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共同体文化成为地理教师跨界合作的内生动力

2019-01-01 19:28王启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支持性备课组求真

王启

摘   要

共同体是教师成功跨界的场所,共同体文化是教师成功跨界的支撑,求真、共赏、共享、成长是共同体文化的内涵。共同体文化的建构过程是教师成功跨界的觉醒过程。设立愿景,为教师的“求真”指明方向;培养同理心,为“共享”智慧提供“共赏”的心理基础;让“公开”发力,优化教师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

共同体  共同体文化  教师成功跨界

在万物互联时代,跨界思维成为行业发展的支撑,它支持人们跨越自己的边界,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实现有意义的连接,从而实现最优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离不开跨界思维的滋润。教师跨越孤立的你我他,能够重新建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跨越个体“舒适”的经验边界,能够重新建构经验系统。教师成功跨界需要哪些支持性条件?本文拟从共同体、共同体文化及其建构的途径,阐述教师成功跨界的保障。

一、共同体:教师成功跨界的场所

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舒适的场所[1]。在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因珍重差异、彼此信任而结成互赖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支撑下,大家依照约定俗成的秩序、规范参与共同体建设,最终实现每个人的优质发展。“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欣赏同伴差异性观点,有利于颠覆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促进问题的深度解决,丰富个体成长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共同体成员依托“我们的”智慧,解决实践中真正属于“我们的”问题。它崇尚源自个体内部的原创性构思,承诺在团体内部负责任地“各美其美”,以此唤醒学校中每位教师的“生命自觉”;它珍重组织内部差异性的交互性作用,承诺在团体内“美人之美”,以达成智慧共享。显然,个体的发展愿景、解决问题的差异性互动、支持性人际关系,是“变革+反思”的学习型组织运转的基础,是共同体成员能够体感到职业幸福的根本保障,是初中地理教师实现跨界发展的必需环境。

然而,初中学校现存的地理备课组、地理学科组,还不属于共同体范畴,这些组织成员还缺少求真与成长的共同愿望,成员之间还缺少共赏与共享的宽广胸怀。这里,我们无意否定这些组织存在的价值,而是期望通过再造合适的教研文化,促使现存的组织日臻共同体的境界,从而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促进教师成功跨界。共同体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差异的基础之上;共同体的活动表现为聚散循环的特征。聚,旨在分享经历,凝聚智慧;散,意在通过实践、验证假设并发现新问题。聚、散两者统一在问题解决的周围。建设共同体,首先须认识共同体文化的本质内涵。

二、共同体文化:教师成功跨界的支撑

教师的专业生活,常伴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它常常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比如,同样是对外公开的教学活动,A校地理组集体商讨教学方案,而B校执教者却独自备课。前者倾向于支持性的合作文化,而后者则归于孤立的个人主义文化。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迥然不同的。一般地说,有合作气息的备课组,人际关系顺畅,教学成就较高;而孤立气氛较为浓重的备课组,人际沟通时常“卡壳”,所取得的教学成就偏低。

共同体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支持性的合作文化。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合作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只是合作程度深浅不同。朱迪丝·丽特按由弱到强的顺序设定了合作的连续体[2],并且,这些合作类型与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状况高度相关。

在一些初中学校,地理教师专业合作经常呈现“浏览与讲故事”“帮忙与协助”的类型,这两种合作都属于比较松散型的合作,校内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挑战到教师经验和观念的“舒适地带”,地理集体备课经常流于“唠家常式”的清谈。只有面临带有检查性质的评优、检查活动,或者遭遇网络无解的问题时,教师跨界合作才会临时显现。很明显,这类学校课程改革尚处在外力推动期,学校内部缺乏明确的改革愿景。

另有一些初中学校,他们相信“课堂改变”在于改变教师的力量,遵循先“照着做”然后“接着做”的改革原则,推出“讲学稿”“导学案”教学。他们凭借相应的制度和操作规范,把教师聚拢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使用上,实现了教学材料和教学策略的共享,支撑了地理教师在备课组内跨界的日常化。

地理教师的跨界合作,从临时地应急转向日常化,一方面反映出,教师进行跨界的动力已从偶尔的评价驱动转向制度化的任务驱动;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课程改革推动力已从外力推动转向学校自觉。这些转变预示着教育改革的主体正在觉醒。

但是,如果合作仅仅处在分享既有的观念而未进行检视或扩展,教师跨界合作将止步于原有观念的“再生产”上[2]。无论团体还是个人,长时间处于不变状态,必会产生倦怠心理,人与人之间的联接就会失去意义,教师自然会重新退回学习“贫困化”、研究“贫困化”的孤立状态。

挑战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福祉的永恒,教师合作必须迈入“联合工作”境界。当地理学科组、备课组有了明确的愿景,地理教师的专业活动才有明确的走向,跨界解决教学现场中的问题,才会成为地理教师的“生命自觉”。在问题解决的驱动下,教师间支持性的合作关系才能得以建构。他们在研究数据和经验的支持下,进行有焦点的会谈和探索,从而产生让真实的学生获益的改进和干预方案[2]。

因此,共同体成为经验与意义的“孵化”场,真正的社会成员必须为社会谋福利,让自己更加社会化[3]。“求真”与“成长”是共同体存在的终极旨归,也是共同体的同质性表现。“共同体对同质的追求不应当削弱、否定和掩盖共同体内部所包含的多样性和异质化”。这就要求在地理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共同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善用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彼此做到“美人之美”,形成“共赏”的氛围;另一方面要懂得去除权威性的现实意义,以增加个体对共同体的贡献力和影响力,彼此做到“各美其美”,创造“共享”天地。“共赏”和“共享”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它们是共同体持续运转的重要条件。“求真”“成长”“共赏”“共享”,是共同体文化的本质内涵。

猜你喜欢
支持性备课组求真
备课组长的定位
张锦绣
阎生德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就业中的支持性研究
一日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