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炎症与血栓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2019-01-03 13:33王泽楷马雅静
关键词:凝血酶类药物活化

王泽楷,马雅静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心血管疾病目前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目前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具有较高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患者需长期用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食物富营养化,易致高血脂、高血压等,可致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该过程复杂,期间会产生炎症、内皮功能紊乱及脂质氧化等现象。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部分指标是有关标志物,如过氧化酶、D-二聚体等。本文将从血液内分子与细胞间相互结合作用的机制、部分血栓标记物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目前临床上如何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监测与治疗。

1 分子与细胞间相互结合与作用的机制

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由于血小板活化后与白细胞或内皮细胞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活化后,易致内皮细胞或其它细胞中一些能够改变白细胞属性的小分子和细胞表面受体等物质增加。血小板活化后,还可释放两种能促进炎症和降低患者免疫力的物质:类花生酸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活化后的血小板会产生P-选择素,它能和白细胞表面的一些物质如P-选择素糖蛋白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之后可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凝聚物(PLA)的形成,该物质的形成会加速炎症因子的释放。PLA可导致内膜炎症状态生成,并间接形成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破裂后可致AMI。PLA可使血小板继续活化、诱导血栓形成;而内膜的炎症状态又会加速血小板的黏附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病情。在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凝血功能的激活可产生部分凝血-血栓标记物,对部分疾病的预后起到一定的预判作用。

2 部分凝血-血栓标记物的重要作用

早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血栓有着密切联系,多因素所致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可造成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早期心血管病常伴血浆TAT、D-D、TM、血脂及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表达。TAT是凝血酶与抗凝血酶Ⅲ作用的复合物,标志凝血酶的生成[4]。早期CHD诊断中,TAT水平与病情进展一致。血浆调节蛋白(TM)是内皮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是针对细胞表面凝血酶的受体,作为内皮损伤的生化指标之一。心血管疾病中由于凝血系统的激活,凝血酶大量产生也促进凝血酶受体数量增加。D-D则是酶解纤维蛋白产物,其数值大小提示体内当前凝血功能。近年报道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慢性心力衰竭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的D-D、TAT及TM的数值均有显著提高,显示其对患者疾病转归有一定提示作用,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中也可见到相关指标的增长,这与杜玉明[5]的研究结论一致。上述凝血血栓标记物的实用性正在逐步被接受。

3 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及监测手段

通过分析可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需注意炎症与血栓的形成。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有望通过抑制炎症进行干预,目前已有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抗炎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以通过应用补体C5抑制剂来降低。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他汀类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性,目前对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抗炎研究工作正深入开展,临床应用也更加频繁。因其有抗炎及降脂作用,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将会愈加显著并具更广阔的前景。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治疗周期较长且须终身用药以控制病情进展,合理安全用药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患者若合理服用补体C5抑制剂或者他汀类药物则可相对保证患者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但药物需合理使用,调查显示在较多医院中C5抑制剂或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我国可结合自身情况结合国际诊疗指南,制定及规范适合国人的用药方案。在一些医疗机构,新的凝血纤溶标志物的检查已经开展,且正逐步被应用于血栓性疾病、严重感染和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之中。我们可完善凝血纤溶标志物的应用研究,将其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

4 结 语

综上所述,炎症及血栓状态的形成对心血管疾病可产生不利影响,部分药物的应用虽然可以起效,但用药规范仍需进一步完善。凝血-血栓标记物的良好应用也可以对一部分心血管疾病的预后监测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在疾病中的深入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在防控心血管疾病的道路上做好健康宣传和普及,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凝血酶类药物活化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