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泊宇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骨外科,辽宁 沈阳 110023)
发热(体温>38.5℃)为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的常见症状,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与炎性介质的作用及术后贫血有关,但患者同样可见不明原因发热。为提高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样本,观察了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并对病因进行了诊断,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样本,患者性别:男/女=61/39,年龄(65.84±30.20)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2 方法:调取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是否发热作为划分依据,将100例患者分为发热组、未发热组2组。从性别、年龄、骨折位置、ISS评分、术后输血情况、多发伤、Charlson评分等方面出发,对2组患者进行对比,对术后发热的病因进行诊断。
4 结果
4.1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本组100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热者共20例,术后发热率20%。
4.2 术后发热的原因:发热组患者资料及病情如下。(1)性别:男性占80%(16/20)、女性占20%(4/20)。(2)年龄:(59.52±3.20)岁。(3)骨折位置:股骨骨折占35%(7/20)、肱骨骨折占25%(5/20)、胫腓骨骨折占30%(6/20)、其他位置骨折占10%(2/20)。(4)ISS评分:(8.59±1.00)分。(5)术后输血:输血者占10%(2/20),未输血者占90%(18/20)。(6)多发伤:多发伤患者占70%(14/20),非多发伤者占30%(6/20)。(7)Charlson评分:(1.69±0.50)分。(8)感染:术后感染者占20%(4/20),未感染者占80%(16/20)。(7)贫血:患者贫血者占25%(5/20),无贫血者占75%(15/20)。未发热组患者资料及病情如下:(1)性别:男性占27.5%(22/80)、女性占72.5%(58/80)。(2)年龄:(40.59±3.85)岁。(3)骨折位置:股骨骨折占35%(28/80)、肱骨骨折占25%(20/80)、胫腓骨骨折占31.25%(25/80)、其他位置骨折占8.75%(7/80)。(4)ISS评分:(9.00±0.92)分。(5)术后输血:输血者占5%(4/80),未输血者占95%(76/80)。(6)多发伤:多发伤患者占12.5%(10/80),非多发伤者占87.5%(70/80)。(7)Charlson评分:(2.60±0.60)分。(8)感染:术后感染者占2.5%(2/80),未感染者占97.5%(72/80)。(9)贫血:患者贫血者占5%(4/80),无贫血者占95%(76/80)。2组数据对比,性别、年龄、术后输血率、多发伤发生率、Charlson评分、感染率、贫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位置、I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及病因:本文研究发现,100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热者共20例,术后发热率20%。该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发热发生率较高,预后有待改善。通过对术后发热病因的观察,得到如下结果:(1)性别:术后发热者,男性占80%,与未发热者相比,男性占据比例更高,判断可能与男性术后感染的自我预防依从性欠佳有关[1]。(2)年龄:术后发热者,平均年龄(59.52±3.20)岁,与未发热者相比,年龄更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类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感染、贫血的风险更高,术后恢复速度减缓,发热发生率明显提升[2]。(3)术后输血:术后输血提示出血量过大,该部分患者,术后发热的风险更高。本组术后发热患者中,输血者占10%,与未发热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4)多发伤:本组术后发热者中,多发伤患者占70%,与未发热者相比,比例更高(P<0.05)。多发伤治疗难度高,患者出血量大,因此,术后发热发生风险同样更大[3]。(5)Charlson评分:Charlson评分又称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本组术后发热患者,Charlson(1.69±0.50)分,与未发热者相比,评分更低,提示合并症发生率更高(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伴合并症者,手术耐受度通常较低,且机体健康状况差,因此,术后发热率往往较高[4]。(6)感染:发热为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本组术后发热患者,感染者占20%,远高于未发热患者中感染者的比例(P<0.05)。(7)贫血:临床研究发现,血红蛋白的丢失,为导致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5]。本组术后发热患者中,贫血者占25%,高于未发热者(P<0.05)。
2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预防及处理: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易阻碍病情康复,且可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对医院信誉与形象的改善不利[6]。为解决上述问题,临床应从术前、术中、术后3阶段入手,通过常规检查、症状观察等方式,对发热进行预防。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已发热者进行处理,为患者预后的改善奠定基础。创伤骨科患者术后发热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如下:(1)术前检查。创伤骨科术前,患者应积极落实常规检查,针对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多者,应于术前积极控制病情,加强营养补充,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术后发热。针对多发伤患者,术前应积极落实止血、固定等常规治疗。(2)术中处理。术中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避免诱发感染,导致术后发热[7]。(3)术后预防方法。创伤骨科手术结束后,患者需保持切口清洁,发现切口红肿、渗液等现象,需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处理,预防感染,避免发生术后发热。针对贫血者,需积极补充血红蛋白。术后发热风险高者,应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发热。针对已发热者,需立即通过血常规、尿常规、伤口渗出液检查,明确发热原因,并予以处理[8]。此外,针对已发热者,临床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普及发热知识,使患者明确发热的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病情康复。
综上所述,创伤骨科患者,发生术后发热的风险较高。性别、年龄、术后输血情况、伤情、Charlson评分、感染、贫血等因素,为影响术后发热发生率的关键。为降低术后发热率,临床应于术前积极落实常规检查,针对高龄、男性、多发伤者,应重点予以关注。术中,医护人员应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术后,需积极预防感染。针对已发热者,应立即明确原因,并予以处理,以促进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