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

2019-01-03 12:10范文姝
记者观察 2018年20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苏联民众

文 / 范文姝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它集中体现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留下了严重后患,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甚至出现“老人”政治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就成了首要任务。那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改革?改革前苏联的状况又怎样呢?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发展了68年的时间,这期间经历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时代,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权的体制,为苏联社会发展留下了严重后患;后来赫鲁晓夫上台平反错案,农业开荒,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1964年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执政,这一时期是苏联的停滞时期,政治思想趋于僵化,社会风气趋于颓废,干部老化,出现了病夫之国的局面。

从1982年11月到1985年3月,在短短数年间内送走了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总书记。对改革前苏联的研究,对于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动因,苏联改革前出现的问题,苏联的状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社会问题突出。这些问题来源于斯大林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致苏联的经济水平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动因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便担当中央总书记,而苏联经济当时遭受斯大林模式的约束,让经济始终停滞不前。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迅速扩大,其经济实力也难以支撑同美国争霸的军费开支。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维持苏联的大国地位,时代大潮让戈尔巴乔夫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打破当时的经济困局,戈氏推行了改革。苏联改革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戈尔巴乔夫本人,但改革实行过程并非其个人行为。改革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能够得到全面的实行,有其内在动因:一方面,改革得到苏联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改革之前,社会阶层便产生了分化,不同利益群体想利用改革的契机,获取自身利益;加之,国外资本主义势力想利用改革从内部打击破坏苏联,这些都支持了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

(一)苏联人民支持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执政期间推行改革,自他在1985年上台至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期间,大体上完成了两大关键工作:第一,构建了以他为首的实施改革理念的领导班子与核心队伍;第二,设立了尽快推进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与改革方针,同时获得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在这一阶段,因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改革方针慢慢变为将透明化与民主化作为旗帜,将政治体制革新作为关键点,初步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人道与民主的理念正是对于人的解放,是对人的思想、人的权利的解放。

(二)苏联社会各势力呼吁改革

这里提到的苏联社会各势力呼吁改革,主要指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苏联的官僚阶层以及民族主义势力。这些社会势力出于不同政治思想和利益思想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

首先是持不同政见者呼吁改革。在列宁执政时期,持不同政见者已经存在了,随着勃列日涅夫权力和地位的巩固,他开始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一切的打压方式,采用措施有逮捕和审判,以及驱逐不同政见者使其流亡海外。勃列日涅夫去世后,持不同政见者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进一步扩大了队伍。尽管所持的政治主张与利益各不相同,但都对斯大林模式的苏联体制提出质疑,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苏联传统的斯大林模式,与其政治主张相符。同样,改革可以使持不同政见者扩大自己的势力,提高自身所处的政治地位,所以他们也支持改革。

其次是苏联官僚特权阶层呼吁改革。官僚特权阶层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最终形成,他们主要由苏维埃中的高级官员组成,特点是人数多,掌握一定权力,利用权力谋私利。官僚特权阶层利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机会,使新旧体制转型混乱,毫无顾忌地聚敛国家钱财,快速致富。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分析

现在学术领域认为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之间的联系属于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但涉及苏联内部不同因素,还包含外部因素(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两方面因素彼此影响。内部因素属于主要的,外部因素属于次要的。苏联解体发生于上世纪80到90年代初,此阶段正是戈尔巴乔夫执政与推行改革的阶段。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之后提倡改革,并获得党内外民众的支持,但是改革的路线并没有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最后造成苏联解体。

(一)自由化思潮快速兴起与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政策的助推。20世纪80年代苏联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兴起,其原因是:苏联经过几十年发展,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是,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和指令性计划体制同时也存在严重弊端。这种弊端忽视市场调节,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遏制了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经济的发展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需求,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民主派的崛起。在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指导下的政治改革,为民主派的崛起和夺权提供了有利时机和条件。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大多数知识分子成为自由化思潮的拥护者,并形成一种政治组织。 1988年6月召开苏联全国第19次代表会议,决定突出民主的主调,抓紧时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迎合资本主义势力复辟的阶级要求,在自由选举中,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放弃党的领导权,以自由竞选、秘密投票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苏维埃权力机关,这正给民主派形成反苏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打入政权机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破坏经济发展。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不正确的路线对经济发展的常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使得经济生产不断下滑,导致民众生活艰难,信仰出现危机,社会基础出现动摇。在改革初期,便进行经济改革,尽管措施存在一些缺陷,但提倡运用科技成果、认同市场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以及拓展公司自主性范围等方面是比较正确的。苏共在主动实施政治透明化与民主化改革期间,经济改革不但未实现优化,还逐渐恶化。

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实施不正确的路线对经济改革条件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一是在实施超阶级的透明化与民主化过程中,强调民主化是经济改革动力,破坏了经济改革和生产稳定的政治环境。二是民主派将经济问题转变成政治斗争,民主派在选举中以激进改革面貌出现,批评政府经济改革的政策,使政府难以正常地进行工作,以图夺权。

四、经验教训

通过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我们更要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西方国家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该如何遏制等问题,由此汲取经验与教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本人认为有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首先,在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应当努力坚守无产阶级专政,向民众进行民主宣传与教育,这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苏联的演变表明,即便在国内已经将剥削阶级彻底消灭,但是依然有着一些敌视社会主义与推崇资本主义的思潮与力量,他们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演变为集团力量,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扶持之下,试图掌控政权,完成资本主义复辟的目的。其次,共产党应当维持对政权的领导,利用现实行动来展现纲领,变成广大民众利益的真正代表。由苏联演变来说,能不能坚持共产党领导这是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重点。如果坚持共产党领导,一是可以全方位理解马列主义原理,依据现实情况,持续创新,带领民众与敌对势力战斗,在经济建设方面持续获得发展,让民众的生活水平实现持续提升。二是党员应当自主抵制各种钱权诱惑,真正成为民众利益的代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立科学的政策,带领民众获得革命胜利。最后,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当中的指导地位,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视作国家指导思想,这会对发展社会主义起到相当显著的推动作用。由苏联演变历程可知,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意识形态上丧失了指导地位,便为资产阶级思潮泛滥创设了条件,造成消亡。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苏联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为赖莎而唱
圣诞礼物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