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窦红梅 朱伟华 李贞贞 孙 洁 刘 静
作者单位:225300 江苏泰州,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总院手术室
严重车祸易导致脏器损伤。脾脏损伤在钝性腹腔脏器损伤中最多见[1]。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指出脾切除术应为Ⅳ级或Ⅴ级损伤首选手术治疗方法[2]。交通事故也易引发钝性心脏损伤(blunt cardiac injuries,BCI)。钝性心脏破裂(blunt cardiac rupture,BCR)是胸部外伤中的急危重症,是指心脏壁在外力冲击挤压后,涉及各层组织的撕裂。其病例较罕见,占创伤住院总数的0.16%~2.00%[3]。因其不易察觉,心脏破裂的死亡率高达50%~100%[4]。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心包填塞或大量血胸,但往往因为误诊而错失抢救时间,患者因心源性休克致多功能器官衰竭死亡。因此,早诊断、早手术、止血和恢复心泵功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于2017年9月收治1例脾破裂、心脏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经麻醉科、肝胆外科、心内科及心胸外科等多科联合手术救治与护理,预后良好,现介绍如下。
患者,男,67岁,2017年9月18日8∶05AM,因车祸外伤1h致头部、胸部、腹部及右膝疼痛,全身多处皮肤擦伤由我院急诊收治入院。急诊查头胸腹CT示:心包积液、腹腔积液、脾挫裂伤。查体:T36.1℃,P 120次/min,R 20次/min,BP 60/30 mmHg(1 kPa=7.5 mmHg);面色苍白,神智淡漠,精神萎靡;全身散在皮肤擦伤,头颅无畸形,四肢关节正常。
患者于急诊全麻下手术,麻醉插管后,患者取平卧位,取中上腹部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进腹探查,腹腔积血约1 000 mL,吸尽积血后探查脾脏中极部分碎裂,长约8 cm,伴活动性出血,判断为AAST 5级分类法的Ⅳ级,遂行脾切除术。脾蒂钳夹脾蒂控制出血,切断、结扎脾结肠韧带、脾胃韧带及胃短血管,钝性分离脾肾韧带,将脾脏搬出切口外后断脾蒂,7号、4号线各结扎1道,再以4号线缝扎1道,顺利切除脾脏。腹腔冲洗后,探查无活动性出血,探查腹腔各脏器无异常后,脾窝、盆腔各置引流管1根,清点无误后关腹,切口皮下置引流管1根。B超定位下穿刺置心包引流管1根,30 min引流出800 mL鲜血且引流量持续增多。请心胸外科会诊后,考虑心脏破裂,取胸部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纵劈胸骨,心包积血600 mL,吸尽积血后发现左心耳破裂,裂口约1 cm,予双7号线结扎,4-0普里灵线、补片缝合,冲洗后查无活动性出血,探查双侧胸腔无异常后,置心包、纵膈引流管各1根,清点无误后关胸。手术顺利,转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治疗,术后1个月康复出院。
2.1.1 人员、物品、环境准备
9∶00AM,护士长接到急诊电话通知,立即调配护士,配合医生成立抢救小组,首选普外专科组内成员,1名N1护士做洗手护士,1名N2护士配合麻醉及抢救用药记录,1名N3护士做巡回护士。洗手护士准备无菌敷料及进腹器械包、脾切除包,备好大量无菌纱垫及手术衣。巡回护士首先电话与主刀医生沟通,获知除考虑脾破裂外,术中需配合心内科医生进行心包穿刺;除准备常规脾切除手术所需耗材外,增添止血纱布、3-0、4-0、5-0普里灵线;安排较大的百级层流手术间作为急诊手术间,并通知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尽快到位;备好抢救车、除颤仪、加温毯、SCD Express压力系统、输液加温仪等仪器设备,查看恒温箱内0.9%氯化钠溶液是否充足,以备术中冲洗使用。
2.1.2 详细交接
9∶20AM患者入手术室,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全身湿冷,与急诊护士快速完成交接。患者皮肤多处擦伤,双上肢前臂各留置1枚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尿管1根,完成各项血液生化检查,将输血申请发至输血科,等待血库通知取血。
2.1.3 抢救、麻醉与手术准备
患者进入手术室,立即给予心电监护,显示P 120次/min,BP 60/30 mmHg。N2护士遵医嘱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保留空安瓿,并做好抢救记录。血压升至70/40 mmHg,患者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同时,巡回护士安置好患者的手术体位,与洗手护士完成物品清点,手术9∶45AM开始。手术开始后,N2护士继续配合麻醉医生完成深静脉及动脉穿刺,并妥善固定各管路。
2.2.1 输液的管理
机体处于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收缩压<90 mmHg),直至彻底止血,叫做限制性液体复苏[5]。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机体的保护性代偿功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同时避免血液过度稀释,减轻酸中毒,避免破坏凝血机制,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此外,大量快速补液会造成组织水肿,加重心脏负荷,限制心室舒张,极易发生心跳骤停[6]。该患者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血压有效回升后,巡回护士配合麻醉医生适当减慢补液速度,关闭右侧上肢浅静脉通路,左侧上肢输液将羟乙基淀粉更换为转化糖电解质。动态监测血压、心率、出入量等数值变化,术中患者有创收缩压维持在80~100 mmHg,有创舒张压维持在50~70 mmHg,中心静脉压维持在9~11 cmH2O(1 kPa=10 cmH2O),心率110~140次/min,术中输液3 000 mL,尿量800 mL,出血量2 820 mL(腹腔积血1 000 mL,沾满血大纱垫共14块约420 mL,心包积血600 mL、引流液800 mL)。
2.2.2 输血的管理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该患者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salvaged blood auto-transfusion,SBA),2次手术分别输入400 mL和800 mL自体血,另外“O”型RH(阳性)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9.5U,共输血3 100 mL。使用右侧上肢静脉通路单独输血,深静脉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避免了输血与其他药物同一通路。密切观察患者大量输血后反应,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如高热、皮肤红疹、皮下出血、中心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等,血钾4.8 mmol/L。输血空袋固定位置保存,以备复查。登陆电子信息化系统准确记录每袋库存血输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手术结束后空血袋统一送血库保存。
2.2.3 体温的管理
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血液循环灌注不足,机体热量来源减少,严重外伤会降低机体代谢率,阻碍机体产能,急诊开腹进胸手术也会使患者流失大量的能量,加上急救时大量输液、输血也会降低体温,而低体温又会加剧代谢障碍,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形成“致死三联征”,影响手术预后[7]。所以体温管理十分重要。患者入手术室前,提前调节手术室室温至25℃,手术床上铺加温毯,提前加热至37℃恒温,待患者移至手术床上后及时加盖预热的棉被,麻醉完成后,手术开始前除暴露手术野外,患者肩部及上肢覆盖科室自制的肩袖保暖,下肢盖被。使用37℃加温消毒液,减少对皮肤的冷刺激。医用输血、输液加温仪温度设定为37℃,将输液器、输血器近患者肢端30~40 cm缠绕在加温槽内,恒定加温术中输注的液体和库存血。采用监护仪上自带鼻咽体温探测装置动态监测患者的核心体温,每隔30 min监测患者鼻咽部温度,根据实际监测的鼻咽温度及时调整加温毯的温度,术中该患者核心体温波动范围稳定在36.3~37.0℃,未出现低体温。在保证患者不发生低体温的情况下,术中巡回护士降低手术间温度至22℃,保证手术医生的舒适度,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2.2.4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静脉血管内膜损伤、静脉回流减慢及血流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三大因素[8]。患者术前D-二聚体[9]8 000 ug/L(正常值<500 ug/L),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6分,属于高风险,且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易引起血栓形成,甚至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SCD Express压力系统用于本病例DVT的预防。根据患者腿围选择L号腿套,开启电源,仪器自动运行,同时抬高患者双下肢30°,促进静脉回流及增加回心血量,缓解休克症状。因患者双下肢包裹腿套,为保证安全,使用负极板回路垫。
2.2.5 压疮的预防
患者失血量多,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手术时间较长,并且存在术中抢救的可能,多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术中压疮的发生,巡回护士在术前、术中做好预防措施:①在患者骶尾、足跟、肩胛及枕后贴拜耳坦泡沫敷贴,增加支撑点的抗压性;②双眼贴眼贴保护;③患者身下的负极板回路垫为凝胶材质,柔软、有弹性,组织相容性好,可以防止骶尾压疮的发生;④保持手术铺巾干燥、平整,防止消毒液、冲洗液流至皮肤受压部位;⑤采取综合保温措施预防低体温导致的压疮。术后检查该患者皮肤,未发生术中压疮。
2.2.6 人员的管理
参与抢救和手术的医护人员较多,安排人员固定站位,N2护士站在患者头侧偏右靠近工作人员通道,方便出手术间拿取补充物品;麻醉医生及其助手在患者头侧操作;巡回护士站在手术床尾,严格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室内人数,减少不必要的参观、走动,并保持手术间的门处于关闭状态,尽量减少开启次数。巡回护士根据手术需要动态调整手术配合的护士,当发现心包出现活动性出血后,预见性考虑需急诊开胸,立即汇报护士长,安排心胸专科组员参与洗手配合。
2.3.1 严格执行清点制度
待肝胆科医生结扎脾蒂控制出血后,心内科医生同时进行心包穿刺术。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及时认真清点穿刺包内所有物品并做好记录,防止手术物品遗留。进腹与进胸手术按科室手术清点记录单要求分别做好4次清点;脾切除术后及时清除所用手术物品,敷料和纱垫分别用黄色医疗垃圾袋包裹后置于角落处,不出手术间,便于清点核查,并检查地面无敷料遗留。术中巡回护士关注各人员的操作,做到不随意拿取清点的物品,尤其纱垫作他用。在进腹后,麻醉医生未发现桡动脉穿刺使用的小方纱掉落地面,巡回护士及时发现后处理;心内科医生自带B超机进出手术间,检查仪器的车轮下无任何物品被带进或带出手术间。
2.3.2 做好手术配合
洗手护士准确迅速传递器械,及时清理电刀上的焦痂,保证其切割止血效果。对手术进程有预知性,特别是脾脏手术极易出血,提前准备好所需用物,如脾蒂钳,血管钳带好结扎线等。对特殊的器械做到熟练安装和拆卸,如心脏电锯。在修补心耳时提前备好普里灵线与补片,缝针置于吸针盒内,妥善保管,便于清点。保留沾血的纱布,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协助医生做好台上血液的回收,器械台面和手术野周围被血液、冲洗液浸湿及时加铺治疗巾,保证无菌台面干燥。
2.4.1 管道护理
患者腹部分别有脾窝下、盆腔、皮下引流管各1根,胸部有心包、纵膈引流管各1根,巡回护士从上到下检查各管路是否通畅,粘贴各引流管标识,做好二次固定。
2.4.2 安全转运与交接
电话通知ICU准备好呼吸机、保温毯、气垫床及有创血压监测等设备。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共同搬运患者。麻醉医生位于患者头端负责保护气管导管、深静脉置管,保证患者头颈部处于水平位,2名手术医生位于患者身体两侧,负责托起患者的肩部和腰骶部,巡回护士位于床尾,负责托起患者双下肢,洗手护士协助保护各引流管,由巡回护士喊口令,大家同时将患者搬运至转运床上,动作协调温柔,轻抬轻放,避免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心跳骤停。转运途中携带便携式呼吸机、小型监护仪、急救箱,护士与麻醉医生一同护送患者入ICU,并完成交接。
脾破裂合并心脏破裂案例临床较为罕见,多数患者院前已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情况危急,来势汹汹,死亡率高[10]。我们针对此患者的情况积极应对,快速反应,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参与抢救,合理安排人员站位,各司其职,做好人员、仪器的管理,忙而不乱。运用最新理念纠正休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另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使用气泵加压治疗仪,预防低体温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患者预后创造有利条件。术中护理人员密切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最后安全稳妥地转运患者至ICU进一步治疗。
在术后与ICU交接过程中,科室没有固定的交接流程,自由性比较大,重点不突出,依据SBAR文化沟通模式[11],本例患者的巡回护士未向ICU护士在评估的基础上给予专业合理的建议,如低体温、压疮、DVT等预防。术后,科室针对此案例组织了个案查房,分享抢救经验,取得良好效果,并计划下一步针对不足,制定与ICU详细的交接班模式来完善科室间的标准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