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志
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714026 2.渭南市中医医院
消风散是中医外科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剂,来源于《外科正宗》,方药组成为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甘草、木通各五分[1]。《外科正宗》有云:“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并效。”[1]陈实功制方原意主要治疗疥疮、瘾疹等,笔者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不局限于疥疮、瘾疹,而扩展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现将笔者经验介绍如下,以期与同仁交流学习。
患者朱某,女,高三学生,2017年9月28日初诊。主诉:躯干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疹伴鳞屑10天。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于腰背部及上腹部发现多处红色斑疹,红疹表面有细小秕糠状鳞屑,瘙痒剧烈,继而皮损泛发全身及四肢肘膝关节以上。期间在本市地区中心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玫瑰糠疹,主要用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口服治疗,并输液治疗1周,症状无明显改善,仍然瘙痒剧烈,严重影响学习,后经人介绍来笔者处就诊。刻下:体型中等,月经已结束十余天,全身瘙痒剧烈,晚自习及夜间严重,饮食如常,睡眠质量略差,饮水少,大便干,小便少而黄;舌红苔薄,舌面有红点;左脉细弱,寸脉滑,右脉缓而弱。诊断:风热疮(玫瑰糠疹),辨证为风热血燥,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处方:荆芥9g,防风9g,蝉蜕10g,地肤子 15g,苦参 15g,苍术 9g,通草 6g,当归 15g,生地30g,丹皮 12g,赤芍 12g,火麻仁 12g,桂枝 5g,甘草5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当天立即煎煮,下午放学后,饭后即可服用。其母反馈,当天晚自习放学时,瘙痒即减轻;次日中午,皮疹颜色消退大半。后随访得知,患者服药3剂后,皮肤瘙痒消失,皮疹已消退。
按语: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皮损特点为常于躯干或四肢近端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疹,称为原发斑或母斑;1~2周后,继发较小的、与母斑形态相似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覆有鳞屑,称为子斑。方中荆芥、防风、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火麻仁、生地、牡丹皮、当归滋阴凉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患者陈某,女,65岁,2017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3年余,加重3天。病史:患者全身皮肤瘙痒,以腰部周围及四肢为主,夜间加重,皮肤粗糙发红,有明显抓痕、血痂,自觉心烦,夜间难以入眠,大便干燥难解,小便黄,饮食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舌下络脉略微曲张;左脉弦缓,尺部细数,右脉弦细,寸滑。诊断:风瘙痒,辨证为血虚化燥生风,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选消风散加减。处方:荆芥9g,防风9g,蝉蜕 5g,白鲜皮 15g,苦参 15g,苍术 9g,通草 3g,当归15g,生地 20g,制半夏 15g,川芎 12g,甘草 5g,麻子仁12g,知母9g。共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7年10月28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自觉瘙痒好转,但未根除,舌象如前,左脉弦数,右脉沉弱;遂在上方基础上,去半夏、通草,生地加重为30g,并增加麦冬20g,红参6g,阿胶3g。服法同前。
2017年11月6日三诊。患者全身瘙痒已消,续服二诊方7剂,疗效持续。
按语:清代外科著作《外科证治全书》称本病为“痒风”[2],其特点为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皮肤干燥,伴有脱屑,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方中荆芥、防风、蝉蜕辛散透达、祛风止痒,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通草、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川芎凉血活血,麻子仁、生地、麦冬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养血祛风止痒之效。
患者刘某,男,5岁,2017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四肢出现大量红色丘疹伴瘙痒六七日。患者母亲自诉孩子有鼻炎病史,来诊前曾在妇幼医院治疗,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西药治疗效果不显。刻下:上肢前臂及小腿有散在红色丘疹,颜色鲜艳,顶端有小水泡,周围有红晕,明显瘙痒,皮肤上有抓痕,嘴唇色红,鼻塞不畅,夜间打呼,饮食及睡眠正常,小便黄,大便略干;舌质红,苔薄黄;左右脉皆数。诊断:丘疹性荨麻疹,辨证为血热生风,治宜凉血祛风止痒,方选消风散加减。处方:荆芥6g,防风6g,蝉蜕3g,牛蒡子 10g,白鲜皮 10g,苦参 10g,通草 3g,赤芍 10g,丹皮10g,生地20g,麻子仁12g,甘草5g。共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7年10月12日二诊。患者母亲陈述服药第2天瘙痒明显减轻,丘疹已有消退趋势,且鼻塞好转,服药3剂后,丘疹、瘙痒已愈,留有一点浅色斑。上方再服3剂后,随访已痊愈,无复发。
按语:西医认为本病属于过敏性皮肤病,抗组胺类药物应该有效。在中医角度来看是血分有热,外受风邪,发为丘疹性荨麻疹。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透达、祛风止痒,牛蒡子同时还能够润肠通便,苦参、白鲜皮清热燥湿止痒,通草利水泻火,赤芍、丹皮凉血活血,麻子仁、生地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热凉血、养血祛风止痒。方中不用石膏、知母,是恐其败小儿脾胃。
中医有“血热生风”“血燥生风”“血虚生风”“风胜则痒”之说,其中尤以“风邪”及“血热”“血虚”为临床上瘙痒性皮肤病的常见病因。消风散是临床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方剂,集疏风、清热、祛湿、养血、滋阴多种治法于一体。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开腠理,透达在表之郁邪,疏风止痒;苦参清热燥湿,苍术健脾除湿,木通渗利湿热,三药合用去除体内湿邪;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仿仲景白虎汤之意,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二者合用解肌清热,对于老年人及儿童用之当慎重,防止其伤及患者脾胃阳气;胡麻仁、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润燥,既治已伤之阴血,又有“治风先治血,血行自灭”之意;另以甘草调和诸药。
现代药理研究从实验的角度证实消风散对一些过敏性皮肤病有明显的疗效,郑咏秋等[3]研究发现消风散颗粒对豚鼠过敏性皮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抑制小鼠全身性皮肤瘙痒。林中方等[4]研究认为,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3个医案诊断病症各不相同,然病机有相似之处,外有风毒之邪侵袭,内或有湿热、或有血热,内不能通畅,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腠之间而发为痒疹。不同的是,病案1与病例3血热有余,兼有风、湿、热,而病例2血虚为重,三者均以消风散加减而治愈,异病同治,此谓治病求本。《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正是对这3则病案的最好注解。此3则医案是笔者应用此方的浅显临床心得,以供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