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固本拓展
——安徽工业大学甲子校庆纪

2018-12-31 09:59王端庆
关键词:大学教育学生

王端庆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安徽工业大学佳山校区从1958年6月举办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起,至今已历一个甲子。1977年4月成立马鞍山钢铁学院,举办本科教育四十年,在国家四十年改革开放洪流中阔步前进。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以及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

一、奠基

(一)省部共建

上世纪70年代,冶金部根据冶金院校分布不均情况,决定在南方新建冶金院校。时万里同志主政安徽,得此消息,欣然同意,决定在马鞍山新建马鞍山钢铁学院。省部议定:专业教师主要由冶金院校调配,基础课教师主要由安师大、安大等省内院校调配。可见,马鞍山钢铁学院是实实在在省部共建的。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经批准,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1984年我与周玉德市长共同参加了马鞍山联合大学成立大会,当时联大教学任务主要由我院承担。1992年联大作为分部并入商专。2000年,华冶与商专合并为安工大后,商专分部改建为安工大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经省批准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迁新校址独立办学。省、市、部鼎力共建,历经40年改革开放、风雨同舟,奋力向前。

省市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为学院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建校之初,学校急需引进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市长周玉德同志给学校开了绿灯:钢院进人由学校直接办理,无需市里审批。一批毕业于清华、北大、交大、浙大等校的教师得以进校,成为建校初期的教学骨干。学校引进一位毕业于厦门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其爱人为农村户口,市里无法解决。最后经由当时分管教育的副省长特批,解决了城市户口问题。这位青年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三级职称均为破格提升,成为学科带头人、国内会计学著名学者,现任安工大副校长。试行会计学专业“三一制”教改方案。学习一年,学生要考会计上岗证,学习二年,需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实习半年。市有关部门为学生考证、提供会计实习岗位,为教改创造了良好条件。经省教育厅特批学院招收体育特长试点班。多年举办体育特长班,提高了学生体育健康水平,还培养了陈亚玲、吴莎等一批全国、国际体育大赛获奖的运动健将。

市领导十分关注学校发展,当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来马鞍山视察,都吸收学院主要领导参加汇报、座谈,反映情况、听取指示。引导学院改革发展要开阔视野、着眼大局、面向未来、开拓进取。这是中央及上级领导对我们院校工作政治上的关怀。

在学校基本建设方面,如新校区征购土地,保证重大仪器不间断电源而敷设双回路供电以及为教职工子女中小学入学等方面,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政治建校

根据冶金部指令,1983年9月我到马鞍山钢铁学院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时任总理签发的任命我为马鞍山钢铁学院院长的国务院任命书(第04972号)在同年11月21日才收到。到校后参加的第一次重要的干部会就是听取老书记吴湘聚所做的“六年回顾”报告。报告总结了六年来坚持政治建校,明确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建设,重视思想教育,建立健全学生思想工作体系。

吴书记曾是延安抗大学员,有多年党政领导工作经验。在学院办学初期他开创的建校思想得以长期坚持。其后,学院获得安徽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颁发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培养了一批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坚持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时、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形成了党、政、工、团、学合力协同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离退休教职工组成的“关工委”是这个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对一地与学生谈心、指导学习、进行心理辅导。其中有些老党员担任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员。他们被评为全国优秀“关工委”,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

(三)勤俭办学

行政办公设施一切从简。建校初期学校“最豪华”的行政办公设施是书记办公室的一张从报废客车上卸下的旧皮沙发,院长办公室则是一把旧藤椅。为宝钢投产举办培训班的收入没有用于个人分配,而是建了一个游泳池和青年教工家属楼,增加了教学设施和解决教工急需。有限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建设,集中有限教育经费办大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金引进一台“H800”电镜,以满足教学科研急需并增加了马鞍山地区重大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二、固本

加强本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经验。总结40年本科办学、探索前行的历史,我们走了一条“三个为本”的发展之路。即办大学以办好本科为根本,办本科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以全面育人为根本。

(一)本科为本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秦春华在《美国顶尖大学教育最重视的是什么教育?》一文中指出:美国顶尖大学教育最重视的是本科和PhD,尤其是本科。我校不仅在本科层次办学阶段,在博、硕、本办学阶段,科研和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之后仍然十分重视本科教育和建设,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

(二)学生为本

一是以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加强素质教育;二是以学生学习为本,学习又以“学改”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

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基本教育原理,我们把开展多层次、多层面“产学合作”教改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和核心。

1.着眼于工程专业的综合改革,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热能工程“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创建新专业,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改经验获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该专业在常熟市烧咀厂、江都县能源利用设备厂等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三结合”基地。他们发挥“三结合”办学优势,做到现场、教研和学生“三满意”,为国家培养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性较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也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队伍的培养成长。

2.着眼于强化实践锻炼,加强工程教育和训练,产学合作,试行各种类型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上海宝钢教培中心及有关厂、部与我校冶金机械专业成立厂校合作的联合教改组,以本科第四学年的强化实践锻炼为重点,实行产学合作,进行以提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改试验。冶金机械专业从8702班开始先后有四届学生按这一模式进行教改试验。由于厂校双方投入了较充足的指导力量,加强教育,紧密配合,因而收效显著。

会计专业采用“三一制”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是一种后期安排“工”的厚“三明治”型教学模式。从1988年起,该专业建立了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教学。会计专业教改方案已走向规范化,积累了经验,各方面均感到确有成效。

3.着眼于抓住机遇,加强工程实践锻炼,厂校结合,对教学计划作局部应变性调整改革,在完成生产任务中组织实践教学。煤化工专业曾于1986年及1991年先后组织两届学生参加宝钢焦炉的点火烘炉工作。学校适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把部分专业教学内容安排在现场与生产任务结合起来。学生与工人混合编组,共同从事焦炉的升温、操作、炉体膨胀测试等项工作。历时三个月,顺利完成烘炉任务,按时装煤出焦。毕业后分配到攀钢的同学在攀钢二期工程的焦炉炉体评审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有效修改和改进意见,受到较高评价。一位分配到贵州某地方钢铁厂的毕业生则担任了该厂焦炉烘炉的指挥。

4.与上海宝钢产学研全面合作。学校建校初期、宝钢投产前,厂校双方就建立了厂校合作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产学研全面合作的良好局面。厂校双方多方面产学研合作有:各类型的实践教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同时承担宝钢技改课题)、继续工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多种培训班、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对教改实践锻炼效果的综合评价有: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教改专业学生素质明显高于普通班;加强了厂、校教师的合作和相互提高。

5.产学研三结合教学改革的获奖成果。我校在早期产学研三结合方面的教育改革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其中冶金系热能教研室、王璋保、许永贵的“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创建新专业、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三)学习为本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全面发展,既是指个人体力智力的统一发展,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结合,又是指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使一个人的才能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学习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人的才能多方面的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我们提出了教改的全称概念,即“教改=教的改+学的改(学改)+(师生)关系改”,发表了《论学改》《学改论纲》等学改系列论文。有些专业开设以自学为主的“新生研讨班”。参加了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历次“全国大学生学习教改与创新研讨班”活动,其中第三次(2003年10月)、第十一次(2011年10月)均在我校召开。我们参编的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发行50余万册,100多所高校采用。从2002级新生开始开设“大学生学习指导”系列课程,较早开通网上学习咨询系统。多年来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军训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实践活动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荣誉称号。

随着互联网、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根据未来社会对大学的需求,通过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大学育人体系,转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统一学习安排和知识导向的教育模式,转而建立一种学生为中心、个性化、情境建构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变革管理能力、跨文化领导力。在未来,大学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系统更个性化的支持。这要求大学从象牙塔转变为学生可以终身学习的中心,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融合专业与行业、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实践的融合式教育。

(四)师资培养

1983年我到任后在第一次教职工大会提出,大学毕业教大学的情况将成为历史。多年来大力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多次选拔青年教师去宝钢等企业实践活动锻炼、开展立项科研。所获评价经常和一些一流大学同伙相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先于全国一些高校举办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我校成为省教育厅确定的马鞍山市高师岗前培训点。我应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承担教育部华东高校干部培训中心讲授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达十年。我校师资培养坚持从“学术”、“师范”、“临床”相辅推进,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深化教改

一是重视高教研究。1984年成立高教研究室并出版研究刊物。承担原教育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部“工科03-3”(一般工科院人才素质与培养模式)等国家级课题研究。重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并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产学合作等的全国高教研究学会的筹备工作并成为首届理事单位。

二是突出产学合作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和教改实践。提高了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一批产学合作基地。

三是力推管理改革。1982年参编的国内首部《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一书出版。1988年我参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为改变建校初期管理粗放情况,我们提出管理基本要求: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案可查,凡事赏罚分明。在总结多年教改经验基础上提出《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30条。大量立章建制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管理能力。

三、拓展

(一)办学规模层次与学科

2000年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华东冶金学院和肇始于1978年的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 555.15亩,现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89.9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馆藏纸质文献211.7万册、数据库133个。设有17个教学院部,80个本科专业,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类别,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2 0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2人、副高级职称46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2人。全日制本科生20 880人,各类研究生2 564人,留学生243人,宝钢大专班学生195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近万人。

六十年来,一代代安工大人共同弘扬“高标准、严要求”优良传统,共同传承“团结、求实、勤奋、创新”优良校风,共同铸就“精工博学、厚德敏行”校训精神,探索出一条“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积极强化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引领力。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度。顺应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需求,积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二)培养创新人才

在大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工作转移和适应能力基础上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2001年起机械学院举办“创新能力试点班”。十年实践,探索出以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教育、工程实践、人文素质教育和创造性训练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启迪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三步法”创新人才培养之路,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申请专利671项,获准授权547项,其中25项实现转让;获国创项目592项、省创项目1 186项;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国际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496项、省级奖励1 855项。学校连续多届担任“挑战杯”发起高校,决赛总分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先后入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客工作坊”并获“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校”授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据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在95%以上。

四、前瞻

(一)坚持深化教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发展道路

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难题。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大学的未来》一书中详述了美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本科教改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运用“绩效预算”方法激励大学本科教改。十年后,因收效不佳而舍弃了这一办法。2004年,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对美国各大学的表现进行评定,希望用市场的压力来推动变革。但又因“大多数能力的学习情况难以检测”等原因,未来委员会取消了强制测试。他们的结论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要收集证据说服教师,让他们意识到现行教学方法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内心的价值观就会促使他们采取纠正的措施。教师们也乐意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改措施,比如,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项目以及有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等。总之,提高广大教师自觉性是有效深化教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单纯凭籍外加压力、采取强制措施往往不得人心、适得其反。

(二)从追随型向自主型过渡,形成我国特色办学模式

蔡元培改造北京大学是以德国大学为模本。建国前我国是英、美、德、日诸国办学模式并存。建国后办大学以俄为师。改革开放40年又以美国大学马首是瞻。总体上是在追随中前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貌似”而未达“神同”。正如秦春华前文所言:“粗看起来,美国大学的样子我们基本上都学来了,学分制、GPA(平均绩点)、自由选课、弹性学制、教学评估,等等,但哪一样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呢?照猫画虎,徒具其形,做出来也只不过是一个虚头巴脑不起实际作用的玩具而已。”向苏学习,学来了分科办学、部门办学、五年制等,而德国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核心,即知识探索、基础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却没有学到手。这是我国办大学的一大败笔。因为,“科学是生产的二阶微分”。科学落后是技术落后、生产落后的根本。形成我国特色办学模式不是自封的,而是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可供别国追随的、“可复制的”办学模式。这是我们企盼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形成我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培育人。首先要从社会、教育的哲学文化思想上作历史反思。中山大学哲学教授冯达文在《为何要从自由主义回归古典儒学?》(《南方周末》2018.6.7)一文中指出现实世界的种种乱象:人与人的关系蜕变为利欲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为极端“民族利益”驱动。很多时候,现代社会变得再也不大讲求道德、道义、持守信仰了。现代社会的蜕变植根于自由主义个人张狂的利欲追逐。回归古典儒学就是确认人的社群生活及维系社群社会生活的道德信念的正当性。“儒家宇宙论更祈求让人们重新沐浴于大自然的生生不已之下”。大学育人要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提出目标体系。比如,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铸就当代大学灵魂可衍化为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治学、为人与处世。

1.治学要以人为本、修身为本

治学可以“格物致知”和“慎思笃行”加以统摄。大学之道“修、齐、治、平”的基础是“致知在格物”。求学致知必须发扬探索精神、穷究其理。治学之道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且学、问、思、辨、行要达到能、知、得、明、笃的境界。能是理会通晓,知是疑虑尽释,得是融会贯通、明是分晰不差,笃是践履笃实。

2.为人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为人可以“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加以统摄。“厚德载物”是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厚德:要使道德厚实,即胸怀宽阔,与人为善;载物:即载人,指容纳人,教育人。“和而不同”是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在观念层面上,“和”是对不同意见的承认和宽容;在社会结构层面上,则指不同的个体、群体之间建立协调的社会交往关系;在人道观上,则是确认了价值的多样性、多元性。

3.处世要以人为本,人为为人

处世可以“经世致用”、“止于至善”加以统摄。“经世致用”是指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经世致用,匡时济世,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节气和操守;又表现为“先忧后乐”的博大胸怀,不畏强暴的求实精神。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至高追求,是不断探索、求是、创新精神,是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追求真善美。以上方向性目标体系还需转换成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弘扬中华人文精神,铸造大学灵魂、立德树人要划阶段、明要求,一以贯之,寄以时日,逐步积累,不断提高。就是说,建立教育、教改的目标是比较容易的;难在要坚持长期实践、反复检测目标达成度、适时调整目标、提出改进措施,直至目标达成。

(三)融入颠覆性改革大潮,开创未来大学新天地

新技术革命时代,“颠覆”将无处不在。有人预计,10~20年,有50%的职业会消失;传统大学将逐步走向终结。随着“NBIC”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人机混合技术、3D打印技术(尤其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超人类革命”。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社会急剧变革以及传统大学内部矛盾集聚、积弊丛生,引发了大学颠覆性改革大潮。国内外许多大学及社会组织推行颠覆式创新改革,探索未来大学新模式。美国M·克里斯坦森、J·艾林在《创新型大学》一书中,从改变高等教育基因视角分析了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不走传统大学基因源头的哈佛大学老路,运用颠覆性策略替代了传统的渐进性变革,本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于关键学科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走出了一条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发展之路。 美国凯文·凯里在《大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信息科技的革命与教育的融合,改造自私、封闭、僵化、且垄断性的高等教育制度,将建立人人均可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参与其中、享受个人所需教育资源的“泛在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verywhere)。

未来大学将是什么样子?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了十分大胆的想法,并为此设想设计了一个相关项目——《Stanford2025计划》。该计划包括四个原则理念:Paced Education(教育的节奏),Axis Flip(轴翻转),Purpose Learning(目的性学习)和Open Loop University(开环大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鲜的名字:Open Loop University,中文翻译为“开环大学”。开环,是个理工科的专用词,意思就是不将控制的结果反馈回来影响当前的控制系统,可以把开环大学看作是一种未来大学的模型。它认为,未来大学会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改变:(1)将传统大学的四年制改为任何时间六年制。(2)自适应学习。(3)翻转模式:轴翻转之前在传统大学是知识第一,能力第二;本科教育围绕学术主题展开;按照知识不同来划分院系;成绩与简历反映能力。轴翻转之后在“开环”大学是能力第一,知识第二;技能成为本科学习的基础;按照学生不同能力划分院系;技能展现能力与潜力。(4)有使命的学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择自认为有意义的课程学习(兴趣导向、能力导向),并以此为基础,规划一段目标清晰的、纵贯毕业之后10~15年的职业生涯。

未来的大学到底什么样? 从美国的两所奇葩大学:米涅瓦大学(Minerva University)与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 )可以看到未来大学的一些雏形。

米涅瓦大学是一所试图用O2O(线上与线下)模式去颠覆常春藤大学的新型大学。一反互联网教育的大众化模式,米涅瓦大学是一个极为小众化的大学。与普通在线教育不同,米涅瓦大学是有真正大学资质的在线教育平台。该大学还尝试成为一个旅居式的大学。 学生第一年会统一在旧金山校区上基础课程,然后到包括孟买、里约热内卢、悉尼、伦敦、开普敦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校区上课。从大二到大四的六个学期中,学生将走遍美国之外的六个校区,通过旅居式游学来培养学生的全球的眼光。大学全部采用网络教学,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播放视频,而是实时的视频。各校区的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共享。该大学把培养思维放在核心的理念里。第一年的基石课程有四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和多元模式交流能力。每一节课融合了经过设计的不同学科的穿插内容。四大课程总共有120多条思维训练。 学校没有考试,而是把对学生的测试放在了日常上课的每分每秒和每一次作业的完成。

第二个大学有一个古怪的名字,中文翻译为“奇点大学”。它设在美国加州硅谷的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内,与谷歌、雅虎、英特尔和思科等大腕公司是邻居。该校由谷歌和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以及若干科技界专家联合投资建立。 该校的办学宗旨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古怪学校的什么都怪。它的学制只有9周,学费相对国内动辄上10万美金的EMBA来说还不算贵,“才”2.5万美元。学校设立未来学、网络与计算机、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医学和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能源、航天和自然科学、法律和伦理、金融等10个领域的课程。学生前3周学习这10门课程,接下来3周每人选择一门课深入学习,最后3周将完成某一具体项目后毕业。这些培养未来人才的未来大学在我国也产生了影响。最近成立的湖畔大学、西湖大学也都有一些面向未来的全新大学的影子。

国内也有了未来大学创新设计,2018年2月西交利物浦大学宣布在苏州太仓市建设融合式教育实验基地计划,探索未来大学和校园的新形态,为再定义“大学”提出了一个方案。校长席酉民计划在这个校园打造“六个圈”。第一个圈是学习超市;第二个圈是创新工厂;第三个圈是研发群落;第四个圈是标准和认证平台;第五个圈是创业圈;最后一圈是社会和产业联盟。拿创新工厂举例,席酉民说:“初中生或者老人都可以来做实验项目”。“这种情况下大学可以念一门课,也可以念20门课,只要你学分够了,可以贴一个标志,这个人从这里毕业了,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建立了基础的学习知识和学习能力以后,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席酉民透露,这个教育实验基地计划2020年启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强不是什么都会,而是在感兴趣的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这个绝招利用网络放大出去,就有巨大的效益,你的价值就是无限的。”他认为,未来有10%的人会成为专业精英,即从事科研活动和研发机器人的专家;20%的人会成为行业精英,即有专业素养、领导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业界领袖;另外的70%主要任务则是“享受生活”。

开拓未来大学新天地,需要创办者的创新思维,拥有相当的现代技术资源和资金。但任何一所大学都可以有所作为。第一,再也不要在为大学排名所累,重科研、抢生源、轻教学的传统大学上升之路上爬行了。梁山聚义厅坐次已基本排定,无条件跨越已不可能。再也不要满足于办学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了。第二,认真分析本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适度瘦身,聚焦于关键学科(本校优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依据未来大学新理念、运用新信息技术手段、采取创新改革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按UNESCOD最新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017中文版),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教育和学习应超越习得、认证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还必须解决创造知识和控制知识等根本问题。第三,在大学现行体制未大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校内在线教育系统建设势在必行。200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在校内建立了e-康奈尔这一在线教育机构,为母体高校提供了以低成本、高质量的学习技术服务校内外新学生的能力,经济上也获得了可观的回报,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