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的思考—新起点、新挑战、新任务与新举措

2019-01-03 09:05夏文斌
关键词:枢纽都市长沙

夏文斌,庞 燕

(1.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南 长沙 410013;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物流与交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物流枢纽是支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交通与物流的融合发展,我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物流枢纽基础设施网络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内部结构来看,节点建设滞后于线路,枢纽建设更是网络建设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枢纽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枢纽系统规划不足,布局不尽合理;枢纽地位不够,运营方式粗放;互联互通欠缺,协同效应不强等问题;多种运输方式与各类节点设施发展不平衡、全国性网络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布局和建设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是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8年底,为了统筹规划和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出台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发布实施,对于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结合区域经济现状和物流业发展实际,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更好地发挥物流枢纽对区域经济和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推进长沙市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探讨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面临的问题,提出物流枢纽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物流枢纽研究现状

近年来,物流枢纽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枢纽的概念、重要性与功能分析、优化建模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关于物流枢纽内涵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姜超峰[1],罗本成[2],以及张琦、李同昇与宋琼[3]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专注于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物流枢纽三者的概念区分,或分析“国家物流枢纽”的概念内涵,以及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内涵及联系。关于物流枢纽重要性研究的有贺登才[4],王海刚、黄昊与衡希[5]代表性文献。这些文献重点分析了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意义、物流枢纽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关于物流枢纽功能研究,代表性文献有王娜、盖星石、高传华、刘益、汪鸣、以及徐竟楠、祝宇巍与任津辉的成果[6-11]。这些文献主要涉及物流枢纽形成的驱动力与演化机理、如何做好通道+枢纽支撑的产业布局、物流枢纽地区的资源整合与信息交互、物流枢纽中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与组织协调机制等。关于物流枢纽优化建模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陆华与刘凯,Ambrosino与 Sciomachen,Vieira与Luna,Lu、Li与 Zhao,Essaadi、Grabot与Féniès等研究[12-16]。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枢纽的优化选址、网络优化或功能布局优化。关于物流枢纽建设对策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张富泉,李磊,余启龙与蒋惠园,陈仲维,李芏巍,以及喻送霞、杨波与宾津佑等的成果[17-22]。这些文献主要专注于如何更好地加强物流枢纽,以发挥物流枢纽在物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现有文献研究对于推广物流枢纽概念、普及对物流枢纽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如何规划建设物流枢纽,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物流枢纽与物流枢纽城市的相关理论

(一)物流枢纽和物流枢纽城市的内涵

狭义上说,物流枢纽是物理性的存在,是一系列物流设施的集合。广义地说,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一般可以将物流枢纽分为国家物流枢纽、区域物流枢纽和地方物流枢纽。

物流枢纽城市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主要交换点和重要节点,其物流规模较大,是物资交换中心、存储中心、分拣包装加工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及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基地。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需要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发达交通运输条件。

(二)物流枢纽城市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服务功能、集成功能等三个方面。一是空间布局方面。物流枢纽通常位于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或物流中心城市,依托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伴随枢纽港口、铁路货运站场、机场、公路运输主枢纽等合理布局,连接两种及以上交通运输方式。二是服务功能方面。整合物流节点设施,构成城市物流系统基本架构,提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服务,承担区域物流交换、衔接和中转功能。三是集成功能方面。集成多种运输方式和物流服务功能。一类是业务分工协作又有紧密联系的物流节点设施,如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另一类是货运枢纽,如铁路货运站和编组站、公路货运站场、航空货运枢纽、以及港口和码头等。

(三)物流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所谓极化效应,即物流枢纽城市在区位、交通、资源、政策等方面拥有优势,吸引大量物流要素涌入,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增值作用,不断吸纳周边资源。所谓扩散效应,即物流枢纽城市经过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竞争加剧带来物流平均利润下降,后来的物流企业就会选择在周边发展,推动周边物流水平提高。

(四)物流枢纽城市的存量和增量关系

物流枢纽城市必须存量和增量协调推进。一是优化存量设施,解决物流枢纽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集聚和配置资源要素作用发挥不充分问题。二是细化增量设施,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适度加快增量投资的步伐,通过市场机制重新组合,发挥效益,使其转化为新的投入产出增长极。

三、新起点:长沙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已具备坚实基础

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规划中,长沙市作为湖南省内唯一的拥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4种物流枢纽承载类型的城市,已具备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其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齐全,已形成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区域经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一)长沙市在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方面的优势

第一,长沙具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中欧班列(长沙)开通的11条国际货运班列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部地区的重要支点。长沙港与上海港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长沙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纽带链接。

第二,长沙具有多条国家通道交汇优势。长沙是三条全国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交叉城市、两条国家物流大通道交汇的节点城市,是湖南省唯一的一级国家铁路物流基地,具备黄花综合保税区、中部首批国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国家临空经济区等战略平台。

第三,长沙作为物流枢纽比较优势突出。金霞物流枢纽是中部地区唯一的铁水公管多式联运的集中连片发展区,也是我国第一批、湖南省仅有的2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其所在的金霞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的以物流产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

第四,长沙已有一批标志性的物流名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长沙市良好的物流设施基础。长沙市是国家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获批国家第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长沙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有助于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放大城市地位,强化物流服务功能与枢纽周边环境相互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获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意味着长沙市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提升到新的阶段。

(二)长沙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初步形成

长沙都市圈正在加快融合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体系中的新坐标。长株潭城市群作为长沙都市圈的核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融合发展不断提速。“3+5”城市群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1小时通勤圈格局基本形成。

长沙都市圈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长沙都市圈各类物流资源与新建设施得到了有效的整合,物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得到有效提升。长沙市在“环长株潭城市群”物流业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与服务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物流服务质量与降本增效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物流发展环境逐步优化。物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沙都市圈物流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长沙都市圈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以及城际周边物流服务区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以长沙北金霞物流园为代表的公铁水联运陆港中心;以长沙东物流园区和长沙农贸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商贸物流布局;以西物流园为集聚区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基地;以安沙物流中心和宁乡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快运配送服务中心;结合南部片区规划对长沙南部物流园进行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了“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业发展架构。

长沙都市圈物流通道拓展成效显著。长沙市基本形成了三级层次通道体系。一是以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水路等为骨架的一级对外主通道系统基本形成,京珠复线的开通进一步畅通了对外主通道,公铁水综合联运枢纽作为城市物流发展的大动脉作用日益显现。二是以环线加放射布局的二级物流主通道系统有效联通了各物流节点,由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等11条公路形成的对外放射货运通道,通过绕城线和外环线相互联通;国道和省道的改建、扩建成效显著,各物流节点之间的通道得到有效完善和整合。三是由县、市级普通道路网组成的主通道辅助交通系统得到全面系统的提升,形成了直达每个行政乡村和居民小区的发达配送通道系统。

四、新挑战:物流融合带动城市融合发展面临的瓶颈

长沙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客观需求。但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物流作业的协同合作、以及物流新装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都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

(一)长沙都市圈须正确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紧扣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万亿俱乐部”城市以及长株潭都市圈的产业特征、城市功能等为基础的物流体系,谋划物流组织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分类最细、功能最强的物流体系。克服物流融合带动城市融合发展的瓶颈,长沙都市圈须正确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即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以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提高现有物流枢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提高长沙都市圈区域竞争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要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国家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入手谋篇布局,发挥交通物流中心的辐射作用。

(二)长沙都市圈须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应用

长沙都市圈物流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尚有待加强。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新技术应用少、装备应用与创新水平不高的现象。一是要鼓励物流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货物流量、流向的预测预警,推进货物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优化货物运输路径,实现对配送场站、运输车辆和人员的精准调度。二是要鼓励物流企业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仓储资源网上交易平台,推动仓储资源在线开放和实时交易;探索建立全国物流金融网上服务平台,完善仓单登记、公示及查询体系,有效防范仓单重复质押等金融风险。三是要鼓励物流企业依托互联网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延伸服务;支持供应链管理综合服务商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发展 “互联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集成式物流模式,面向小批量、多品类、快速生产、快速交货和连续补货等新需求,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

(三)长沙都市圈须提高物流企业协作水平

长沙都市圈物流企业协作水平还不高。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协作水平低。因此,要提升物流企业协作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组建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为核心的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社会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带动中小物流企业集约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作共同体,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组织化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推进长沙市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鼓励物流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提升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不断提高长沙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五、新任务:以物流枢纽建设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一)强化对国家物流战略的重要支撑

物流枢纽城市建设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全面规划与优化发展,也是对各种物流要素的集约开发与应用。 长沙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城市须进行改革创新,以供应链管理理念为指引,构建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参与的价值链,形成以长沙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核心的繁荣都市圈和“国际物流谷”。随着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推进,必然带来物流要素向物流枢纽转移,并形成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通过对价值链上各环节价值活动的分析,明确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应具备的核心能力,重构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在价值链的地位,不断培育其独特价值,提升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竞争优势。

长沙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是对国家物流战略的重要支撑。一是打造“一带一路”倡议的湖南支点,构建辐射国内、畅通全球的国际国内物流服务网络,成为国家战略中的新坐标。二是提供“中部崛起”的长沙方案,支撑“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建设,为中部地区在枢纽布局与产业协同、多式联运网络构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示范。三是践行长株潭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长沙担当,长株潭都市圈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省内制造业聚集程度最高的区域,推动长沙建设首批国家物流枢纽,有助于三市共建国家物流枢纽合作框架协议,发挥枢纽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促进全省物流资源的共建共享、长株潭区域协同发展。

(二)提升国家物流枢纽地位

长沙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中部崛起”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湖南“一带一部”首位城市,随着长沙市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物流枢纽地位的重要性更加显现。长沙依托金霞国家级示范物流园五元化网络交通运输的集聚优势,实现航空、水路、铁路、公路“四港互通、多式联运、无缝对接”,加速构建互联共享、网络全国、辐射国际的现代化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形成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等多功能国家物流枢纽。充分发挥要素禀赋、基础设施等优势资源,通过 “长沙国际物流谷”的打造,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升国际物流资源整合能力,发展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点。

(三)提升物流辐射影响力

一是依托干线铁路、公路以及机场、口岸,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开展“干支配”业务。二是按照“大物流、大通道、大平台”的思路,培育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发展枢纽和通道经济,打造以现代物流园区为主的集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金融中心、区域分拔与转运中心、跨境电商中心等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业务体系。三是加强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国际物流枢纽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物流高效运作,就需要加快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以实现枢纽与枢纽、枢纽与物流园区、枢纽与各物流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联结;同时,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整合物流信息,提供其它延伸服务,更好地提升物流枢纽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物流供需的精准对接。四是强化长沙全国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基本建成国际化航空枢纽、全国铁路枢纽、全国内河主枢纽港、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四位一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充分发挥长沙枢纽功能,突出跨境、跨区域运输流转功能,形成辐射范围广、集散规模大、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四)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与交通、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军民融合,着力推进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建设、多式联运建设等,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一是结合“互联网+”,鼓励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快物流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提升设施设备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装备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实现设施设备提质发展。二是通过提升物流组织的集约化水平,完善物流信用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实现物流管理提质发展。

六、新举措:实现物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正在朝向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三市的融合发展,必然需要从总体架构设计、信息平台集成、基础设施互通等各个方面对三市的物流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促进三市物流业发展的一体化与转型升级。如何从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共建三市物流枢纽、优化物流网络,构建三市间衔接有效、往返互动的双向物流网络,是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伴随这一课题的解决,必然会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于一体的长株潭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的需求。因此,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带来的对物流需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长沙都市圈物流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一是依托长沙都市圈日益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势,加强枢纽经济区与城市创新区的联动布局和功能对接,积极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服务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等相邻地区和省内其他区域。二是推动长沙都市圈物流设施集约整合,建设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于一体的长沙都市圈物流信息服务中心。三是加强长沙都市圈核心区城际干道网、城际绿道网、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环线等建设,推动长株潭沿江风光带无缝对接。打造长沙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株洲通用航空机场和长株潭组合港。提升区域协调能力,强化市场主体功能,改善物流服务环境,提高物流服务效率。

(二)长沙都市圈产业布局协同发展

一是依托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发挥长沙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长沙都市圈物流一体化。二是引领高附加值的高端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建链、强链、延链、补链,着力打造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全可靠计算机和集成电路、新材料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医药、汽车、食品、节能环保、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文化创意、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三)长沙都市圈物流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独特的产业资源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集聚和高效流动,强化物流产业资源与供应链优化整合。二是推进物流产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推进物流要素流动、信息互联、标准协同等合作机制建设,形成物流要素自由流动的保障优势、集聚发展优势、投资环境优势等,不断优化物流发展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而发挥骨干企业网络化经营优势,推动长沙都市圈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优化完善,提升长沙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助力长沙成为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七、结论

打造国家物流枢纽为长沙市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对于提升长沙都市圈的定位、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长沙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具有良好的基础,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必须科学谋划,加快提升枢纽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打造全球供应链生态圈,大力培育枢纽产业体系。要以长沙都市圈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促进物流要素自由流动,努力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动综合枢纽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变。

猜你喜欢
枢纽都市长沙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长沙之旅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我眼中的长沙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