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崴
古汉语课程是汉语专业国际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汉语研修生的选修课程。较高的古代汉语综合素质是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学好古代汉语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汉语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并学习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医学、艺术等,能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在汉语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学习古代汉语之前,国际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已获得HSK 6级或以上证书,其中一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或因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古代汉语关系比较密切,学习动力很大,有些则不然。从学习成果来看,汉字文化圈的国际学生普遍优于欧美学生。欧美学生对古代汉语缺乏兴趣,大部分学生古代汉语学习难度较高。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国际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一直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难点。
有学者研究了国际学生古代汉语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教材,认为国际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应突出现代汉语能力的培养;国际学生古代汉语的教学应尽可能适当地降低要求和量化;国际学生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应该强调轻松、实用、兴趣和渐进,课文字数应该限制在200-300之间,篇数为20篇左右为宜,以神话传说、成语故事为主,语法应该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然使用的一些语法;教学方法宜采用学生试讲法、教师翻译法、诵读法、古今语言对比法等。
目前,古代汉语教学的内容仅涉及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的词汇和语法,删除了与现代汉语应用较少的大量教学内容,但过多的删减出现了如古代汉语常规教学中字词语法内容体系不复存在的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困难的问题,但是也出现了国际学生学习收获小、教师授课难度大的现象。事实上,上述问题在中国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寻求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国际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代汉语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非常庞杂,它涉及许多方面,如单词、词汇、语法、音韵、解释、文学、风格、文化等。任何一方面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学习与研究的专题,既自成体系又互相牵连,缺乏明晰的系统性,很难找到统一的“纲领”与连接的“纽带”。第二,部分古代汉语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越发显得枯燥、艰深、难以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缺乏实际应用的“场景”,“学”尚且困难,更加难以施“用”,这就容易使国际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下降。第三,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兴趣、起点与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很难找到适用于全体学生的关注点与突破口。比之现代汉语教学,古代汉语教学需要面对更多最基本的教育环节,如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应用环境、聚焦学习热点等。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教学目的有二:一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二是了解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单是“文言文”就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史书、辞书、经书、诗词等等,学生的兴趣可以是任何一大类或者大类之下任何一小类。字词语法的学习的确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环节,但是这些基础内容的讲授早已经被限定在几篇固定的文选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之间没有明确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桥梁和纽带是激发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的字词语法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但桥梁与纽带的建立无法单纯依靠教师灌输式的讲解,而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个性化、自由化的学习方式比之严肃刻板的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持久力。
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课堂教学终归是有限的,而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和能力,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终身语言学习的钥匙。很多教师面对学习内容的宽泛与学生学习个性的差异时也愿意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学习理念,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
根据古代汉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内对以往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际进行了再认识,将笼统的古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分解,具体分为工具书检索能力、文言阅读能力、古籍整理能力、语言调查能力、学科专题研究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中国古代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环节,包括:
向学生提供古今重要的文史工具书书目,简介其作用与意义,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部或两部翻阅,了解古代辞书编纂体例与大致内容,鼓励学生学会快速查检,例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海》《甲骨文字典》《殷周金文集成》等。另外,对一些基于研究的词典或注释,如“同一词典来源”“文杰子注”“广雅书正”等也应进行深入了解。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定数量的感兴趣的汉字,如自己或好友的中文姓名用字、常见的地名用字等,运用“六书”方法分析字形,理解汉字本义与延伸含义之间的区别;联系汉字字体演变知识讲解,进行书法欣赏与书写篆刻初步尝试。一方面使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古文字,学习汉字字形分析方法,了解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学习认读甲骨文、小篆,继续古代文字的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是联系古今的一个非常好的桥梁。讲解汉字繁简现象,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繁简汉字混用的现象,并进行分析认识。这个环节可以结合古籍中汉字用字情况,促使国际学生关注社会语言文字现实,加深对于汉字发展史、汉字使用现状的客观认识。
结合古籍阅读,如《论语》《孟子》《礼记》等,设计调查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找传统文化习俗的遗存,考察古今的不同。其中,红白事习俗、节日习俗最为日常,也最引人注意,可以事先使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寻找遗存状态,例如,受到国际学生关注的春节、端午节和白石风俗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古籍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可以重点针对风景名胜、典礼仪式、街头店铺、现代文献等古语现象进行调查,也可以针对现代人写的古体诗歌等进行专项调查,由此引发学生对古代语言体在现代的遗存,提高其对于其中语言现象的关注度,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选择他们喜欢的经典阅读。例如,可以选择《左传》《战国策》《诗经》《楚辞》、诸子散文等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对书法感兴趣的国际学生可以选择古代书论。要找出经典章节段落,并做到出口成诵、烂熟于心,一般章节要能够借助工具书实现流畅阅读、通讲无碍。具体可以细化为文言文的断句、标点、勘误、翻译等专项。这是古典汉语教学的常规重点,应该放在重要位置。
古籍整理能力是高级文史专业人员必备的技能,汉语水准较高的留学生可以设计这个培养环节。学生可以从自己较为熟悉的典籍入手,由教师讲解与训练古籍整理的一般工序。对于古籍版本、目录、体例、篇章、文字等,要了解大致情形,通过动手实践,杜绝“手生”现象,培养学生古籍整理编辑能力与水准。
具有较高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可以涉及这一方面。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发现学习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由教师引导进行文献整理与研究现状综述,经一步提升其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关注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并鼓励学生做出科学大胆的学术研究尝试。
熟悉古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教师可以看出,以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环节与古代汉语字词语法教学过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完全可以互为补充。这些环节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删。每个环节可以安排一次或多次活动,可以采取分组讨论、做演说报告、交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它是个非常灵活的教学环节,但是并不是说这个环节是个易于操作的环节,相反,它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多次精心设计和实践。以下是笔者针对国际学生的特点提出的几点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提供丰富有趣的备选内容,做好备选内容的基本介绍,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主体,以探讨激励为主要沟通方式,以激发兴趣、广泛涉猎为首要目标。
教师事先要在提供备选内容与备选课题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把兴趣集中到富有价值与意义的学习内容上来。对于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应进行及时细致的评说,对其中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以重点关注、焦点突破为最终目标。
任何环节的设计都不能只针对一类情况的学生,要使各类学生在这些环节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其中,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提升。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不宜过于紧密,可以拆开进行,可以选择进行,不要一味求全求大。
一方面,要突出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讲解,要把文言阅读能力提高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准,不能把这门课程称为古代文化课或文学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与常规的教学考试有所区别,应体现出其能力特性、素质特性、实践特性、开放特性,不要单一、刻板地追求分数。
中国古代汉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以往学者虽然做过一些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培养国际学生对古汉语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是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应着重注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教师引导的特色与全面灵活的特性,还要把握好能力培养与常规教学考试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