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清 李锐芬
摘 要: 学校教育要发挥培养人的价值作用,有必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为学生创造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以符合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构建公平激励性的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建立交往积极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相长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应用问题行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学习环境 管理制度 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是其基本的使命和属性。学校有必要充分发揮自身优势做好培养人的教育工作,但是当前学校教育没有将目的性、组织性、师资、财力、时间等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利用好,时常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学校、学生在分数成绩排名的追逐,忽略其最根本的增强教育对象生命能力的宗旨目的。因此,当前教育改革须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将学校变为使每一个学生生命潜能和生命境界得以开发、提升的自由、平等、丰富、友爱的教育环境。
一、创造学校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学校教育的价值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的统一。每一位走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充满好奇心,他们由于出生成长的地域、家庭和文化背景影响的差异,有着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个性,会反映在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语言行为习惯、认知情绪、智力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是特定时代中的社会成员,也是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一分子,他们都兼具历史和现实的多重社会文化属性。再者,人之为人皆有共同的人性,不同学生都要面临人生发展的历程阶段和矛盾内容,诸如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及生老病死的生命属性问题。凡此种种,都须作为专门从事培养人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必要,以满足不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积极发展的需求,确保他们在学校中拥有比起在家庭、社会里接受教育更科学和全面系统的学习环境,其综合素质能力和知、情、意、行得到较好的提升和圆融统一。
要达到如此效果,离不开创造学校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局面出现,让学生成为热爱学习、乐于反思、勤于实践、知行合一的生命主体。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学习刺激,这符合其未固型化的人性发展特征,唯有在诸多不同内容的刺激下,才能更好地调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等,才能让学生学到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而非仅集中于狭窄单一的应试升学课程考试,造成学生生命能力缺乏弹性,难以适应和引领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此外,多元丰富的学习刺激提供是为了让不同学生更好地基于自我的兴趣、特长进行学习构建,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做相同的学习选择设计。当然,学校多元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不仅仅包括丰富的学习刺激内容方面,还包括自由宽松、彰显科学人文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真善美的价值熏陶下,在多元丰富的学习内容刺激的影响下,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实施及引导下,实现其身心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
二、构建学校公平激励性的管理制度
学校教育的对象为人,人之为人既有通性又有个性,通性是所有的人类社会成员都具有的基本人性,比如意识能动性,具有能够将自我作为反思的对象,并不断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潜能,这一点是“生而平等”的,即人们常说的天赋潜力。尽管此天赋潜力于个人而言有着不同内容方面的水平差异,但基本的人人有着学习能力和可教性是无疑的。个性是除了遗传的生理素质之外,不同个体有着别人难以复制的自我身心特征,它往往是受家庭环境、地域文化的差异所致。但无论是通性还是个性,都内聚在具体的社会成员个体身上,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教育理当尊重每一个学生对象身上的天赋潜能和文化个性,这既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又是当下现代社会中对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一种具体落实。因为在义务教育成为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的今天,每一个人都理应在学校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需要,使其不断超越自我和成就自我,在与学校中的学生合作与竞争中取得发展进步。
为此,学校有必要构建一个公平激励性的管理制度,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成,并将学校视为一个亲切温馨、可自由翱翔的集科学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学习生活场所,他们身处其中而身心愉快,以积极之姿投入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学校要悦纳具有不同个性的全体学生,通过尊重每一个学生和给予每一个学生平等关注的权利机会,使其在学校教育中有成功感和力量感,学校教育目的、过程、方法、评价等都是围绕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人格品质培养展开的,而不是以分数成绩计量化区分学生之间的优秀与否,相反是将学生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整体的身心能力素质提高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且其所坚守的原则在于发展进步是指向每一个学生,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纳性、公平性、正义性。学校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能,让其依据兴趣将自身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宜让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追逐成功,应基于自我能力基础和个性特长进行学习定位,在自由宽松的探索尝试中确立自我认同,不断在学而思、思而学的行动中认识自我、超越和发展自我。
三、建立学校交往积极型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者与学习者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教育者往往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学习者要将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积淀的智慧经验加以学习内化,二者唯有建立积极交往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使命。老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生命交往为基础和底蕴的,如果缺少相互间的互信友好、鼓励赞赏、情感共鸣,那么围绕知识而展开的教学效果就是不佳的。尽管一时有着所谓的成功,比如应试升学的分数成绩喜人,但往往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知与行不统一等弊病,是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它会在人们遭遇各种困境时缺乏责任感、创新性等上反映出来。何以见得?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类社会发展要亘古绵延和不断进步,人类构建的各种社会关系要进行梳理认定,借由教育将其中体现了人性真善美的社会关系加以传承发展,这个过程不是仅能依赖于实体性的理论知识或课程文本的讲解认知所能完成的,学校要营造以教与学、榜样与模仿、学与做等为形式的师生生命交往关系,结合师生各自的生命经验进行知识技术认知、道德规范内化、情感意志熏陶的育人过程,以将人类社会关系中的文明智慧经验融化在自我的身心性命之中,成为其生产生活实践的自觉导向。
比如,知识技术的教学虽然离不开逻辑的认知推理,但其要化为人们实践运用的能力,离不开师生双方生产生活经验的滋养,即师生对于知识技术的原理、验证、应用的教、学、做都要结合人类生命经验和自我生命经验加以展开,方能实现活学活用之功效。又如道德规范的内化更是师生身心灵魂的激发、唤醒过程,绝非说教灌输,而是教师用身体行动垂范内涵真善美之道德规范,他用爱心、耐心、细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自我榜样言行的自然流淌中静静等待学生的倾吐和细微的变化,并在各自的惊喜、激动中改变自己和影响对方,从而建立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双方用整个身心灵魂投入教育教学交往中,从而将体现真善美的人类文明经验智慧种子播散在师生心间。
四、应用学校问题行动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学校培养人的主要教育方法,由教与学所构成的统一活动,这就意味着有“教”无“学”或“有”学无“教”都是教学的分离,不能达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当然,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做中学”的活动,通过生产生活实践的参与积累知识经验,但常常是建立在反复尝试错误的基础上,为了避免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有效将人类历经漫长时间积淀的宝贵文明经验智慧进行传承,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将其内化为自我的素质能力,以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更新进步,专门从事培养人的教育在历史中诞生。近现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经验日益丰富、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普及化,人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在逐渐延长,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依托的正是教学这一方法,通过师生围绕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质疑、实践、总结,循序渐进地拓展知识问题的系统性和深度,逐渐使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技术方法等。因此,学校教学活动在性质上是教育性的,它所具有的意义不仅仅是手段功用化的,只起到知识经验传承与实用技术习得的作用,更重要的乃是其为育人的基本方法,人的身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整体性提升,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或智、仁、勇在师生教与学的互动中有着统一、融合、渗透性发展。因为教学是围绕着人的发展而建构的,虽然它以一定的课程知识或理论文本为纽带和载体,但教学的宗旨目的不在于主体对静态的理论知识在理智分析上的明了,还要以此为基础在行动中形成对理论知识运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法认同,以及在社会发展矛盾问题上积极主动、理性、创新地应对解决,成为引领未来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健全生命主体。
学校教育有必要积极采用有利于教育对象身心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形成以问题行动式的教学导向,教学过程围绕矛盾问题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结合师生双方自我生命经验和社会生活事实的多元视角和观点,对矛盾问题进行辨析论证,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系统,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把合作协商、倾听表达、不畏艰难、创新个性等集认知、情感、意志于一体的人之整体发展贯穿融合于矛盾问题思考分析和行动解决之中,实现教学在学生身上起到学有所知、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统一,以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夏彪.学校教育要破除学生成长的制约[J].中国德育,2019(2).
[2]田夏彪.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2).
[3]楊世海.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
[4]王友缘.谁是儿童?——制度化学校教育背景下童年边界的变迁[J].教育发展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