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峰
(高邮市澄阳初级中学 江苏扬州 235600)
初中物理课堂上,如果缺失了学生的参与,教学质量是难以提升的。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初中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科,因缺乏生活经验,对一些物理知识理解较为困难,往往丧失物理学习信心,课堂参与度不足。如何构建趣味、生动、学生乐于参与的物理课堂呢?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是影响学生“学”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出了问题,学生会感到学习枯燥,体会不到物理学的趣味,自然参与度难以提升。在物理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备课,勇于探索,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另一方面,加强学科教研,找准学生的学习需求点和问题根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吸引力。同时,在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以生为本,打破单一教学传统,拓展课堂教学视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变革教法,不能将书本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要通过趣味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参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灵活变革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打造个性化学习课堂。另外,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如引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学生从中直观感受抽象的物理现象和理论知识。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展现于学生面前,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感知。如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概念时,大气压就在我们身边,可以通过“抽成真空的半球”实验,让学生去体会大气压,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探究,增强物理学习自觉性,提升物理问题意识、质疑品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课堂上,物理知识点相对抽象,我们就要变革呈现方式,以学生认知实际为依托,展现多样化、趣味性的物理知识。如对“光”的学习,光的反射、折射等理论不易理解,而生活中的“光”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观察镜面光的反射现象,利用玻璃镜对太阳光进行折射,来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参与积极性,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参与度的提升,还要强调学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对问题的分析,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产生疑惑,进而增进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加深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可见,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轻松、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抛出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学习。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与物理相关的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等知识;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实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适当融入动手实验,让学生从独立思考中去自主观察、合作讨论,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现象,反思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能力。如在学习“光”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光的反射、折射等原理,自己动手制作潜望镜,并将潜望镜的制作成果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对潜望镜的功能、特点进行介绍,表达自己对潜望镜的想法,交流制作经验,深刻体会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
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度引入奖励机制,让学生能够从激励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分评价,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准时完成作业等方面,都要给予加分;以周为单位,每周对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同时,关注师生关系的融洽,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上,教师要发挥辅助、指导作用。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围绕物理知识展开探讨时,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选择合理的点拨时机,减少直接呈现知识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如在测量电阻电动势与内阻实验中,围绕实验目标,细化实验流程,在增进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散性问题的导入,来逐步打开学生视野,提出思考题:“在实验中,对于电阻本身的电动势、内阻,请同学们思考采用何种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验方法,自主进行思考,并展开同伴交流。如此一来,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设计测量方案更能深化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面对学生自己的测量方案,如何来安排实验步骤呢?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检验自己的实验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尝试错误”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试错,再回过头反思实验中的不足,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
分组学习不是单纯的划分小组,而是要注重分组的方法,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和情感态度。分组前,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以测试小灯泡电阻实验为例,要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把握实验原理和步骤、方法。同时,在分组成员上,兼顾不同层级学生的优劣互补,便于学生在实验中多提问、多讨论、多动手、多体会。教师要做好分组纪律、合作学习的调控,对于讨论激烈或存在较大争议的小组,要进行指导;要明确各组组长、记录员等分工,调动每个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分组学习成效。合作学习中,要强调学生的倾听意识,即在别人发言时,要善于吸收、借鉴他人的意见,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想法,正确对待同学的发言。倾听是合作的前提,也是一项必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倾听中获得思维突破,深化对物理知识的感悟和应用。另外,教师要对分组学习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小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实践素养等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
总之,物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而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合理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要立足物理课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活跃物理课堂氛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必要的点拨、引导、激趣、放手,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物理问题探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