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

2019-01-03 09:05刘海霞胡晓燕
关键词:绿水青山文明人类

刘海霞,胡晓燕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以下简称“两山论”)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引领着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两山论”指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生态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我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两山论”对于有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两山论”的理论内涵

“两山论”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渗透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全过程,彰显了严谨的辩证思维、合理的价值取向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概括出来其具体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两山论”的根本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坚持“两山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自然面前,人类不是所有者,而是使用者,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就内在包含了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绿色观念。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的前提,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不能忽视自然规律,企图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当前,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积极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要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同时,需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努力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两山论”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意蕴。“两山论”致力于将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代际价值以及代内价值实现有机统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力求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其本质就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人与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该积极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任务,这些任务就包括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体制、生态行为现代化的价值诉求。

(二)“两山论”的根本遵循:坚持“两山论”的理念

首先,坚持“两山论”的理念,“应当不断以优美生态集聚生产要素”[2],努力将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坚持“两山论”的理念是正确处理“两山关系”的根本逻辑遵循,协调“两山关系”离不开思维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积极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并将其作为践行“两山论”理念的必然要求,努力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努力做到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舍弃经济社会发展的缘木求鱼,而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竭泽而渔,而是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和谐共生,实现以发展推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正确处理“两山关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效集聚人才、技术、投资等生产要素,充分展现良好生态环境的绿色吸引力。其次,坚持“两山论”的理念,应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两山论”的重要论断正确阐释了协调经济和环境、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关键点,即在协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使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其实,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间接的生产要素,提供潜在的经济发展基础,更是直接的生产要素,直接推进经济的发展。要积极转变忽视生态环境的错误理念和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帮助人们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连续不断的“绿色银行”。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两山论”的合理内核: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

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两山论”则指明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即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首先,实现生态经济化。实现生态经济化需要“将‘绿水青山’的价值资产化”[3]。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同,绿水青山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能够为人们提供高额的收益,所以可以把绿水青山作为资产进行管理。这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资源的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情,在开发利用、保护和再生产过程中,积极遵循经济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在把“绿水青山”实现价值资产化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发展相关的内生外联产业。要积极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关的生态旅游、生态养老等内生产业,对这些内生产业进行有效规划,积极利用生态环保型技术,有效控制产业的生产规模。积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合理经营,这将成为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也可以发展由“绿水青山”派生和延伸的相关的服务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外联产业。其次,实现经济生态化。践行“两山论”的有效途径除了实现生态经济化,还需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尤其针对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产业,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实行经济生态化需要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绿色、循环的生产方式。在传统产业中因为资源消耗大,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而出现落后产能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技创新,因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有效助力经济生态化。实现经济生态化除了依靠科技创新以外,还需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强调“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4]。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有效推进经济生态化。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积极建立绿色的产业结构。从供给方面着手,努力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生态化要将“绿水青山”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将“绿水青山”与同样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内容一起,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两山论”的突破口: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

“两山关系”包含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系统协调“两山关系”刻不容缓。正确处理“两山关系”需要从思维方式上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协调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性,从而更好地解决主体孤岛性以及客体碎片化等问题。有效协调“两山关系”需要系统整合生态治理的客体,根据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积极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整体考察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个要素。生态环境作为内生性的客体,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出发,积极整合生态环境治理的客体,有效解决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客体人为碎片化的问题。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5],治理生态环境需要积极遵循自然规律,一旦只顾田、水、树一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最终将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对于山水林田湖草要求改变过去单一要素的保护修复状态,采取多要素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修复方式。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治理生态环境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理,有效协调各个主体和客体,才能更好的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

(五)“两山论”的重要保障:完善保护机制和责任机制

“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绿色化”[6]。“两山论”的重要保障需要积极完善保护机制和责任机制。首先,完善保护机制,更好的保护绿水青山。要有效监督和管理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对于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要搭建相关的生态监测网络,从而做到对自然保护区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对于其他区域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综合管理。“统筹自然资源保护监管、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进行综合管理、统一监管和行政执法”[7],最终完成要素、职能以及手段的综合。强化“三线一单”的应用,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的空间管理。对于生态空间的划定要充分考虑生态功能、面积和性质等因素,严守生态保护的红线,形成更好的空间约束。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明确环境质量的底线,加大力度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强度,逐步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自然资源,在不断提高利用效率的目标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注重从空间布局、资源开发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管理。其次,完善责任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绿水青山。有效落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保护责任,并且明确列出相关的环境保护清单,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办法落细落实,积极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之中。根据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对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积极开展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督查机制,将环境保护督查的范围覆盖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需要明确企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积极构建企业的环境信用制度,要加快社会信用的体系建设,督促企业积极履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促使企业积极遵守法律法规,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公众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者,需要积极履行保护绿水青山的责任。要努力拓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倡导公众对于政府、企业主体的环境保护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和企业要及时公开环境的相关信息,有效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积极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机制,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落实“两山论”的关键问题

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能有效地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掌握“两山论”理论内涵,落实“两山论”的关键在于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掌握“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之间的度等。

(一)有效转变思想观念

“两山论”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指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重视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不能掩盖问题。当前,在地方中出现了片面强调GDP增长而忽视了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顾民众的身体健康的现象。为此,我国出台了史上最严的有关生态的法律,即新的《环境保护法》以及一系列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而且在全国进行了相关的环境督查,促使人们有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树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念,有效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当前实施的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在发展规划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并且将其作为政府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对于政府中有关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帮助政府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的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广大民众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针对当前民众中出现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恩格斯强调,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就在于能够正确认识并有效利用规律。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离不开群众的参与,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宣传教育的形式帮助人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能有效解决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

(二)正确把握“度”

习近平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金山银山虽然很重要,但是金山银山不能代替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成为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在提高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同时,为广大民众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极端就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意识到“度”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正确认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度,积极贯彻落实“两山论”的正确思想,有助于帮助人们正确把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提升生态文明的水平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两山论”的当代价值

“两山论”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下,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体制改革、可持续发展等时代主题。“两山论”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两山论”释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充分考虑自然的环境承载力,积极遵守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两山论”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都做出了明确的回应,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两山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互促进,“两山论”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首先,“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8],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包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在反对为了盲目追求经济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同时,也反对只为了保护环境而阻碍经济发展的行为。要学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其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准则。“绿水青山是人的生存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9]。绿水青山能够给人类带来金山银山,但是一旦绿水青山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自然界惩罚人类的结果就是使人类的所得全都消失。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有些伤害也是永久性的,无法重新恢复,使人类从此失去了自身破坏的资源。恩格斯曾经指出“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10],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各个文明时期,都离不开自然界,一旦离开了自然界就不可能有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在生态文明时期生态环境对人们的发展进步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人们需要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人们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总之,“两山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基本准则,释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两山论”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党的重要着力点在于赢得民心民意以及汇集民智民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在于不断增加的民众的支持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1]。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谋民生的利,解民生的忧。习近平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为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人类的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共享性。“两山论”深刻地指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密切联系,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就在于积极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福祉,政府作为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要积极维护环境的公平与正义。“两山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充分肯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环境质量影响民生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打赢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以及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生的福祉以及一个民族的未来,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就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福祉和民生福祉。“两山论”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民生为公共福祉,把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努力追求人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展现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发展需求。

(三)“两山论”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开始共同努力,追求共同利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山论”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首先,美丽中国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出发,山水林田湖草成为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美,还需要构建友好和谐的社会美。建成美丽中国,能够为中华儿女提供美好的精神家园,使其成为世界各国为之向往之地。其次,“美丽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12]。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模式,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随着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采取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合作共赢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合作共赢,在追求本国发展的同时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实现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两山论”深刻精辟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明生态环境具有普适性、普惠性,追求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式发展。“两山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美丽中国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两山论”以美丽中国为重要纽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这成为我国取得国际认可,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文明人类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绿水青山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