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见项欠
(青海省同德县藏医院,青海 海南州 813299)
藏医药在民族医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藏族人民的实践结果,其基于藏族文化,整合天文学、古代哲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总结出多种有效疗法。藏医药学具有千年历史,被藏医专家世代传承,具有较强生命力[1]。在藏医学的漫长发展史中,名老专家的著作与研究是其鼎盛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政府积极开展藏医名老专家交流会,通过学术研讨和临床经验分享等形式继承其学术思想和特点疗法,进而提高藏医药学的诊疗水平。但藏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传承特点,需要全面剖析其医技医术的传承特点,寻求最佳传承方法,进而促进藏医药学发展。
藏药炮制是藏医学的常用加工技术,其可调和药性,减少药材的毒副作用。炮制工艺是藏药生产的主要工艺,且被认为是藏药产品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八经八矿与藏药水银是其炮制技术的核心点,多数名老专家通过自己炮制药物保证藏医治疗的纯粹性。名老专家能够通过眼看、鼻嗅和口尝等方式鉴别藏药的精度与纯度,这是其宝贵的实践经验。藏医治疗的特色疗法为放血疗法,其理论体系与操作流程成熟,对于痛风、陈旧疾病和皮肤疾病等疗效理想。但在环境与文化等因素影响下,该方法已面临失传风险。原因是其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极高,即使名老专家亲自传授,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推广度低,仅能作为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传统技术与方法的失传,导致藏医学的医技医术无法全面传承。
藏医药学的发展基础是特定地理环境下的藏族人民常见病,其对于藏族地区的多发病或是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疗法,在专科治疗上成效显著。名老专家熟练掌握本地草药的药学价值,且对于慢性病和风湿病等具有独特疗法,这些特色治疗方法可替代传统中医或西医疗法。此外,藏医专家研发出特色保健法,其传承价值较高。
藏医传承秉承百家争鸣原则,通过学术主张的碰撞和学术实践的交流,可沉淀处藏医学精华,进而进行创新与发展[2]。藏医学总纲为《四部医典》,其分为南派与北派,两派的学术争鸣局面长达200年。南派的典型著作为《广论药物》和《甘露宝库》等,其针对西藏南部的生活方式与温热气候总结出多种疗法。北派的典型著作为《新创药剂法》和《医典注释》等,突出西藏北部的致病特点。地域不同,研究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其各有优势,但彼此关联,应有效整合后加以传承。
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不同于西医和中医,其对疾病的病机、病名和疗法有不同理解,且在药名、药效、药性与炮制方法上存在差异。由于临床治疗多以中医学为指导,使得藏医药学的疗效评价存在较大难度。应全面评估藏医药学优势,综合名老专家的医案数据,与其探讨不同理论体系的相同处,将多种理论体系有效结合。
名老专家多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承医技医术,这种个体化模式注重学术经验的长期积累和学习方式的反复体验。中医学以师承和家传为传承方式,或通过办学方式统一传授中医理论。传承方式的差异性使得藏医专家的医技医术无法广泛传承,加之藏医传承具有宗教背景,传承观念较保守。为此,可尝试整合多个传承方式,提高藏医传承性。
中医学典籍多为汉语言文字,而藏医典籍多采用藏语记录,名老专家对于医学术语的理解力强,在临床治疗和日常交流中不存在语言翻译问题。但传承研究人员或评审专家多以汉文为母语,其对藏语的翻译能力欠佳,无法精准翻译专业术语。为此,需要聘请名老专家作为翻译者,确保藏医术语的专业度。
总之,藏医传承的主要途径是总结名老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成果,推动藏医药学的长足发展[3]。传承研究具有传统技术与方法保留不足等特点,需要整合多个理论体系和传承方式,提高藏医语言的翻译专业度,使名老专家的医技医术具有可学习性和可重复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