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姝贤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检验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为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特点进行分析,对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资料研究,其中选取60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通过对所有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与讲解,所有参与试验研究的人员都同意进行研究,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得到批准。首先,通过对两组人员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中60名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4:26,年龄范围在20岁~69岁之间,而对照组中健康人员的男女比例为35:25,年龄范围在21岁~65岁之间。此外,观察组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根据其患者的种类不同,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35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9名,急性混合型白血病患者6名。为了能够保证本次试验研究的准确性,使用的机器设备及人员全部都是统一标准安排。
通过对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早晨空腹抽血,然后对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所有人员的血液检查使用统一的凝血分析仪,这样能够保证检测标准的统一性。首先将所有参与实验研究的人员进行静脉血抽血1.8 ml,然后将其置于含有枸橼酸钠的抗凝管内,并采用分离血浆的处理方法,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凝血、纤溶指标的准确检测,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有效,需要保证所有的血液标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检测工作。本次主要对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包括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等。
通过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人员的PT、APTT、Fib及D-D水平数据进行对比,并且将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分类,然后观察急性髓细胞、急性淋巴细胞及急性混合型等三种白血病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对其存在的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本次试验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处理都通过相应的统计软件进行,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通过对两组人员的APTT、PT、Fib、D-D等详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两组人员的APTT水平差异不大,但是观察组患者的PT、Fib、D-D水平等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健康人员水平。
通过对本次研究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分类,并将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患者的APTT、PT、Fib、D-D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PT和APTT明显要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
出血是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时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主要存在于急性淋巴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并且本次试验研究证明了以出血症状为其早期临床症状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人数,约占到整个急性白血病患者的40%,并且这两种急性白血病患者都常会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患者出现死亡的危险。因此在临床上对引起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出血的倾向因素有很多,并且因为其引发的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了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生成减少、病变细胞合成,或者分泌如癌性促凝物质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了患者血液凝固的活性物质、白细胞浸润或损伤内皮细胞,最终引发后者的合成和分泌纤溶酶原诱导剂而引起的纤维蛋白溶解,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引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出现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需要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生化检测,从而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