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刚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与就业处,浙江 绍兴 312000)
自2015年《关于深化高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下发以来,国家全面吹响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号角,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通过成立创业学院来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99所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例,其中有72所高校建设有创业学院。[1]浙江省基于本省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起步较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是以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名义先后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浙教学[2015]98号)和《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创业学院建设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15]204号)两份文件,要求全省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全面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使创业学院成为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时积极建构创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示范性创业学院评选,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2所高校建立了创业学院。
高校创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校内部组织,与高校传统组织相比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特征与高校的组织特征也有一定的共性。从知网(CNKI)查询情况来看,以创业学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专门论述创业学院建设的文章只有37篇,且多从定位、模式、规模、治理结构与运行方式等组织学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本文基于地域文化融合视角,通过分析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的案例,提出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创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区位优势,将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创业教育中、融入创业学院建设之中,不断提升文化的影响力,使创业学院这一新型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功能,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使用以文化人的概念,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着重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所具有的功能是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育人是根本。以文化人的实质,说到底即是以先进的文化为内容、通过文化的载体和方式来教化人、教育人。文化与教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教育的实质就是文化育人,其能否保持自己特色的关键是能否融入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
从词源构成的角度来看,“地域文化”实为偏正结构,兼具“地域”和“文化”特性,[2]泛指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发展、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持续变化特点的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其不仅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还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3]其内涵的教育价值,除了广义上的促进人性形成以外,还具体表现在:1.对存落于该地区的学校(尤其是高校)会产生独特的价值。一所高校的创立、发展与所在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不仅受到当地文化的滋养,反过来也影响了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地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元素。2.形成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人文价值。课程建设是教育的核心,一个人所处地区的文化应该并且必然会对这个人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化,每个地域独特的本土文化既是学校课程教育的目标、特色化教材的来源,也被认为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就把乡土历史探讨等文化课程作为儿童教育的专门内容。3.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他们通过了解本地区的独特文化,可以树立地区自豪感,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产生文化归属和认同,进而形成自我意识。[4]
当然,立足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把握和坚持教育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将地域的文化精髓同当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国办发〔2015〕36号文中明确指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5]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均是在地方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下,通过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促进了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如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就始终树立博雅教育而非专业训练的使命。牛津郡(Oxfordshire)所在的赛德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加强与众多创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仅给学生创业搭建了广泛的平台,提供了人脉支持,而且也将不同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该院院长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认为“首先就是要不怕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渠道。”[6]同样的,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也提出“斯坦福大学不会像旧的教派学院一样使学生与世隔绝,而是要使他们为实际世界的生活做准备”,[7]并与学校所在地硅谷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相得益彰,促成了地方产业发展与大学发展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硅谷创业文化。2015年10月,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开环大学”(Open Loop University)计划,更是打破了传统高校的教学形式,彻底颠覆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混合校园,使学生、社会、学校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关系,构建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
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理论知识教育倾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明显缺乏企业工作经历,有过创业经历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方面过分强调利益导向,往往把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成绩以及企业注册的数量等作为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功利化色彩比较浓厚,从本质上来说,正是因为缺少文化的熏陶,才使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难以持久。
那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借鉴欧美等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传统文化的改造、创业文化的培育着手,充分挖掘优秀地方文化的创业基因,促进社会创业文化在大学环境中的培育,从而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不断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才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8]
自2015年浙江省全面推动高校建设创业学院以来,全省高校积极作为,纷纷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或独立设置,或挂靠学院、职能部门或虚拟设置等方式构建了这一新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架构。不可否认,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这一新机构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确实有部分创业学院存在职责不清、理念滞后、定位模糊、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是经过3年建设,随着双创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2017年启动示范性创业学院建设评审以来,全省各创业学院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特别评选出的34所省级示范性创业学院(大部分是地方高校)根据区域定位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创业学院,助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需要文化引领、夯实根基。浙江省高校在创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业元素。如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中华商祖”范蠡精神和商圣文化的传承弘扬,创办“范蠡商学院”,成立绍兴市范蠡研究会,创设范蠡公益基金,丰富育人载体和办学内涵。同时,学校投资建设“蠡园”“明园”等校园文化景观,构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充分汲取“浙商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开展“浙商文化”教育,重在以“浙商精神”熏陶和影响学生,拓展了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嘉兴学院以“红船精神”为指引,将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业团队的创业历程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新方法。
专业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抓手,而其中最重要的单元是课程。它不仅是实施教育内容、完成教学进程的关键元素,更是时代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显性载体。如何真正激发高校学子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让每门课程都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知识的融入。除了构建面向全体的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搭建文化渗透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如宁波大学深挖“宁波帮”精神内核,出版“宁波帮”人物研究专著近20部,同时结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开设阳明创新班,出台了《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学生培养办法》等制度文件;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所有学生开设《范蠡商业智慧》的创业基础课,设立了“商圣文化节”“商圣论坛”,结合感受式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温州大学根植温州“崇商文化、市场滥觞”的特色,开设《温州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等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创业类选修课程。
教师是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现在很多高校名义上拥有了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专家团队,但实际上在具体指导过程中,这些知名人物往往事务缠身,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的创业情况进行具体指导。由于浙江各地中小企业比较发达,全省高校就充分利用地域经济优势,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势平台聘请了很多既有热情又有时间的中小企业主担任高校创业导师,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进行接地气的指导。如杭州市实施多年的“师友”计划,每年都会对近2000名学生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让学生们学习导师的成功经验。台州学院共享当地政府的创业导师库资源,由他们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团队的实践运营导师。
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最关键的就是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创新技术。如杭州师范大学发挥学校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的地理优势,以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和“双创”智库为依托,以创业学院、学校科技园、校园梦想街区(“一院一园一街区”)为基地,推进“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立足当地互联网文化发达的现实,依托浙江省“美育与文化传播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推进文创类人才培养和美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鼓励二级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密切联系行业、企业,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浙江省高校在创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传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通过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搭建产学研创综合平台,引进创业导师等措施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浙江经济发展孕育新动能,充分彰显了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