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雁飞 吴中杰 胡奕*
皮下气肿(SE)是胸腔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是指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以手按压皮下气肿的皮肤,可引起气体在皮下组织内移动,可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多由于肺、气管或胸膜受损后,气体自病变部位逸出,积存于皮下所致,气体可由胸壁皮下向颈部、腹部、会阴或其它部位的皮下蔓延,严重者可影响血液循环,危及生命。据报道,严重皮下气肿的发生率约1.96%[1]。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5例胸腔镜术后出现严重SE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胸腔镜手术患者2420例。分别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排除术后轻度皮下气肿患者:即无明显症状,触诊可及少许捻发感或握雪感,虽胸片、CT提示皮下气肿但范围较局限,非全身全面隆起型。共15例出现严重SE,男12例,女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1岁。12例患者有慢性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肺结核病史2例。13例为肺癌术后患者,行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2例为肺良性疾病患者,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15例患者均发生在术后1~4d内,为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均有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全身皮下气肿隆起明显,以胸部为主,向头面部、颈部、腹部、会阴扩散。患者不同程度出现胸闷、气促、焦虑等表现,CT检查排除大量气胸及纵隔气肿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尚平稳,症状严重时,氧饱和度91%~98%,呼吸 20~30 次 /min。
1.2 治疗及预后 首先确认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通畅,其中有1例患者胸管有扭曲、堵塞,予恢复畅通后症状缓解;其余14例患者中10例发现胸管引流有少量漏气,为I~II°漏气,予胸管加低负压吸引,以促气体引出。与此同时,其余14例患者中8例采用皮下气肿处置入无菌针头,6例在气肿严重处做长约1cm的小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配合手法排气驱赶气体致针头或切口处排出,可多次反复处理,切口处可覆盖凡士林纱布保持通畅;其中2例患者因病情较顽固,予排气切口处放置直径3~5mm小皮管,外接水封瓶及低负压吸引。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恢复时间1~7d,复查CT均显示气肿消除,无感染表现,无后遗症遗留。
SE为胸腔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但严重皮下气肿,会影响皮肤血供,散热功能,影响患者外观,加重患者心理压力。另外胸腔内气体可携带病菌,播散至皮下,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导致严重后果。严重的皮下气肿还可能引起气栓,如气栓进入肺循环,引起肺动脉高压,将导致右心衰,甚至心跳骤停[2]。为减少及防治SE,分析病因:(1)受患者一般情况影响:除去胸管扭曲堵塞的患者,其余14例患者中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一般情况差,长期体质消耗,消瘦,皮下组织疏松,皮下脂肪厚度<10mm的患者SE发生率高[3],女性患者皮下脂肪一般较男性厚,可能是严重SE发生率偏低的原因。一般情况差的患者,术中均发现肺质地较差,为SE发生的潜在因素。(2)胸管固定处皮肤松紧原因:当固定较紧时,或者胸管切口较小时,当胸腔内压力较大时,气体更易延着引流管外壁向皮下逸出[4]。查视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此种情况。(3)术中操作影响:本组患者均有肺组织切除,胸腔镜手术均采用切割钳闭器来进行缝合操作。当患者肺质地较差或选用钳闭器针距较大时,亦有可能出现肺组织残端漏气,加重术后胸腔压力,增加SE出现可能。(4)胸管引流通畅与否原因:若胸管引流不通畅,如人为因素夹闭,或被血块、分泌物堵塞,亦可引起SE。
治疗方案及针对措施: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围手术期需做好营养支持,肺功能锻炼及准备。手术中尽量减少肺漏气情况,对于肺质地差的患者,确切选用适合的切割钳闭器,加用奈维等肺补片加固,术中仔细查视漏气情况,必要时可缝合加强。胸管固定处注意松紧适当。术后充分引流胸腔气体,确保胸管引流通畅。另外,术后采用胸带加压胸部也是预防皮下气肿一种方法[5],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让患者胸部皮下组织紧贴胸壁,消除胸部潜在的自然间隙,阻断气体向胸部、颈部、面部扩散而形成皮下气肿。SE发生后,可加用低负压吸引,以促气体更快排出,临床上一般负压大小调节为2~10cmH2O。及时、积极处理,针头或切口配合手法驱赶排气。穿刺点一般选用气肿严重处,常位于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对于顽固的皮下气肿,可创新性的在切排口放置小皮管[6],外接水封瓶及低负压,有较好的效果;比多处反复切口切排气,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痛苦少的优点,可建议推广。病程中需仔细观察患者有无感染表现,必要时可抗感染治疗,以防严重后果。护理上需做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恐慌。面部及阴囊处气肿需谨慎处理,面部气肿会导致患者无法睁眼,肿大的阴囊也带来不适,需积极处理。面部可多次手法排气,阴囊可用柔软毛巾包住后轻轻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