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文
(浙江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2)
《尔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训诂著作,历代注疏《尔雅》者以释义为主,兼及注音。其注音主要有反切法、直音法、纽四声法等多种方式。现代学者的注音则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但《尔雅》字词究竟该读何音,古人古注有争议,今人今注亦不统一。本文主要针对一些有争议的注音,本着尽量复原《尔雅》原音原义的原则,通过梳理注音产生的背景和依据等方式进行疏考,力求帮助今人读准《尔雅》字词之音。
《尔雅·释言》:“悈,急也。”
今按,“悈”的注音有争议 :一读 jí,如徐朝华《尔雅今注》:“‘悈(jí)’通‘亟(jí)’。急速。”[1]一读jiè,如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悈(jiè):警戒、警惕。”[2]邹德文、李永芳《尔雅》注解 :“悈(jiè):褊急。”[3]管锡华《尔雅》译注 :“悈(jiè):本义为警戒,引申为褊急。”[4]
徐氏“通‘亟(jí)’”之说古已有之,邢昺《尔雅疏》:“悈与亟同。《大雅·灵台》云:‘经始勿亟。’《文王有声》云:‘匪棘其欲。’《礼记》引此诗作‘匪革其犹。’革亦急也。悈、亟、棘、革,字虽异,音义同。”[5]郑樵《尔雅注》亦云:“悈与‘经始勿亟’同音。亟、棘、革,《诗》、《传》并通为‘亟急’之亟字。”[6]古之学者给“悈”注“亟”音者亦有不少,如杨国桢《十一经音训·尔雅》:“悈,同棘。”[7]干朝梧《尔雅音释》:“悈,亟。”[8]也有不少学者给“悈”注有二音,如陆德明《尔雅音义》云:“悈,本或作极,又作亟,同。纪力反。一音戒。”[9]郝懿行《尔雅义疏》既云“悈与亟音义同”,又谓“悈,通作戒”[10],也是存有二音。孙偘《尔雅直音》亦注有二音:“悈,亟、戒。”[11]今谓“悈”“亟”音近而相通之说可从,但其语音发展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亟,《广韵》纪力切,属见纽职韵,上古则属见纽职部。悈,《广韵》古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拜切,并音戒,属见纽怪韵,上古则属见纽职部。不难看出,“悈”在上古与“亟”音同而通,但是,发展到中古,其音则渐相分别。故从唐代开始,学者作注则存有二音。陆氏“纪力反”之音注的正是通“亟”之音。
综上所述,“悈”之今音当依《广韵》“古拜切”读作jiè。
《尔雅·释言》:“廪,廯也。”
今按,“廯”的注音有争议:一读上声,如徐朝华《尔雅今注》:“‘廯’:音xiǎn。”一读平声,如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廯(xiān):仓廪。”邹德文、李永芳《尔雅》注解 :“廯(xiān):囷仓,仓廪。”
徐氏等读上声于古有据,如陆德明《尔雅音义》:“廯,息浅反。”姜兆锡《尔雅注疏参义》:“廯,先上声。”[12]《尔雅音图》:“廯,音侁。”[13]孙偘《尔雅直音》:“廯,先上声。”杨国桢《十一经音训·尔雅》:“廯,先上声。”干朝梧《尔雅音释》:“廯,息浅切。”胡氏、方氏等读平声亦有据,《广韵·仙韵》:“廯,相然切。”《汉语大词典》亦据此读 xiān。[14]
今按,“廯”字未见于古代经典,故郭注云“未详”,陆氏则引诸家之说。王引之《经义述闻》二十七亦云:“《文十三年公羊传》:‘群公廪。’何休曰:‘廪者,连新于陈上,财令半相连尔。’疏曰:‘廪谓全是故谷,但在上少有新谷,财得相连而已,故谓之廪。廪者希少之名。’少与鲜同义,故《尔雅》训廪为鲜也。(经文)作廯者,因廪字而误加广耳。”[15]王氏此说与舍人注略同,皆训作“少鲜”,则“廯”当读上声,即陆氏“息浅反”之音。孙炎谓“廯,藏榖鲜絜也”,则“廯”当读平声,今《汉语大词典》依《广韵》相然切注为xiān,释作“囷仓,仓廪”。《汉语大字典》亦依《广韵》相然切注为xiān,释作“仓廪”,首引例证为本经邢疏:“《广雅》云:‘廯,仓也。’则廪廯皆囷仓之名。”[16]我们认为,相较之下,依陆氏读上声训“少”更有说服力。今引郝懿行《尔雅义疏》佐证之:“……可知古本‘廯’止作‘鲜’,后人浅俗妄以义作廯耳。郭云‘未详’,盖以经典无廯字故也。若作鲜,鲜训少也。廪亦少意。故《公羊文十三年传》‘群公廪’何休注:‘廪者,连新于陈上,财令半相连尔。’郑氏《易注》引作‘群公濂’。濂犹廉也,廉亦少意。是廪为鲜少之名。”
要之,《尔雅》“廯”古注存有二音,但二音为二义。读“息浅切”训作“尟”义,即陆氏《音义》引舍人“廪,少鲜”是也;读“相然切”乃训为“仓廪”义,即陆氏《音义》引《广雅》“廯,仓也”是也。相较之下,读“息浅切”训作“尟”更符合《尔雅》原意,即《尔雅》“廪,廯也”之训乃以“少”义释之。由此可见,《尔雅》“廯”今音当读作xiǎn。
《尔雅·释诂》:“犯、奢、果、毅、克、捷、功、肩、戡,胜也。”
今按,“胜”字属常用字,故今人多不注音,但本经“胜”字音不辨明则义亦晦涩。陆德明《尔雅音义》:“胜,尸证反。注及下同。”陆氏读“胜”为去声,但举一偏。本经此条属二义同条之例,“胜”兼二义,且读二音。黄侃《尔雅音训》:“胜兼胜任、胜负二义。‘犯、奢、克、捷、功’,胜负之胜也;‘果、毅、肩、戡’,胜任之胜也。但二义亦互通,克训为能,即胜任之义;戡黎之戡,亦胜负之义。”[17]黄说不误,“胜”训“胜负”,读陆氏“尸证反”之音,为去声,《广韵·证韵》可为证:“胜,胜负。诗证切。”“胜”训“胜任”,当读识蒸切之音,为平声,《广韵·蒸韵》可为证:“胜,任也,举也。识蒸切。”
可见,《尔雅》“胜”当注两个音,并说明二义同条现象,即作如下注:
此为二义同条之例,“胜”有二音二义 :一读shèng,胜负,“犯、奢、克、捷、功”等训词义 ;一读shēng,胜任,“果、毅、肩、戡”等训此义。
《尔雅·释言》:“观,示也。”
今按,“观”旧注有二音。陆德明《尔雅音义》:“观,施(干)音馆,谢(峤)音官。注同。”施氏注音为上声,谢氏注音为平声,旧注多并存。孙偘《尔雅直音》并存二音:“观:馆、官。”郝懿行《尔雅义疏》亦云:“《释文》‘施音馆,谢音官’,二音俱通矣。”周春《十三经音略·尔雅》则有不同观点:“《左传释文》云:‘观,旧音官,读《尔雅》者皆官奂翻。施音馆,谢音官。’案此字去声。施上声,谢平声,并非。”[18]今谓周氏此说不可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观,谛视也,宷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一义之转移,本无二音也,而学者强为分别。”[19]不过,《尔雅》“观”确有去声一读,但并非训“示”之义,而是《释宫》“观谓之阙”之“观”,此字读官去声。陆德明《尔雅音义》:“观,古玩反。”《尔雅音图》:“观(音贯)谓之阙。”杨国桢《十一经音训·尔雅》:“观,去声。”今《汉语大字典》正据《广韵》“古玩切”注其音为guàn,释其义为“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亦称为阙”,其例证首列《尔雅》。
综上所述,释为“示”之“观”当读平声,今音读作guān。
《尔雅·释言》:“桄,充也。”
今按,“桄”的注音有争议,一读平声,如徐朝华《尔雅今注》:“‘桄(guāng)’,通‘光’,本或作‘光’。广大,充盛。”古注亦多持此说,如陆德明《尔雅音义》:“桄,孙作光,古黄反。”郑樵《尔雅注》:“桄,孙叔然本作光,是。《虞书》云 :‘光被四表’。”孙偘《尔雅直音》:“桄,光。”邢昺《尔雅疏》:“《释文》:‘桄,孙作光。’按《尔雅》,今文之学也,当本作‘桄’,引《书》‘桄被四表’。叔然通古文,因作‘光’。”杨国桢《十一经音训·尔雅》:“桄,作光。”一读去声,如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桄(guàng):充满。《说文》:‘桄,充也。’”邹德文、李永芳《尔雅》注解 :“桄(guàng):充满。《说文解字·木部》:‘桄,充也。’”管锡华《尔雅》译注 :“桄(guàng):充盛。”干朝梧《尔雅音释》则存二音:“桄,古旷切,又音光。”
今谓读去声是。《说文·木部》:“桄,充也。”段玉裁注:“桄读古旷切,所以充拓之圻堮也,必有外桄,而后内可充拓之令满,故曰:‘桄,充也。’”然“桄”确有平声一音,但意义不同。《广韵·唐韵》:“桄,古黄切,桄榔,木名。”《文选·左思<蜀都赋>》:“布有橦华,面有桄榔。”刘逵注引张揖曰:“桄榔,树名也。木中有屑如面,可食,出兴古。”[20]注家读训“充盛”之“桄”为“光”,盖因“桄”本作“光”,其常引《虞书》‘光被四表’为证。此说亦欠安,王引之有论证,其《经义述闻·尚书上》“光被四表”云:“光、桄、横,古同声而通用,非转写讹脱而为光也,三字皆充广之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亦云:“桄者,《说文》云:‘充也。’通作光……光之为言广也。广、光声同,广、充义近。”王说、郝说甚是。
综上所述,“桄”今当读guàng。
《尔雅·释言》:“餥,食也。”
今按,“餥”的注音有争议,一读平声,如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餥(fēi):请人吃麦饭。《说文》:‘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邹德文、李永芳《尔雅》注解:“餥(fēi):招待客人。《方言》卷一:‘餥,食也。陈、楚之内相谒而食麦饘谓之餥。’”陆德明《尔雅音义》:“餥,音非。”郑樵《尔雅注》:“餥,音非。”姚正父《尔雅启蒙》:“餥,音非。”[21]孙偘《尔雅直音》:“餥,非。”杨国桢《十一经音训·尔雅》:“餥,非。”一读上声,如徐朝华《尔雅今注》:“餥(fěi):吃。《说文·食部》:‘餥,糇也。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干朝梧《尔雅音释》则存二音:“餥,匪,又音非。”今查《广韵》,亦有二音,《广韵·微韵》:“餥,甫微切,糇也。”《广韵·尾韵》:“餥,府尾切,糇也。一曰相请食。”“糇”与“糇”同,是“食粮;干粮”之意,王树柟《尔雅说诗》对此说解透彻,云:“糇者,《说文》云 :‘干食也。’《无羊》:‘或负其糇。’《伐木》:‘干糇以愆。’《毛传》云 :‘糇,食也。’《大雅·公刘》:‘乃裹糇粮。’郑笺云:‘乃裹粮食于囊橐之中。’彼《释文》云:‘糇,食也。字或作糇。’”
综上所述,可知“餥”有二义,一训名词“食”(干粮);一训动词“食”(吃)。训名词“食(今按,今读shí)”之“餥”读平声,今音读fēi;训动词“食(今按,今读sì)”之“餥”则读上声,今音读fěi。
《尔雅·释言》:“鞫,穷也。”
今按,“鞫”的注音有争议,孙偘《尔雅直音》:“鞫,菊。”“菊”今音读“jú”,则孙氏读阳平之音。而徐朝华《尔雅今注》:“鞫(jū):穷困。《诗经·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鞫(jū):穷尽。《诗·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毛传:鞫,穷也。”邹德文、李永芳《尔雅》注解:“鞫(jū):查究、查问。《汉书·车千秋传》:‘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颜师古注:‘鞫,问也。’”以上徐氏等皆读阴平之音。“鞫”古代本读入声,陆德明《尔雅音义》:“鞫,居六反,字又作鞠,同。”《广韵》居六切之字今读多为“jú”,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菊、鞠、掬、鞫”等居六切之字皆读作“jú”。[22]
可见,“鞫”的今音应读“jú”。
以上七条语词取自《释诂》和《释言》两篇,《尔雅》中像这样注音有争议的语词还有很多。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有助于《尔雅》的解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