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药玳瑁的临床运用

2019-01-03 13:33杨楠竹荆家旭
关键词:本草中药海洋

罗 威,杨楠竹,荆家旭,仕 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海洋中药主要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海洋天然药物[1]。从古至今,我国都有使用海洋中药的传统和历史,《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十余种海洋中药,如牡蛎、乌贼骨、海藻等。其作为中国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我国中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届国师大师任继学教授是国内极少对海洋中药具有深刻认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大家,现举其应用玳瑁经验作以介绍。

1 基源概况

玳瑁(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属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药材取自于玳瑁背部之甲片,一年四季均可捕捉,置玳瑁倒悬,以沸醋泼之,其甲片就能逐一剥下,去除残肉,洗净即成药材,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2]。

2 药用简史

玳瑁最早出自于《开宝本草》: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其后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载,如阐述药品加工者:产于海洋深处,……,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海搓余录》)。记录其功效者:疗心风邪,解烦热(《食性本草》);破症瘕,消痈毒,止惊痫(《日华子本草》);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本草纲目》)。玳瑁,甘、寒、无毒,归经心、肝经,主要功效为平肝定惊、清热解毒,主治病证包括: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玳瑁合生乌犀屑、琥珀、朱砂、雄黄、龙脑、麝香、牛黄等制成温热病经典名方,取其清热解毒、开窍镇惊,用于高热惊厥、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小儿急热惊风等。现代研究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其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主要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2-3]。

3 经验拾粹[4]

任继学教授认为玳瑁其性寒凉,其味甘咸,归于心、肝二经。玳瑁甘咸性寒,长于清热凉血,入于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和神明,任师多用其于心火痰热所致之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心痛病(心肌梗死、心绞痛)、肺心同病(肺源性心脏病)、昏迷、失眠等,常用方药如:房颤治取化痰息风、镇惊止悸者(石菖蒲50个,郁金10 g,砂熟地50 g,珍珠50 g,琥珀50 g(冲服),玳瑁30 g,茯神60 g,远志50 g,半夏曲30 g,酒黄连40 g,酒牛膝50 g,麦冬60 g,肉桂20 g,当归50 g,研末冲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法遵理气化痰、宁心安神者(瓜蒌皮15 g,薤白20 g,怀牛膝15 g,远志10 g,羚羊角3 g(先煎),车前子15 g,茯苓15 g,柴胡15 g,泽泻15 g,钩藤10 g(后下),陈皮15 g,玳瑁15 g(先煎))。玳瑁长于重镇潜降,功善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任师多用其于肝火妄动、肝阳上亢所致之中风(脑出血、脑梗死)、眩晕(高血压)、昏迷、抽搐等,常用方药:两救固脱饮(玳瑁、赤人参、附子、龟板胶等)、醒脑通脉散(玳瑁、血竭、西藏花、珍珠5 g、胆星等)、潜阳熄风煎(玳瑁、天竺黄、紫贝齿、龟板等)。

4 病案举例[5]

患者男性,48岁,既往高血压史3年,最高为180/100 mmHg,为予规范控制。本次因大量饮酒和情绪过激后出现:头晕眩、胀痛,干呕,胸闷,气短,周身乏力,心悸而烦,易怒,颜面淡青色暗,舌红,苔白厚,脉弦滑而数,测得血压210/110 mmHg。虑其平素嗜酒易怒,肝经火盛,风阳上亢,当治以平肝潜阳、息风定眩,处方为羚羊角5 g(先煎)、玳瑁15 g(先煎)、牛膝20 g、防己15、申姜15 g、肉苁蓉15 g、地龙15 g、当归15 g、黑芝麻20 g、玄参15 g、天麻15 g、钩藤15 g(后下)。药用一周,患者头晕明显减少、头痛和干呕不见、情绪平复,血压波动于140~150/80~94 mmHg。再行调治一月余,头痛、乏力、心悸等诸症皆愈,偶觉头晕而未现昏眩,血压常处于132~140/80~90 mmHg间。

海洋药物资源丰富,医疗价值突出,但目前临床应用尚较局限,对任继学教授运用海洋中药经验进行发掘和整理,其成果将丰富和完善海洋中药的证治体系、拓展海洋中药的应用范围,提升社会对海洋药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而促进海洋药物的应用和开发。

猜你喜欢
本草中药海洋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中药零食”怎么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