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美林
(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北京100009)
本文为《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系列论文①的第三篇,主要是对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卷三部分佚文进行考订,总计二十九条,体例仍一前篇。
1.长沙郡有贾谊所穿井,旁局脚石床,一床可容人坐,其形古制,传云谊所坐床也。(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七〇六,麓山精舍辑本《荆州记》卷三②)
按:据文义,“人”前脱“一”字。《太平御览》原文为“一床可容一人坐”。清华希闵《广事类赋》:“湘州南寺有贾谊所穿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容一人坐,形制甚古,相传谊所坐床也。”③清张英《渊鉴类函》:“湘州南寺贾谊所穿井,井旁有局脚石床,可容一人坐,形制甚古,相传谊所坐也。”④
2.《湘州记》曰州故大城内有陶侃庙,地是贾谊故宅,谊特种甘,犹有存者。(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六六)
按:此为陈氏注语。据文义,“特”当作“时”。《御览》原文作“时”。宋晁载之《续谈助》:“谊宅今为陶侃庙,时种甘,犹有存者。出庾穆之《湘州记》。”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元胡古愚《树艺篇·果部》卷七、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三、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六五均作“时”。宋吴淑《事类赋》卷二七作“尝”,亦通。
3.盛弘之《荆州记》曰:“巴陵县僧寺床下忽生一木,不旬日势凌轩栋。道人移居避之,木即长遟,但极晚香。有西域僧见之,曰娑罗树也。彼僧所憇之荫,常著花。至元嘉十二年,忽生一花,状如芙蓉。”(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六一)
按:《御览》原文为“元嘉十一年”,即公元434 年,元嘉乃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一、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三、清高士奇《扈从西巡日录·娑罗树》、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八〇、清佚名《清凉山志》卷一九、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四三均作“元嘉十一年”。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作“永嘉四年”:“梁伍安贫《武陵记》云:巴陵郡西有寺,寺房廊林下忽有树生,众僧移屋避之,晚更滋茂,莫有认者。外国沙门云是波罗蜜树,常着花,细白。永嘉四年,忽生一花,状似芙蓉。”⑥永嘉为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永嘉四年即公元310 年。
4.长沙湘乡连水边有石鱼,形若鲤,相重沓,如云母,炙之作鱼腥。(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三六)
“湘乡”,《御览》原文作“湖乡”,误。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浮湘)亭在湘乡涟水西南,郭天门司马建,今毁。”⑩
5.《郡国志》云:“湘水边有木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丈,阔十里,石色黑而重迭,毎发一重则有自然鱼形,女人多刻画为戏,长数寸,烧之,鱼膏腥。”(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五)
按:“木鱼山”当作“石鱼山”。《御览》原文为“水鱼山”。二者皆误。《御览》卷四三则因《水经注》作“石鱼山”:“《水经注》曰:石鱼山,本名立石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有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五、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五九皆因《水经注》作“石鱼山”。三者记载皆因《水经注》而来,则以《水经注》记载为是。
6.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毎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三九)
按:“菌”当作“囷”,意为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御览》原文为“囷”。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石囷峰有二石,形圆,中有石室,在幽谷之上,采药人尝闻室中有诵经之声,又有石乳,得饵之,长生。或云石囷附石廪峰,东有太清观,基在玉清观之东北,今无考,据有基址,旧有庵宇。”11明龚黄《六岳登临志》:“石囷在山后,中有二石,形圆如囷,在幽谷中。《六帖》云衡山三峰,最秀一曰紫盖,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二日石囷,下有石室。三日芙蓉,上有飞泉如练。”12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清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八、唐骆宾王《骆丞集》卷四、唐徐坚《初学记》卷五、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八、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二、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九、清吴士鉴《晋书斠注》卷九四、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七、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二均作“囷”。
7.……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余里,古老相传言有未登其峰者。(辑录于《水经注·湘水注》)
按:此为陈氏注语。据文义,“有未”当作“未有”。《水经注》原文为“未有”。明周圣楷《楚宝》卷三七、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七〇、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五、清许鸿盘《方舆考证》卷六二、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九均作“未有”。
8.桂阳郡有国水,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青且清,暖处白且浊。(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九)
按:“国水”当作“圆水”。圆水,水名,位于湖南郴州。《御览》原文为“圆水”。明陈耀文《天中记》:“郴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水白且浊。”13明胡汉《(万历)郴州志》:“郴阳郡有圆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清且绿,暖处白且浊。吾郡圆泉水外别无圆水,水今无,此异岂水脉今与昔不同邪?”14清来集之《倘湖樵书》:“冷暖泉。《水经注》含洭县南湘陂村有圆水,圆广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水白且浊。玄素既殊,温凉亦异。”15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圆泉在州南十五里,一名除泉。《水经注》:除泉水出郴县南湘陂村,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水白且浊。元素既殊,凉暖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16明周圣楷《楚宝》卷三八、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八、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末均作“圆”。
9.桂阳郡西南五十里有万岁山,有石室钟乳,山上悉生灵寿木。(辑录于《艺文类聚》卷七)
按:据文义,“室”后脱“出”字。《御览》卷六七作“有石室出钟乳”。
10.桂阳郡界有温泉,其下流有田,恒资以浸灌,常十二月种,至明年三月新榖便登,温液所州,正可数亩,过此水气辄冷,不复生苗。(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八二一)
按:据文义,“州”当作“周”,圈子之意。音似误。《御览》原文作“周”。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五五亦作“周”。元安止斋《详明算法》:“今有圆仓一所,周二丈四尺,高一丈,积米几何?”17清赵一清《水经注释》:“陂在泚阳县五十里,盖地百顷,其所周溉田万顷。”18
11.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同壅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随方所其,信若符刻。(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一)
按:据文义,“偏”当作“徧”,通“遍”,普遍之意。“偏”后脱“降”或“应”字。“其”当作“祈”,此处作“祈雨”之意。《御览》原文为:“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宋李昉《太平广记》:“耒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19明杨佩《(嘉靖)衡州府志》:“雨濑滩在县西南耒水中。《荆州记》:岁早百姓壅塞之,则雨。若一乡独壅,雨亦偏应。”20明陈耀文《天中记》:“来阳县有雨濑。此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偏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21“降应”二字衍其一。“来”误。清许鸿盘《方舆考证》:“耒阳有雨溂。时旱,百姓共壅塞之,甘雨普降。若一邑独壅,雨亦徧降。应随方所其,信若符刻。”22“溂”误。
12.桂阳耒阳县有雨濑,毎县,百姓共壅之,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东有博望滩,张骞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滩下接鱼复县界,有羊肠虎臂滩,阳亮为益州,至此复没,人至今犹名为使君滩。(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九)
按:据文义,“每县”后脱“旱”字;“复”当作“覆”;“阳亮”当作“杨亮”。《御览》原文为:“桂阳耒阳县有两濑,毎县旱,百姓共壅之,甘雨普降。若一乡独壅,雨亦徧应。东有博望滩,张骞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滩下接鱼复县界,有羊肠虎臂濑,阳亮为益州,至此覆没,人至今犹名为使君滩。”“两”及后一“濑”误。清陈祥裔《蜀都碎事》:“使君滩在夔州府之云阳县治东大江中,昔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张骞奉使西域,于此舟覆,亦名博望滩。”23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使君滩,《寰宇记》在县东二里,《类书》在云阳县西。晋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波澜为静,蜀人至今犹名使君滩。张骞奉使西域,于此覆舟,亦名博望滩。”2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三、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卷一三、唐徐坚《初学记》卷六、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二三、清杨伦《杜诗镜铨》卷九、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一四均作“杨亮”。杨亮,东晋人,曾任梁州刺史。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坚以其弟广为益州刺史,晋梁州刺史杨亮帅众五万伐蜀。”25
13.枣阳县百许步蔡伦宅,其中具存。其傍有池,即名蔡子池。伦,汉顺帝时人,始以鱼网造纸,县人今犹多能作纸,盖伦之遗业也。(辑录于《初学记》卷二一、《太平御览》卷六〇五。案据郦注确是耒阳,云枣阳者误也。)
按:“枣阳”当作“耒阳”。《初学记》及《御览》原文均误。明李贤《明一统志》:“蔡伦宅在耒阳县治西南,内有蔡子池。”26汉刘珍《东观汉记》:“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为中常侍,有才学。”27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耒阳县北黄门蔡伦宅,则伦桂阳耒阳人。”28
14.《湘州记》曰枣阳县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田,云是伦臼纸田。(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七六二)
按:此为陈氏注语。“田”当作“臼”。《御览》原文为:“枣阳县有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舂纸臼。”宋杨侃《两汉博闻》:“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石臼,云是伦舂纸臼也。”29明陆应阳《广舆记》:“蔡伦宅,耒阳内,有蔡子池,池南一石臼,即伦春纸处。”30“春”误。
15.《南康记》曰空山上有平湖,湖中有艑,底在浮湖中,动揺便起风雨。(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六)
按:据文义,“在浮”当作“浮在”。《御览》原文为“浮在”。明陈禹谟《骈志》:“南康有平湖,湖中艑,底浮在湖中,动揺便起风雨。”31
16.临贺郡有郡石,上有磨刀斧迹,春夏明净,秋冬芜秽,云是雷磨石。(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二)
按:“郡石”当作“青石”,意为青色的岩石。《御览》原文为“青石”。宋吴淑《事类赋》:“临贺有青石,上有磨刀斧迹,春夏明净,秋冬芜秽,云是雷公磨刀。”32清袁翼《邃怀堂全集·骈文笺注》:“临贺郡有青石,上有磨刀迹,春夏明净,秋冬芜秽。”3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一、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三、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八、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六、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六、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一〇〇均作“青石”。
17.孟奥《北征记》曰临贺有石,方十二丈,有磨刀斧迹,春夏常明净,其迹甚新,秋冬则芜秽,故为雷公磨石。(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三)
按:此为陈氏注语。“十二”当作“二”;“芜”当作“苔”。《御览》原文为“二”、“苔”。清梁章巨《农候杂占》:“临贺有石,方二丈,有磨刀斧迹,春秋常明净,秋冬则苔秽,名雷公磨石。见孟奥《北征记》。”34宋吴淑《事类赋》卷三、清金鉷《(雍正)广西通志》卷一四、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八均作“二”、“苔”。
18.临贺冬山中有大竹数十围,高亦数十丈,有小竹生其旁,皆四五围……(辑录于《艺文类聚》卷八九)
按:据文义,“冬”当作“东”,音似误。《类聚》原文亦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临贺谢休县东山有大竹数十围,长数丈,有小竹生旁,皆四五赤围。”35“赤”当作“尺”。明董斯张《广博物志》:“临贺谢休县东山有大竹数十围,长数丈,有小竹生帝,皆四五尺围。”36“帝”当作“旁”。清汪森《粤西丛载》:“临贺东山中有大竹数十围,高亦数十丈,有小竹生其旁,皆四五围。”37清陈廷敬《御选唐诗》卷一三、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八二、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三四、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四一七、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九七均作“东”。
19.临贺冯乘县东五里有故县庙,相传汉淮南王安被诛,其子奔迹来至,一夜忽化为石人,当县门而立,百姓怪而观之,其迫察者手足无浥烂。(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二)
按:据文义,“迹”当作“迸”;“无”后脱“不”。《御览》原文作“迹”,有“不”。明陈耀文《天中记》:“冯乘县东五里有故县庙,相传淮南王安汉被诛,其子奔迸来至,一夜忽化为石人,当县门而立,百姓怪而观之,其迫察者手足无不疮烂。”38明董斯张《广博物志》:“临贺冯乘县东五里有故县庙,相传汉淮南王安被诛,其子奔迹来至,一夜忽化为石人,当门而立,百姓怪而观之,其迫察者手足皆浥烂。”39“迹”亦误。相较之下,陈氏辑文引自《广博物志》可能性更大。
20. 凭乘县有秦山,孙雄未称尊号之日,北山夜忽有声如雷,因发穴洞,其间可六七里,其中有石,采之,文有石柱、石鼓、石弹丸,郡言上之权,以为祥瑞。(辑录于《北堂书钞》卷一五八)
按:据文义,“凭”当作“冯”。“未”当作“僭”。“北”当作“此”。“文”当作“又”。“言上”当作“上言”。明陈耀文《天中记》:“冯乘县有秦山,孙权僣称尊号之时,此山夜忽有声如雷,因发洞穴,其间可六七里,其中石有文,采,又有石柱、石鼓、石弹丸,郡上言之权,以为祥瑞。”40“僣”当作“僭”。“石有文”当作“有石文”。“采”后脱“之”。冯乘县,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临贺郡。临贺、冯乘、富川、封阳、谢沐、兴安、宁新、开建、抚宁。”4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吴黄武五年,割苍梧郡封阳、临贺、冯乘、富川、荡山、桂岭等六县为临贺郡。陈因之。”42
21.凭乘县有歌父山,相传云老父少不娶妻,而善于讴歌。年八十余,病将终命,乡里六七人举上穴中。邻人辞归,老父歌而送之,声振林蒲,响遏行云。(辑录于《北堂书钞》卷一五八)
按:“蒲”当作“木”。《北堂书钞》原文为“蒲”。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七三、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末、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六均作“木”。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43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22.临贺兴安县东去郡八十里县水边有平石,其上有石栉,俗云越王渡江而堕干此。(辑录于《北堂书钞》卷一三六)
按:据文义,“干”当作“于”。《书钞》原文为“于”。
23.始安群山坎中有弹丸,因以名弹丸山。(辑录于《北堂书钞》卷一二四)
按:据文义,“群”当作“郡”。《书钞》原文亦误。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四〇、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二五均作“郡”。
24.《南康记》曰秦始皇略定杨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第一寒上岭,即南康大庾岭是;第二骑田岭,今桂阳郡腊岭是;第三都庞岭,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第四岭者,亦江华郡白芒岭;第五越岭,即零陵郡南临源岭是也。(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四)
按:“杨”当作“扬”;“寒上岭”当作“塞上岭”;“岭者”当作“甿渚岭”;“越岭”当作“越城岭”。“扬越”,春秋时泛称“百越”,战国时称“扬越”,大致包括今两广、两湖及江西部分地方。唐杜佑《通典》:“秦始皇略定扬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塞上岭一也,今南康郡大庾岭是;骑田岭二也,今桂阳郡腊岭是;都庞岭三也,今江华郡永明岭是;甿渚岭四也,亦江华界白芒岭是;越城岭五也,今始安郡北零陵郡南临源岭是。”44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秦始皇略定扬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塞上岭一也,骑归岭二也,都庞岭三也,畧绪岭四也,越城岭五也。”45“骑归岭”、“畧绪岭”误。清傅泽洪《行水金鉴》:“五岭,大庾最东,为第一岭,在扬域,余皆属荆;第二骑田岭,在郴州南;第三都庞岭,在衡州府蓝山县南;第四萌渚岭,在永州府江华县南;第五越城岭,在桂林府兴安县北,五岭之最西岭也。”46“萌渚岭”误。
25. ……水出南康县凉熟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辑录于《水经注·溱水注》)
按:“熟”当作“热”。《水经注》原文为“热”。凉热山,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粤有五岭,大庾在最东,故称东峤……松声随流,波涛四起。一岭南北,顿殊凉燠矣。故又称凉热山。”47清方浚颐《二知轩诗钞》:“颛顼令下南越都,山头岂容凉热殊。(庾岭一名凉热山)”48唐李商隐《樊南文集补编》卷一、清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卷一三、清王谟《江西考古录》卷四等均作“凉热山”。
26.平乐县有山临水,岩间有两日,如人眼,极大,瞳子白黑分明,为目岩。(辑录于《艺文类聚》卷六、《太平御览》卷五四)
按:据文义,“日”当作“目”。《类聚》、《御览》原文为“目”。晋陶潜《搜神后记》:“平乐县有山临水,岩间有两目,如人眼,极大,瞳子白黑分明,名为目岩。”4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平乐县西南数十里有山,其岩间有两目,如人眼,极大,瞳子黑白分明,因为目岩山。”50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〇七、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八四、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五、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八均作“目”。
27.始兴含洭县有滃水,下流有圣鼓,横在床则。上下船人刺篙,有撞之者,皆得疟病。(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七四三)
按:“床则”当作“川侧”。《御览》原文为“川侧”,语义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鼓杖即阳山之鼓杖也,横在川侧,虽冲波所激,未尝移动,百鸟翔鸣,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辄有疟疾。”5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〇、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〇七、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四、清欧樾华《(同治)韶州府志》卷一三、清阮元《(道光)广东通志》卷一〇四、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六四、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五二均作“川侧”。
28.始兴郡山阳县有豫章木,本径可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鼓颡成,忽自奔逸,北至山阳。(辑录于《初学记》卷一六、《太平御览》卷五八二。案“北至山阳”,《御览》作“北至桂”。考吴淑《事类赋》,云:“颡成,忽奔逸,北至桂阳,因名圣鼓城。”)
按:据文义,“始兴郡山阳县”当作“始兴郡阳山县”。《初学记》、《御览》原文及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三为“始兴郡阳山县”。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始兴郡。曲江、桂阳、仁化、阳山、令阶、含洭、灵溪、中宿、浈阳、始兴。”52
“北至山阳”当作“北至桂阳”。除《御览》、《事类赋》外,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三、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二三六、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均作“北至桂阳”。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始兴郡阳岀县有豫章木,木径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奔逸,北至桂阳。”53“阳出县”误。又有“北至洛阳”记载。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三:“始兴郡阳山县有豫章木,径可二丈,名为圣木。秦时伐此木为鼓颡,颡成,忽奔逸,北至洛阳。”与卷二三六记载不一致。此说误。始兴郡并无洛阳县,亦非河南之洛阳。依地理位置来讲,桂阳在阳山之北,则应为“北至桂阳”。
29.王韶之《始兴记》云,息于临武,遂洛阳,因名圣鼓城,今在临武。(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八二)
按:此为陈氏注语。“遂洛阳”当作“遂之桂阳”;“之”通“至”。隋杜公瞻《编珠》:“王韶之《始兴记》曰,秦凿阳山、桂阳县阁下鼓,便自奔逸,息于临武,遂之洛阳,因名圣鼓,今临武有圣鼓城。”54宋陈旸《乐书》:“王韶之《始兴记》‘息于临武,遂之洛阳,因名圣鼓城。’”55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六、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宋吴淑《事类赋》卷一二、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七、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六三等均作“之洛阳”,皆误。阳山县距河南洛阳约千公里,“息于临武”不合情理。依地理位置来讲,临武县北临桂阳县,南接阳山县,自南向北当作:“息于临武,遂之桂阳。”
注释:
①关于论文撰写缘起,参见拙文《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一》,《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年第2 期,第45-51 页。《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二》,《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年第3 期,第71-77 页。
②本文列举陈氏所辑录佚文均属于麓山精舍辑刻本《荆州记》卷三内容。
③(清)华希闵:《广事类赋》卷二八,清乾隆二十九年华希闵刻本。
④(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七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晁载之:《续谈助》卷四,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⑥(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⑧(明)杨林:《(嘉靖)长沙府志》卷五,明嘉靖刻本。
⑨(清)王夫之:《姜斋诗文集》卷一五〇,四部丛刊景船山遗书本。
⑩(清)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三四,清道光二十三年邓氏南邨草堂刻本。
11(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宋刻本。
12(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二,明钞本。
13(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明)胡汉:《(万历)郴州志》卷七,明万历刻本。
15(清)来集之:《倘湖樵书》卷一一,清康熙倘湖小筑刻本。
16(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七七,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17(元)安止斋:《详明算法》卷下,清钞本。
18(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三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七四,民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
20(明)杨佩:《(嘉靖)衡州府志》卷二,明嘉靖刻本。
21(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清)许鸿盘:《方舆考证》卷六二,清济宁潘氏华鉴阁本。
23(清)陈祥裔:《蜀都碎事》卷一,清康熙漱雪轩刻本。
24(清)黄廷桂:《(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卷四二,明万历刻本。
26(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六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汉)刘珍:《东观汉记》卷二〇,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8(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后汉书》七八,民国王氏虚受堂刻本。
29(宋)杨侃:《两汉博闻》卷一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明)陆应阳:《广舆记》卷一五,清康熙刻本。
31(明)陈禹谟:《骈志》卷一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宋)吴淑:《事类赋》卷七,宋绍兴十六年刻本。
33(清)袁翼:《邃怀堂全集·骈文笺注》卷一〇,清光绪十四年袁镇嵩刻本。
34(清)梁章巨:《农候杂占》卷二,清同治二思堂丛书本。
35(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36(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清)汪森:《粤西丛载》卷二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 40(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 52(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一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4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景宋本。
43(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卷五,四部丛刊景北宋本。
44(唐)杜佑:《通典》卷一八四,清武英殿刻本。
45(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八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四,清康熙水天阁刻本。
48(清)方浚颐:《二知轩诗钞》卷一一,清同治五年刻本。
49(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二,明津逮秘书本。
5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古逸丛书景宋本。
5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53(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四,明天启二年刻本。
54(隋)杜公瞻:《编珠》卷二,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
55(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