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福军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构建“生本课堂”,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要寻找到能真正关注学生,使其主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第五届基础教育立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XKT—ZZ—05—006)的阶段性成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了统编并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新的教材与《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相吻合,更加注重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1]。
如何体现这些理念,笔者认为核心是构建“生本课堂”,即构建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然而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关注学生,许多教师还存在误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课题组尝试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入手,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价入手,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等,关注学生发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入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解读课程标准,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只有课前有效预习,才能支撑课堂的“深度学习”。比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时,针对课程标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中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立了如下的学习目标:一是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特点及挑战)是怎样的?二是这样的现状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三是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四是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去解决?五是采取措施后取得了什么成效?六是作为公民我们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生命家园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怎么去学,学到什么程度进行思考,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我们将学生以4-6人为一小组,分组时综合考虑性格特征、能力大小、学习成绩、勤奋程度、人际关系等差异,力求将学生科学搭配。为了对小组成员进行激励,给每个小组取了有内涵、有奋斗目标的名字,如“乘风破浪组”“面壁破壁组”“三省吾身组”“好学深思组”“学而不厌组”等。
每个组内部成员分工,职责明确:组长对每个组员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内控(合作学习内容、任务的分配,解决组员在合作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困生,想方设法维护组员之间的友好协作关系,课下与其他组和教师的联络等);纪律控制员时刻提醒组员控制合作的音量和情绪,以免影响到别的组的思考合作,对小组合作的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记录员要快速记下组员发言的要点;交流者综合本组员的发言要点,要积极主动地阐述本组同学对问题的看法;补充评价员要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对本组或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评判和借鉴。
当然,组内的角色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换,还可以进行重组。重组时,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困难或心理有偏差的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争取不让学生掉队,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期待新的合作学习的机会,并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始终。当然,要让合作学习有效,教师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应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是非合作学习或个人学习不能完成的,比如法治教育中的模拟法庭方案设计、本地企业的发展现状调查、课堂法律情境剧的表演、某些法律案例的分析研判等。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中的“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放映了视频《重庆公交坠江救援及坠江真相》,由于视频贴近教材知识且又属于最近的热点话题,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注意力高度集中。显然,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笔者感觉到成功的教学情景已经创设,于是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为什么救援难度如此大还要救援?谁应该对公交坠江事件负责任?不负责任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讨论、探究,综合道德、心理、法治知识大胆发表看法,结合视频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学生合作成功,领悟得较深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从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价入手,给学生的心理以滋润,促使学生愿意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宰,但是学生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应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以拉近师生、生生的心理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生生间的取长补短。从心理学上讲,爱与尊重的需求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一样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欣赏。因此,从学生正确的评价入手,可以给学生的心理以滋润,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其不断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在教学中,既可以对小组进行积极评价,如“你们小组的表现确实值得肯定,如果再能从××方面展开学习活动或回答问题就更棒了!”也可以对个体进行积极评价,如对回答问题很精彩的学生不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绝对的评价语,而是既认可其潜能释放的独特魅力,又期望其更上一层楼:“你的发言让同学和老师茅塞顿开,很有启发意义,但若能从××的角度再思索思索,恐怕就更有创意了!”对于回答错误或回答不上的学生,可以先鼓励后指明方向:“老师欣赏你敢于挑战问题的勇气,但你的答案还需要从××方面进行完善。”“说错了没关系,可以摆出观点看法让老师和同学们评鉴,对你来讲也是促进啊!”同时,要引导小组、学生个人对其他小组或同学进行评价,可以当堂口头评价,如“××组的答案值得我们组学习的有××,但是我们还想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课后评价,如从成功和不足两个方面写出书面的意见和建议交给组长或由教师传达。这样积极的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和关注,让学生内心有被赏识、被激励、被期待的感受,会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便于师生、生生之间更深入地交流互动,让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愿的充满享受的过程,让课堂更加和谐。
三、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并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发生的。”[2]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就是设法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兴奋起来,激发创造和成功的欲望。
(一)新课的引入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中的“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让学生回顾过去一年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豪迈篇章,然后充满豪情地导入新课:“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的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未向今天这样的幸福安康。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好,大家才会好!”自然地引入新课的主题:“若要国家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维护国家利益。那么,什么是国家利益,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呢?”由于视频触及学生内心,学生心中充溢着浓浓的自豪之情,学生兴趣被调动,主动参与课堂探究与分享活动中,主动挖掘自己以前没有呈现出的能力,让课堂富有独特魅力,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切实关注和提升。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内容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中的“家的意味”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家规、家训、家风”,教师课下组织学生及家长编练情境剧《小明的一天》,将吃饭、待人接物、与长辈交流交往等内容以情景剧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示给大家。情境剧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场景,使学生有特殊感受,在愉悦的气氛中动口、动手、动脑,轻松地理解了教材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完成了知识的内化,将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在課堂教学中,上述几点策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心理、生活实际,使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释放、知识内化等各方面都得到关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调动。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生梅.构建和融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J].新课程·教师,2014(0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