,同时还在中国其他地方生根发芽了。
园区开发建设之处的种种都深深烙印在萧宜美的脑海中。他说,中央和省、市的正确领导,新加坡方面的经验传授,一批批人才的全心全意付出,都是园区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不可忘记的是园区动迁农民的巨大付出,这是园区顺利发展的基础保证。
“空村万户让家园,湖畔新城竞水天。”出身农村的萧宜美对失地农民的苦衷与不易深有体会。“园区的开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重大贡献”,而今看到那些动迁农民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想到当年《拆迁感悟》诗词的后面那句“做大蛋糕分享日,方言无愧事当年”,终于成了现实,他的内心也是欣慰的。
“十载倾心彩梦园”,一句诗诠释了萧宜美心中对园区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自身作为园区开发建设者的自豪之情。退休后的萧宜美已经走遍了全世界大多数的地方,“黄昏诗意五洲吟”,每到一个地方也都会用诗记录下见闻和感受,至今已经创作了两千多首诗词。同时,他也不忘在闲暇之余看看园区美景,写下诗篇,红枫林、李公堤、独墅湖边、阳澄湖畔等等“园区名片”都曾出现在他笔下。
在采访的最后,萧宜美还特意提到了园区产业升级中的工业不断升级。在他看来“工业”是园区的基础,也是园区的未来。未来园区还要继续不断坚持工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工业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他认为,未来园区要更好地将“工业与科技”高度融合,更好地完善“高水平制造+科技”的产业链,并且同时做好“科技+生活”的选题,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片新荣追日月,八方财宝聚天堂。”让我们一同期待,未来园区一定会站更高的起点上,展现更新更美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