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

2019-01-03 09:05储著斌
关键词:公民文明意识

储著斌

(江汉大学 武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018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会议上得以全面系统阐释[1]。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适应性变革或渐进性变革,而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就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既涉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层面上绿色制度的构建和绿色行动的推进,又涉及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层面上绿色理念的确立[2]249。这一革命性变革的实现,一方面需要依靠制度和法治,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这就是习近平一再强调的“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问题。学界认为公民环境意识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和社会绿色环境建设管理的基础,遵循“顺从—征服—尊重”的思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展开伦理梳理[3],并就提升公民环境意识、培育生态公民的具体路径开展研究;认识到公民作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其主体意识提升对于推进环境治理共享共治,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革新公民生态意识与约束公民生态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具有重要意义[4]。美丽中国呼唤全民行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既指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层面的革命性变革,又直接指向公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变革的实现。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溯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总结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不断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大部署,这成为新时代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吉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关系文明兴衰、人民福祉的发展理念;2017年5月,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初步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2017年8月,习近平就塞罕坝精神及其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彰显了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指导思想;2018年5月,习近平总结马克思的丰功伟绩时强调,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5];同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作《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党艰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集大成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结晶,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论述,结合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生态环境保护,历来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的举措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国策上纳入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容,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吸纳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国际上倡导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都不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结了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一是环境容量有限,二是生态系统脆弱,三是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四是地区间不平衡加剧。基于此,他“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5]。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期”与“窗口期”,“攻坚期”彰显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必要性,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窗口期”彰显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可能性。随着国力大幅增强,我们现在有条件有能力来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5]。新时代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5]。在此情况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

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论述,总结了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生态环保实践的经验教训。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出发,习近平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迅猛发展打破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总结。2016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他着重分析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西方国家工业化以来发生的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针对西方制度下生态建设的惨痛教训,引导我们要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6]13。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的大国生态责任担当。强化公民环境意识,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智慧实现了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就正面的经验而言,在观念上,“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5],“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等“朴质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6]6。传统生态文化智慧中的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6]11-12。习近平还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传统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在制度上,“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制定政策法令”[5]。就负面的教训而言,习近平精辟指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如此。他就我国古代楼兰文明的湮没、唐代中叶以来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的事实,总结了我国古代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经济衰落的惨痛教训。基于此,习近平告诫我们:历史的深刻教训“不能再在我们手上重犯!”[6]13

二、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的丰富内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习近平强调,优美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当务之急就是认真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努力培养造就适应绿色理念、践行绿色制度、开展绿色行动的新时代公民,实现全体人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问题导向上,习近平强调我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要对奢侈浪费等行为进行节制。在国家层面,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反映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就是“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6]119。在社会层面,习近平观察到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纵欲而无节制”[6]118,这也成为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问题导向之一。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严肃指出这种所谓的“人生价值”与奢侈炫耀:“住上大别墅、开上豪华车,一掷千金,醉生梦死”;他以“三个越来越多”痛斥“土豪式”的奢侈浪费:“越来越多的大排量高档汽车,越来越多的高档饭店、豪华会馆、洗浴中心,越来越多的大吃大喝、杯盘狼藉”;严厉批判以“五个大”(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大剧院、大灯光等)为代表的某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过程中的浪费无度与热衷建设[6]118。为此,习近平提出需要进一步强化公民环境意识。

二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精神动力上,习近平强调要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习近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古为今用地提出要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精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目的在于“让大地山川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6]120。在主体上,一如既往地强调全民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6]121,每个人既是建设者又是享有者。另一方面,习近平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出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任务。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以自己的卓越贡献生动注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将他们的实践凝练为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塞罕坝精神[7]397,并希望全党全社会都能够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三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方式方法上,习近平不仅正面阐述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而且重视负面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意义。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讲,“我对生态环境保护始终高度关注,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格外警惕,近年来多次就此作出批示,要求整改查处”[6]109。仅以习近平在公开讲话中提及的批示就包括:2016年8月,他在青海考察时谈到曾对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的破坏性开采作出了批示[6]109;2017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历数的批示涉及到至少7起具有代表性、影响恶劣的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典型事件,要求严肃查处[6]15。2018年7月以来,“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备受社会关注,习近平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秦岭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先后作出六次重要批示指示。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如果不严肃查处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这些负面典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就是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不负责任”[6]15。习近平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既“抓紧”又“紧抓”的工作方法对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意义重大。

四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具体内容上,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总体来讲,就是要“切实增强生态意识”[6]115,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也就是习近平提出的“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问题[5]。具体而言,习近平关注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要求;要求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注重“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7]500-501,“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6]116。他尤其关注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要实现知行合一,要求青少年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绿护绿的意识,“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实践者”[6]121。总之,“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8]396。

五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主体对象上,习近平强调重视青少年、领导干部等群体的作用发挥。习近平强调每个人既是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教育者,又是开展生态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对象。因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保护者,没有旁观者;只有建设者,没有局外人;只有受益者,没有批评家,所有公民都不能“只做不说、置身事外”[5]。第一,重视青少年的作用。少年儿童要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这方面发挥小主人作用”[6]116,“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6]120。第二,重视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6]117,“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在全社会宣传新发展理念”[6]120。

六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现实路径上,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一,提高生态文明意识[6]116。具体而言,要把包括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在内的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国民教育和各类教育培训要彰显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也要突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6]122。第二,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习近平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观,要求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生产生活中积极采用节能、节水产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推广绿色低碳出行[6]122。第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将公民环保行为的性质不再限于道德义务,而是兼具法律义务的性质。以植树为例,习近平强调,“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6]117,“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6]121。

七是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目标导向上,习近平强调要将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公民自觉行动。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5]这里的“实际行动”,既包括公民作为“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也包括公民作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者。建设美丽中国,既需要中央自上而下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安排,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开展全民行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强大合力。注重激发公民有序参与的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的格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9]。

三、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之一,集中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理论思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形成“绿色理念——绿色制度——绿色行动”的逻辑闭环。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绿色理念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绿色理念,成为新时代公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绿色制度,就是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绿色行动,就是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是贯彻绿色理念、构建绿色制度、推进绿色行动的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公民环境意识的养成与强化无疑是先导。公民环境意识,既涉及全社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又直接关联公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公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层面的具体化;是绿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与完善的思想前提,是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观念基础。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这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11]330,这里的“深刻变革”就体现了变革的革命性;同时,必须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将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作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点任务之一[11]338。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是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基石。习近平强调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大价值,他立足唯物史观,提出人民“也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这一重要论断[5]。十八大以来,他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指出,“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6]115。他呼吁广大市民要珍爱城市环境,身体力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达至 “更加清洁、更加美丽、更加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6]115;他尤其强调节约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市,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要自觉行动[6]116。习近平重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全民行动,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6]119;重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自觉行动,“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从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做起,身体力行”[6]119;重视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久久为功,他倡导“每人植几棵,每年植几片”,驰而不息,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祖国大地绿色就会不断多起来,山川面貌就会不断美起来,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不断高起来”[6]122。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分项”。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这进一步彰显了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重大价值。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而言,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党的使命宗旨,具有政治属性,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又关系国计民生,具有社会属性,成为一项重大社会问题[5]。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然推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变革;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之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兼具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更为凸显。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言,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彰显中国的大国责任。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的“中国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不然就“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5]。在此意义上,迫切需要强化公民环境意识。

总之,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民环境意识的培育与强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个体内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促成一般公民向生态公民的转化,通过观念自觉和外在培育促进公民环境意识群体的逐渐生成。在深刻的哲学反思基础上,强调良好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的确立与教育启蒙,开展承载生态文明理念的技术指导与社会实践[12]。就实践而言,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这既是一种环境治理的智慧,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更意味着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培育中的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公民文明意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