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海洋
(长丰县长新路小学 安徽长丰 23110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笔者认为,要提高该课程的有效性,必须摆脱传统的单纯说教方式,从教材入手,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尤其是要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重点注重做好以下五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看似简单,但从儿童的视角看有些内容其实还很有深度。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真正全方位理解教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现在资源的获取是全方面和多渠道的,登录省、市云平台或直接在网络查找适合需要的资源,都是很好的解决办法。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感悟。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涉及火山、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各种不同的自然灾害,如果单纯地说教,肯定是空洞、乏味的,孩子对于各种自然灾害毫无切身体会。如果老师在通过下载课件资源中的视频材料,然后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探究如何科学避险,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更有助于他们直观地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学习科学应对的方法。音视频资源的利用和二次加工非常重要,要结合地方实际特点会更能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内少年宫设有舞蹈、合唱、跆拳道、经典诵读、书法等多个社团,每年都组织开展约200余期活动,举行两次专场展示,县“快乐童心”文化志愿者每年义务到少年宫上课,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据统计,全校85%的学生都能参与少年宫活动,已成为孩子们名副其实的课外殿堂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到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艺术、农业生态、科普、名人故居、历史、安全等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节日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重点要结合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升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真正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与书本进行“二次对话”,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切实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校从“一校一品”文化内涵入手,一方面结合全国草莓种植第一大县、很多孩子的家庭和亲属都是草莓种植户、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和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示范学校的优势,以草莓种植和足球为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抓好草莓种植体验的“认知——提高——宣传”和足球的“普及——提高——校队”三大环节:一二年级认草莓、种草莓,三四年级种草莓、知草莓,五六年级知草莓、说草莓;一二年级认足球,三四年级知足球、踢足球,五六年级踢足球、懂足球。在这两类校本课程中渗透“守规则,遵规律,会规划”和拥有“好品行,好体魄,好习惯,好兴趣”的教育元素,进行“三规四好”长新路小学好少年教育的渗透,结合草莓娃娃社团和足球少年社团两个品牌社团活动和草莓文化节、足球节、校园足球操、足球趣味运动项目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其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少年儿童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甚至会有很多幼稚的想法,往往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同学之间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这时,老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知识点来开展教学,组织讨论、辩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他们进行教育。例如教学《学会和谐相处》内容时,可以让孩子们围绕“我不希望别人”“我就不应该”等主题展开讨论,明白男女生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以及为什么彼此不能和谐的相处的原因。活动中,老师适时地因势利导,抛出“发生冲突怎么办”“有话好好说”等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学会以宽容善良的心对待对方,学会用平和的态度表述自己的想法,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进而形成整个班级和睦友爱的风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必要。老师要善于指导孩子们自己策划和组织活动,如“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可以安排学生结成不同的小组,开展实地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再就调查报告进行集中讨论,效果就会更好。另外,笔者认为对于活动不要让他们只是参加,而要让他们自发地组织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会更深刻,也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活动中,老师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安排,从活动主题、活动形式都可以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做。遇到问题时老师才适时进行指导,层层设置悬念,给学生“梯子式”的辅助,让他们既能够得着又必须要积极主动思考才可以获得。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样的活动真正表达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他们乐在其中,也会收获满满。
总之,只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深入领会课标的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就一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